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战国策八篇     
扁鹊见秦武王名医扁鹊去看秦武王,王谈到自己的病,扁鹊要给他治。王身边的人却说:“大王的病跟耳朵、眼睛有关,治得不好,只怕会影响听力和视力。”说得秦王心里七上八下,只好将原话告诉扁鹊。扁鹊听了,气得将医疗器械往地上一砸,说:“您找明白人办事,却又让不明白的人指手划脚胡乱干预,若是照这样治国,国就会亡在您手里。”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  相似文献   

2.
西晋名士刘宝的生平信息很少。本文结合出土的《刘宝墓志》考察得出;刘宝出身士族,曾任太子中庶子、安北将军、都督幽并军事等职;在其仕途上,司马骏、张华是关键人物。刘宝有着率真、不守礼俗的名士习气,放达但不放纵,还积极参与朝廷礼论,兼具名士与官僚的双重身份,有"清流"特色。他撰《汉书驳议》二卷,该书以驳斥班固及《汉书》旧注为主,为颜师古注《汉书》提供了学术参考,但由于注释特点与颜氏不同,所以受到了颜师古的批评。  相似文献   

3.
李亨侍膳     
〔原文〕肃宗为太子,常侍膳。尚食置熟俎,有羊臂(?)。上顾太子,使太子割。肃宗既割,余污漫刃,以饼洁之,上熟视不怿。肃家徐举饼(口甚)之,上大悦,谓太子曰:“福当如是爱惜。” 王谠《唐语林》〔译文〕唐肃宗为太子时,经常陪同父亲唐玄宗用膳。有一次食物放在切割熟食的砧板上,其中有只羊的前腿。皇上看着太子,让太子割肉。肃宗将肉分割后,肉的油汁沾在刀刃上,太子便用饼将刀擦干净,皇上一直看着他非常不高兴。肃宗慢慢地举起饼来大口吃着,皇上非信高兴,对太子说:“对待食物,就应当象这样爱惜。”  相似文献   

4.
《新闻战线》今年第二期《读者论坛》载有署名金晴太的《加强核对杜绝谬误》一文,批评浙江日报的“思想漫谈”《莫效齐桓公忌医》“把‘齐桓侯’错为‘齐桓公’”。它说:“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第十四君齐襄公之庶弟公子小白”,“齐桓侯是齐君田午,战国时代的人”,“公与侯一字之差,用到忌医这个历史故事上,就差了几百年时间”。对此,我想谈几点意见: 第一,上述“忌医”的故事,一般都根据《史记·扁鹊传》,说战国时名医扁鹊及时看  相似文献   

5.
中国医药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民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侧面,作为中国人民传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并与中国医药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医药学与中国民俗文化都涉及到异常广泛的领域,涉及到我国民间深远的文化传统。《礼记·曲礼》云“入国而问俗。”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灵枢》的“师传”篇告诫每一个初学医术者“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也就是说,了解各地民俗是对每一个医生的基本要求。所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人事”,即包括了民俗在内。扁鹊(秦越人)是第一位列入正史的医家。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是战国时代的名医,他最早提出了“信巫不信医”为“六不治”之一,与迷信巫术作坚决的斗争,并以自己高超的医术而名闻天下。他“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洛  相似文献   

6.
被许多患赞誉为“当代扁鹊”的何从高先生,是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总医院院长。他学医、行医和研究医学56年,创建了一个独特的中医学流派,与我国中医药大学传授的医学知识有很大差异。1994年5月我有幸认识了何从高先生。拜他为师,获得了大量没有上书的知识,首先是《扁鹊——从高切脉诊病技术》。  相似文献   

7.
王金远 《大观周刊》2012,(21):164-164
一、课堂教学改革:即以问题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步骤分为三步:1、在课堂的导入课题阶段:发现和提出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疑”最容易引起定向的探究反思,有了反思,思维便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8.
鲁达佛爷赞     
方成  王春瑜 《传媒》2002,(6):54
鲁达老哥何许人也?佛也,活佛也。或疑此说不亦妄乎?余曰不然。明代思想家李秃翁卓吾他老人家读《水浒》,至三拳打死镇关西处,挥笔批曰“活佛”,后凡见智深打死恶人,辄批一字:“佛”。真可谓一字千钧,洞开不二法门,点出智深神髓。当今红尘人欲横流,贪官污吏狼奔豕突,安得鲁智深佛爷再世,挥舞禅杖,使贪官污吏闻风丧胆,落花流水,不亦快哉!  相似文献   

9.
祖宗留下哲理名言: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疑”是否定的前奏,改革的先声。 为什么在1983年,一些疑而顿悟之士,藐视“分裂摄影队伍”的闲言碎语,成立了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因为在此之前,“新闻摄影是摄影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的共识,作为定论载入《辞海》,被扭曲、误解的新闻摄影需要走出误区,正本清源,还其原貌,建立相对独立的新闻摄影体系。 为什么穆青和蒋齐生两位老新闻工作者,于80年代末先后提出“两翼齐飞”、“图文并重”的新观念,并促成银川、韶关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的召开?因为我国报界客观存在重文字报道、轻新闻图片报道的传统与现实,它与当今“图像时代”格格不入,它障碍新闻摄影发挥报纸一翼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过去皇帝死了,不说死,谓之“驾崩”。因为他讳“死”。宋朝有个叫田登的人做了州官,他的官讳是不准百姓言“登”。因“灯”与“登”谐音,连“灯”也讳。元宵节官府出布告称:“本州依例,元宵放火三日。”当地百姓讽之为“放火州官”。“只  相似文献   

