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雷  刘治呈 《兰台世界》2021,(1):144-146
警察侦探制度于清末新政时期开始施行,在民国年间得到继承发展,其主要职责本是维护社会秩序,但在清末民初之际频频出现警察侦探违背职责的事件.例如,贪污腐化及罗织罪状陷害平民等,这对社会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警察侦探违背职责以参考《时报》《新闻报》为主,配合《侦探学研究》《侦探学术新编》等文献资料,以警察侦探违背职责为主要论域...  相似文献   

2.
某单位有一名被称为“黑脸包公”的纪委书记,负责主抓纪检、安全、政法工作,通常是谁有问题上谁的门,谁违纪亮谁的相。在一般人看来,这是个得罪人的差事,可奇怪的是,被这位纪委书记批评过的不少人,对他并没有怨言,相反群众威信还很高。有人讨教时,他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对有过错的同志,要善于拍一巴掌揉三揉”。[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汪波  王荣 《新闻知识》2004,(9):34-36
报纸会被网络所取代吗?每当有一种新的传播形式开始普及时,人们总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互联网出现后,人们又开始热烈地讨论网络会不会取代三大媒介。很多人认为这是杞人忧天或是老掉牙的话题,并会列举出当年广播没有取代报纸、电视也没有取代广播的例子作为反驳,认为各种媒介各有优势,谁也取代不了谁。  相似文献   

4.
古希腊的一个国王用一种非常奇妙的方法,在战车上打了一串结,他预言,谁能解开这个结,谁就可以征服世界.很多年过去了,没有一个人能解开,后来一个22岁的青年不假思索地抽出长剑,只见寒光一闪,这串结被一剑砍断.这个青年的名字震古烁今,他就是亚历山大大帝.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寓意——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相似文献   

5.
几十年来,男性作家主宰了侦探小说的创作,主人公因此也多是男性。尽管出现过最著名的英国女侦探小说家多萝西·塞耶斯和阿加莎·克里斯蒂,但她们擅长的也是对男性侦探的塑造。主人公当然也不乏绅士风度,但其周围的女性总被描绘成一群平庸之辈,她们即使目睹杀人经过,也不敢手指凶手是谁。如今,这种局面已大为改观,精明能干、坚  相似文献   

6.
以往,国内企业发布广告的方式是谁的嗓门大谁赢,当年恒源祥的叫卖广告至今让人难忘,先是“恒源祥,羊羊羊!”后又发展到一个广告中把12生肖每个喊3遍,好比高三的班主任叫早,被网友称为“丧心病狂”;还有就是谁的钱多谁赢,当年的秦池酒业拿下央视广告“标王”一夜成名后,“每天开进央视一辆桑塔纳,开出一辆豪华奥迪”;再就是谁的脸皮厚谁赢,如脑白金广告十几年如一日地重复轰炸,直教人想说“你就饶了我吧”……时至21世纪钞票已经不再稀缺的今天,什么最贵?当然是创意.钱不是问题,就看你有没有好创意.自传统媒体广告营收走下坡路以来,报纸上广告版面越来越少,却越来越有看点了,有些广告甚至引发了较大范围的议论.  相似文献   

7.
《北京档案》2000,(12):41
美国平克顿侦探公司本周把它的一部分档案捐献给美国国会图书馆,这些档案是美国第一批探案记录,也是最了不起的一些记录.它为学者们描绘了一幅特殊的历史画卷,既有持枪歹徒、逃犯、流氓、歹徒的情妇,也有一直设法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的西部侦探.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之死     
李国文 《出版经济》2006,(10):20-21
"宫",即是去势.司马迁可算是非正常死亡的中国文人中,一个很特别的例子,恐怕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惟一."宫"和去势,是一回事,但性质有所不同."宫"是刑法.去势,在有皇帝的年代里,是当太监的首要条件.若不想当,也就不必去势.当然也有或被父母鬻卖,或因生活无着而净身入宫,不无被迫的个例.但大多数被阉者,甘愿去势,是作为谋生手段,求得进宫.因此,这班人对于不男不女的第三性状态,较少屈辱感.而且一旦成为太监,生活在无数已将"那话儿"连根切掉的人中间,大家彼此彼此,谁也不可能笑话谁,裤裆里有没有那个玩意儿,便是无所谓的事了.  相似文献   

9.
相传古代斯巴达人非常珍视盾牌。如果有谁在战斗中失去了盾牌,那会被看成莫大的耻辱。所以,一个战士无论生还是战死,始终要与盾牌在一起。当时,有一位母亲送自己出征的儿子的临别赠言是:“你要么带着盾牌回来,要么躺在盾牌上被抬回来。”这表达了斯巴达人要与盾牌共存亡的英雄气概,所以一直流传至今,为人传颂。“要么带着盾牌回来,要么躺在盾牌上被抬回来”,从逻辑上说,就  相似文献   

10.
从事业性质单位到企业性质单位,对国有书人来说是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尽管许多出版事业单位人士并未有震感,但裂缝是谁也弥合不了的.有些人铁饭碗很快要被打碎,而有些人手里的铁饭碗可能要变成金饭碗.书业单位性质的改变,带来了更敏感的词汇:股份制,分红,利润最大化,下岗,高薪,挖人,百万富翁……  相似文献   

