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直板反手进攻,这项上世纪传统直板打法必须掌握的星本技术,如今已经"濒临灭绝"。从直板反手攻的第一人葛新爱到庄则栋,再到现在已是国家队教头的秦志戬,直板反手进攻的技术也在一步步发展。早期的直板反手进攻多注重速度和落点,通常在近台展开,是抢先上手的手段。随着乒乓器材的发展,反手攻由从前的  相似文献   

2.
直板打法的软肋在反手,尤其是传统的直板打法选手。其反手位漏洞往往是致命的死穴。早期。直板选手为了弥补反手出现的问题。加入了反手单面攻的技术,这项技术的难度极大——由于反手攻球时,前臂和手腕动作相对受到限制。对摩擦的程度难以把握。因此很难控制住击球弧线;此外,一旦对来球的旋转判断稍稍出现偏差,就很容易出现进攻失误。大多数老前辈在练习反手进攻时。  相似文献   

3.
罗达勇 《乒乓世界》2000,(12):37-37
直板近台快攻的弱点之一是反手位缺乏进攻能力,尤其是形成相持后更为明显。因此提高直板反手反面进攻既是当务之急,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应该从小抓起。笔者根据自己在教学和训练中的一些体会,向业余选手简要介绍一些直板反手反面攻球的技术要领和击球方法。  相似文献   

4.
这次给各位球友介绍的技术实话说是一项“非主流”技术,因为运用这项技术的人的确不是很多。很多老前辈都是直板两面攻的打法,之所以用两面攻就是为了弥补直板反手进攻能力不足的劣势,上旋下旋都可以击打,增强了近台的进攻能力。从防守角度来讲,单面攻跑动范围特别大,容易来不及跑位造成反手的漏洞,  相似文献   

5.
《乒乓世界》2007,(11):96-97
直板横打的出现使直板选手的进攻更为全面,尤其是对下旋球的进攻颇具优势。然而对于传统直板打法的运动员,同样可以使用反手直接进攻下旋球。用反手直接进攻下旋球难度很高,需要对来球的旋转有敏锐的判断力。由于反手进攻时;手腕的灵活度受到限制,既要压住拍形,还要通过摩擦来制造旋转,因此稳定性相对较差。柳承敏在反手进攻下旋球时,他的前臂动作十分稳定,保证了  相似文献   

6.
反手攻是我国独创的打法 ,有着一定的群众基础和宝贵的实践经验。我国各种打法不但花色品种齐全 ,而且具有各种流派的世界水平 ,这就为直板两面攻的发展与提高创造了条件。1 反手攻的独特作用1.1 有全台发起进攻的能力  有反手攻球能力的选手 ,既能在左方组织进攻 ,又不会使右方区域出现空当 ,无后顾之忧 ;一旦对方死盯住左方时 ,则可以用反手发起攻击。这样 ,两面攻选手的台面是“无被控制区”,也就是说 ,能够全台发起进攻 ,就像全天候飞机一样不受制约。另外 ,由于直板反攻动作小 ,出手快 ,突然性强 ,往往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1.2 …  相似文献   

7.
龙文 《乒乓世界》2003,(3):31-31
另一场半决赛由河野满跟约尼尔竞争。河野满原来的打法是与庄则栋类似的直板两面攻。随着海绵、胶皮等化工产品的不断进步,弧圈球技术的不断改进,传统直板反手进攻越来越困难,反手攻势弱的缺点越来越明显。因  相似文献   

8.
柳承敏是以正手拉弧圈为主要得分的,但在当今世界乒坛,强有力的反手进攻技术也是直板选手必不可缺的。如果反手在加强防御能力和推挡的同时,还能够展开进攻,无疑会给对方以很大的压力。与大多数同水平横板的反手攻击力相比,直板的反手攻击力相对显弱,这是横板对直板采用调右压左战术的重要前提。但是,如果直板反手可以进攻,破解这一战术的几率就会增加。  相似文献   

9.
直拍:横打化生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尹霄 《乒乓世界》2002,(10):54-55
还不能这么说。如果说刘国梁当初是解决了直板反手位没有进攻能力的问题,王皓则是解决了反手位下旋球的进攻能力,以及结合到相持中的运用。作为左推右攻的正胶快攻选手,刘国梁的横打是半路出家的,但即便如此,也是为中国的快攻在比较低潮的时期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他能够在世界大赛中站稳脚跟,并且获得了大满贯,说明他这种技术创新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0.
直板横打技术的出现,对解决直板反手位弱点起到了积极作用。它不仅作用于反手底线下旋球的上手来弥补反手进攻的不足,还能利用旋转和节奏的进攻变化赢得主动。为此,本文对其进行研究,以期扩大它的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11.
李晋  边玉翔 《乒乓世界》2008,(1):98-101
直板选手最大的威胁莫过于侧身位的进攻。由于直板选手反手位的弱点,几乎所有专业运动员从小就会加强侧身位的技术训练,力图通过正手的优势来弥补反手技术的不足。如今,乒乓球技术讲求实力,从击球质量到击球空间都有了很大发展,这要求运动员在力量、速度、旋转上都要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2.
《乒乓世界》2002,(9):30-31
就乒乓球运动中的两种握拍法而言,横板与直板各具特点。—般来说,横板的长球相持比直板稍有利一些,直板的短球则要略占便宜一点。在具体技术上,横板的反手更有利于发力击球,所能运用的技术种类也多于直板。所以说,如果我们要谈横板对直板的战术,出发点—般也是围绕如何最有效地进攻直板的反手和形成相持来展开的,以便于充分发挥横板的优势,避免在前面的短球中吃亏太多。  相似文献   

