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爨文化上承古滇青铜文化之神韵,下启南诏大理佛教文化,并称为云南古代三大特色文化,而爨文化中突出的特色就是盟誓文化,探讨佤族盟誓文化的渊源为爨文化,佤族盟誓文化产生的地理特征,论证了盟誓文化是佤族的特色文化。  相似文献   

2.
佤族盟誓文化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并保留至今,文中阐述了佤族盟誓文化产生的历史原因、佤族文化的属性、佤族盟誓文化的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3.
佤族盟誓文化作为佤族的特色文化和民族精神,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尘封在历史迷雾当中。佤族盟誓文化历经漫长的历史发展和积淀,在坚决抵抗外来侵略,捍卫和维护国家独立、对外友好交流与合作、团结兄弟民族等方面使这种文化得到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李国明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12):133-134,136
盟誓是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祭祀、复仇、征战、联盟、议和等各种宗教、政治、社会活动中佤族无不进行盟誓.对佤族而言,盟誓可以“与神相约”获得心理慰籍,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同时也是解决矛盾纠纷,规范和约束人们思想行为的重要手段,是一种原始的制度性法文化.  相似文献   

5.
盟誓是中国民间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文化制度。盟誓作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种信用凭证和神灵崇拜文化下建立的自我约束机制,在普洱历史上的各民族之中十分通行。而佤族盟誓的方式比较独特,通常以剽牛和喝咒水来显示其意义的重大。在此以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次剽牛盟誓,探究普洱市多民族关系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笔者对古代蒙古的盟誓礼仪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将其分为以血盟誓、以言盟誓、拜神盟誓、易物盟誓、互扶盟誓等五个基本类型 ,并对盟誓礼仪的产生、发展、演变的文化基因、内在规律进行了探讨。同时 ,对与盟誓礼仪有关的信守誓言、背弃誓言、追索誓言等行为作了简要的剖析  相似文献   

7.
从云南普洱边疆少数民族春节的集体“拜年”场景中,指出其仪式活动与“普洱民族团结盟誓”的话语同构,通过对其内在的文化心理的分析,指出春节“拜年”仪式对建构边疆和谐民族关系和国家认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我国古文献及出土文物为据 ,考订盟誓文的起源 ,并以具体的盟誓文为例 ,分析此类文体的作用和特点  相似文献   

9.
“盟誓”是先秦时期社会生活中特殊的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是这一时期社会激烈变革的真实写照。它不仅与当时人们的思想、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而且其本身也随着当时的社会发展变革而不断变化,且在先秦时期各个阶段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普洱民族团结盟誓是新中国国家政权与地方族群在互动关系中以盟誓为纽带实现话语同构的典型。在誓言中全面表述了“民族团结”的内在意义和边疆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它对维护西南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辽宋夏金各族人民分治天下是中华民族的一次尝试,它以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为基本思想资源和认同前提,以盟誓为基本制度,实施了空前的文化发展和文化融合战略,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2.
羌藏两族的盟誓习俗,其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用于处理氏族间、部落间或国家间的矛盾;二是用于各部落间的协同举兵;三是用于再申君臣之间的关系;四是用于决策或处理部落联盟制国家内部的重大事项。但盟誓作为一种习俗,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功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本文将从盟誓的功能及其演变两个方面对古代羌藏两族的盟誓习俗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瑶族盟誓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广泛的辐射面成为瑶族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瑶族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持续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而且还蕴涵着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质,对强化民族共同体特征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时间为界 ,对春秋不同时期齐国对外的盟誓分别作了分析 ,认为 :春秋时期齐国与列国的盟誓具有阶段性特征 ,集中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并对春秋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盟誓节"是占里侗族诸多传统节日中最为隆重的节日之一,在当地乡民的社会生活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通过细致访谈与实地参与观察,对占里"盟誓节"的起源与节庆仪式过程进行了全面地梳理与详细地描述,试图揭示今天这一节庆活动所蕴含的包括加强乡民身份的自我认同、教育并规范村民的言行举止、实现聚落内外社会关系的重组以及集中消费生活物资等在内的诸多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6.
春秋时期,宋国与列国的盟誓关系随着政治格局的变幻和宋国国力的强弱而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从宋穆公到宋阔公为第一个时期,此时宋国国力还比较强大,主要根据自己的需要与不同的国家结盟;从宋桓公到宋平公初期为第二个时期,此时由于齐、晋的崛起以及晋、楚的长期争霸,为谋求生存,宋主要是追随齐、晋而与列国结盟;第三个时期为宋平公后期,由于晋、楚相继衰微,宋国力有所恢复,宋虽然仍追随晋国参与其组织的结盟.但对晋已是貌合神离。宋与列国的盟誓关系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圣历二年(699),武则天令太子、相王与梁王武三思等立誓于明堂,在历史上称为“明堂盟誓”。本文在史料分析的基础上就该事件的前因后果做以探究,认为它的出现与武周时期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在武周朝和中宗朝对抑制李氏与武氏之间的争斗起到了一定的约束力量,但后期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从出土文献来看,先民举行社祀活动,其作用不仅仅在于保佑国家的长治久安与农作物的丰收,其在监督盟誓、促进商品贸易、疾病祈祷、繁衍和保护牲畜、日常禁忌等民俗活动领域中亦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佤族外来节日不仅与佤族传统节日一起构成了佤族当代节日文化多元并存的开放格局,而且日渐成为佤族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探寻佤族外来节日传入背景及其对佤族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影响,对保护和开发佤族节日文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佤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及外来文化对佤族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构建新的文化体系,让各种新的文化元素与佤族传统文化之间相互协调、融合,使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始终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系统中,形成稳定和良性循环的态势,是佤族固守民族文化阵地、传承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