11.
直不疑,西汉时期南阳人,官至御史大夫.直不疑处世低调、为人厚道,时人称赞他为“有德行的人”. 据《资治通鉴》记载,直不疑担任郎官之职时,共居一室的同僚因事请假回家,误将他人黄金带走,丢失黄金的郎官怀疑是直不疑偷去了.直不疑为此向失主道歉,并买了黄金予以赔偿.后来请假的同僚归来送还了误拿的黄金,真相大白,丢失黄金的那位郎官深为惭愧.直不疑升任中大夫时,有人在上朝时污蔑直不疑,说直不疑与嫂子私通.直不疑闻听只淡淡地说了一句:“我没有哥哥.”随后便不再辩白.  相似文献   

12.
马峻岭 《大观周刊》2012,(19):267-268
人曾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使学生无疑而有疑,有疑而思解,解题而新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应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须教其有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  相似文献   

13.
写文章、搞创作,两大基本要素是少不了的,一是生活积累,一是资料积累。单说资料积累就大有学问。几乎所有的大学者大作家都是“资料大王”。书刊报章无不盈房累柜。读《鲁迅日记》,先生的资料积累工作差不多日日在做。“补白大王”郑逸梅先生所藏书报与资料卡片洋洋逾10万件。钱钟书先生著《管锥篇》,光引用古今中外著作就超过了四位数,其资料积累之丰富略见一斑。台湾李敖先生自称“生平收藏资料,是大规模的,宁肯失过滥,不肯失之交臂”。拥有丰富资料的妙处在大作家大学者的经验之谈里可以找到许多。如李敖先生所言:“以前小人们说陈平与嫂嫂通奸,陈平拿出‘资料’——原来根本没有哥哥;又有人说直不疑对丈人动粗,直不疑拿出‘资料’,原来他太太的爸爸在他们结婚前早已死了。根  相似文献   

14.
杂志要进步,论坛要发展,离开“批判”和”际疑”,只能成为历史的过客!正如同古人所述“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如果把《档案界》论坛比作一辆车,那么“批判”和“怀疑”就是这辆车的左右轮,要想使这辆车行得远.必须让这两个轮子不停地转动。轮子如何才能不停地转动呢?这就必须有会员朋友们来推动!  相似文献   

15.
王克平 《大观周刊》2013,(3):116-116,100
如何在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意识.许多教师认识不够。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6.
扁鹊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名医,司马迁在<史记>里专门为其作传.不过正像司马迁在为刘邦作传时说刘邦的母亲是在野地里与蛇交而有的刘邦--刘邦才贵为天子一样,司马迁为扁鹊作传也带有浓重的封建迷信色彩.在<史记>里,扁鹊不仅是名医,而且是神医.扁鹊的老师长桑君,本是扁鹊家长住不走的客人,扁鹊待之甚恭,"出入十余年",长桑君深受感动,才把秘方传给扁鹊.  相似文献   

17.
雷晓利 《大观周刊》2012,(51):288-289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宋人张斌则日:“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明代张洪等云:“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恩,思源于疑。的确,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学生的质疑过程,是一个积极创新的思维过程。在创新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火焰充分地燃烧呢?笔者认为,凭借教材这个媒介,诱导学生寻找质疑的突破口.抓住关键词句,从粗到细,从表到里,从浅到深地质疑,以疑促思,借助个人的独力与集体的合力释疑,达到学习目标,掌握学习语言的规律:“无疑——生疑——无疑——再生疑”。  相似文献   

18.
“死”论文现象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死”论文现象分析与对策许淳熙【武汉】1.“死”论文的含义英国哲学家休谟曾哀叹其著作《人性论》“从印刷机器中一出生就已经死了。”之所以说“死”了,是因为他认为这本书毫无反响,“甚至连在狂热的人们中激起一丝怨言的荣誉都不曾得到”。 ̄①尽管后来表明,休谟...  相似文献   

19.
有时在同一句话里,用不用“的”字都可以。如“死的狗”,也可说成“死狗”。但在有的地方,少了一个“的”字,就会产生误解。例如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 不要吃死团鱼、螃蟹、鳝鱼(《知识窗》1982年第1期第31页)当时我看了这个题目就纳闷儿:“死团鱼”固然不能吃,“螃蟹、鳝鱼”怎么也不能吃呢!当看了文章内容以后,我才明白:原来是指“不要吃死的团鱼、螃蟹、鳝鱼”。  相似文献   

20.
如何变“死”档案为“活”档案李毅,杨佩茹档案由“死”变“活”是档案利用与服务工作的核心。但如何才能使“死”档案变为“活”档案呢?一是熟悉业务。只有熟悉档案业务,才能把档案库的“死”材料变成利用灵便的社会财富,它对提高工作效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熟悉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