13.
李晋  赵晖 《乒乓世界》2007,(2):78-81
对于横板两面进攻的选手,除了要具备良好的相持能力外.突出正手拉球的威胁性是比赛中得分的重要手段,在实战中,反手与正手的流畅转换是制胜的关键,对于横板进攻型选手,可以通过反手的变化为自己的进攻创造机会,下列组图是单明杰对王皓的一个回合,单明杰突然发长球偷袭王皓的反手位,王皓虽然勉强侧身上手,但是身体重心无法及时调整,不利于连续进攻,单明杰抓住这个机会,通过反手的轻挡,在回球落点上调动对方,使王皓的直板横拉无法发力,随后单明杰果断侧身,发力进攻,占据了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直板选手的优势是手腕的柔软性以及对板形灵活的运用。以前对于直板选手来说,在处理反手位的下旋球时一般会比较困难,多数情况下都要依靠侧身来完成高质量的进攻。通过增加反手海绵套胶的粘贴,直板选手也可以像横板选手一样在反手上手方面得到了增强。在直板横打中加小摩擦,就是横打攻击技术中的一项。  相似文献   

15.
直板横打这项技术是为进一步发展中国乒乓球传统近台快攻,尽快弥补直板反手弱点而做出的一大技术创新,这项技术的发展,为继续保证我国的传统快攻打法在世界乒乓球发展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是直板横打的运用在直板快攻的侧身抢攻风格,在实践中似乎有它相互矛盾的地方,尤其对少年运动员的培养,更容易看到这样的问题,例如:有些运动员学习直板横打后,虽然反手不能进攻的缺点有一些弥补,在比赛中也显出一定的优越性。但是愈是直板横打的  相似文献   

16.
柳承敏:韩国特色的反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蓬 《乒乓世界》2003,(11):60-61
与中国打法接近、也多采用直板握法的韩国人。在其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更多地借鉴了传统日式直板打法的特点,强调正手全台单面进攻。为了实现这种技术风格,他们一般站位离台较远.跑动范围较大。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运用反手技术的难度。多年来,尽管中国的直板选手一直在探索反手位技术的革新。如直板横打等,但韩国的直板选手却没有走这条路。为了适应今天乒乓球竞技中高质量的对抗.他们多是在现有打法的基础上,对原来已存的反手技术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良。增加其运用范围。以此弥补他们反手位的不足。今天我们介绍的柳承敏的三项反手技术就明显带有这一痕迹。图片提供:《桌球王国》  相似文献   

17.
用直板快推的概念练习横板的反手攻,即:用拉手来调节角度,用肘和前臂把球发力推出去。 横板反手攻球时不仅仅只有拉球,像直板有威胁的发力推形成的反手攻球同样也可以用到横板中。 推挡型的反手攻球,引拍时,球拍高于球台,手腕向平侧展开的同时,拍形前倾(图一)。注意击球时间,触球时要有撞击敲打的感觉,即弹打。 这种打法最重要的是引拍击球的角度,前臂要向前突出(图二),拉手后,肘和手腕的力量储存起来,(用力停住),当球到高点时,突然发力,形成发力推型的反手攻,要突出爆发力。(图三) 对于初练反手攻球的人来说,手…  相似文献   

18.
对直板打法的选手来说,反手技术历来是需要加强的重点。直板横打作为最先进的反手进攻手段已经成为每个直板选手必须掌握的技术。关于直板横打的训练标准其实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在这项技术的运用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通常会把王皓的反手动作当作练习的模型。但这种模仿式的训练只能学习到动作的外表形态,而很难掌握真正的要领。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生理结构不同,握拍的方式就会不同。再加之发力、摩擦的细微动作有所差别,因此要想达到王皓的横拉境界,在短时间内并不现实。这种练习中的困惑在专业选手身上也有体现。  相似文献   

19.
曾经有一位中国人.他打球潇洒自如.对乒乓球有着独特的感觉。作为直板选手.他那大刀阔斧的正手进攻.以及绝无仅有的反手攻球征服了世界乒坛.他就是连续三届获得世乒赛单打冠军的庄则栋。  相似文献   

20.
长久以来,传统直板打法的反手位都是一个明显的弱点,您可能会提到王皓的直板横拉,抑或是柳承敏那天马流星般的步法。的确,这些技术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反手的不足。但是对于众多业余球友来说,这两项技术似乎有点可望而不可及。这类球友多属直板单面攻打法,试想打了几十年的单面攻,突然要去练习横打,能否熟练掌握尚且不谈,就单从比赛的运用上也不甚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