11.
人的许多习惯和爱好是特殊环境造成的。“文革”开始那年,我十三岁。学校闹革命.不上课.在家闲居.百无聊赖,惟有读书——当时中学里的图书馆都被“破四旧”了,书大量流散到学生手中——这是那时住在楼群中的城市孩子们惟一的“文化娱乐”。读小说、武侠、侦探(如《七侠五义》、《福尔摩斯探案集》);读爱情,读人物传奇  相似文献   

12.
在一部著名的侦探小说中,一个仆人在主人早年的冒险事业中有过英勇的表现,他要求得到一部最有名的百科全书,作为对他的奖赏。于是,他一丝不苟地从第1卷第1页开始读起,不过,也象他原来参加主人侦探活动那样,很难说获得了什么象样的知识。我们有时也不免要查阅百科全书,但是有谁能逐字逐句地读完全书呢?人们知道,百科全书是供人寻检查阅基本知识的书,而不是供人时时阅读的书。它今天已不大可能成为一种放在床头的必读之物了。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曾出现过一种风气,即把一部平淡无奇的小说同其他两三种作品合编为一套  相似文献   

13.
郭晓静 《大观周刊》2012,(44):108-109
在看到《黑天鹅》这部影片之前,我一直沉浸在自己天不怕地不怕的幼稚幻想中。所以一如人们惊慌于弗洛伊德对人类无法完全成为自己心灵的主人的宣告,我在恐惧中开始认识“我”。于我而言,“我”的可怕在于“我”与痛苦的形影不离。痛苦的来源有静有动。静的是与生俱来的“一仆三主”格局,“三主”自我、本我、超我的层次不一立场不一,谁都不会被完全释放,谁也不会被完全压抑,就在某种程度上将挣扎烙人人心,任何一种平衡的状态本身就是痛苦的。好在正像大气压始终存在而人却并不感到吃力,这种本源的痛苦,不少时候都会被忽视。  相似文献   

14.
据新华社2008年3月29日报道,英国<书商>周刊选出年度最古怪书名榜,排名首位的是一本自助手册,书名叫<如果想结束一段关系,请从双腿开始>,排名次座的书名叫<我被俾格米恋爱女王虐待过>. <北京晚报>4月5日对此有更详细的报道,列出了更多的书名.书名选秀,看谁最怪,这也是西方文化的一景.  相似文献   

15.
石野 《中国记者》2012,(5):55-56
海军陆战队员出身的我,因为将特种兵的侦探技能与新闻记者探求真相的强烈意愿融贯于调查生涯中,也因为本人以暗访的独特采访方式,揭开了一个又一个黑幕,采写了大量有社会影响的揭黑报道,十多年前任《南方都市报》记者时,就被人称作“卧底记者”“打虎记者”.我也曾多次被同行和新闻学子追问:是什么促使你不顾生死多次深入暗访?你是如何从事卧底的?暗访时如何把握是与非、合法与非法的底线?如何进行自我保护而叉能揭开事实真相?  相似文献   

16.
如此日本人     
王志强 《出版参考》2006,(17):11-12
日本人特别注意现实中的等级关系.在与人接触时,总是细心地注意自己和对方的地位,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并且揣测对方的地位,来决定交流时应采用的对策和所持的态度.日本人有面对生人紧张的心理,当确认了对方的地位,知道自己该如何做,便解除了紧张.有一个最典型、也是被日本人或非日本人论说日本人时百举不厌的例子,就是利用名片.名片一般都注明了能立即了解对方地位的所属集团、从事职业、官衔级别等信息.人们公认日本人特别地喜好名片.除了初次见面,第一个有效动作是交换名片以外,持有某大人物的名片也是炫耀自己的手段.在日本的社交场合,名人的跟前总是排起长队,小人物们争先恐后地交换名片.我还见过一张名人的名片,被数人借去复印以备收藏的情景.他们的等级观念是非常严密的,上下关系清清楚楚,似乎谁也不想"越雷池一步".  相似文献   

17.
我知道媒体是传达真善美,鞭打假恶丑的,记者是无冕之王,是我们生活中的良师益友。但观察近些年来,除了很多的人是被媒体开光被记者"醍醐灌顶"之外,也有不少人是让记者搞糊涂的,甚至被媒体忽悠上邪路不归之路的。谁若不信,就请看看我给媒体开列出的备忘录:  相似文献   

18.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曾说:没有个人的激情,共同体将是一潭死水;没有共同体的共鸣,个人激情将消退寂灭。价值多元化的今天,那种曾经建立在传统文化价值观上,依循着共同礼仪秩序的中国人形象,正受全球化和城市文明的影响,开始变得模糊不清。在经济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同时,浮躁之风吹皱了中国人传统的心绪,有人清醒,有人慌张;有人从容,有人焦虑;有人昂扬,有人沮丧。每一个人都有时刻被时代主流边缘化的危机感。从传统中走出来的中国人,如何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取舍,如何以“好的传统”和“好的现代”构造一个“好的现代化中国”,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里关系到每个人的坚砾命题。那么,向前看,中国人是谁,你是谁,我是谁?  相似文献   

19.
在台湾,提起历史上的郑成功谁都能说出一两处遗址和一两个传说. 明天启二年(1622),颜思齐、郑芝龙开发台湾嘉南平原,荷兰、西班牙两国先后入侵,先是西班牙人入侵,后被荷兰人所逐,而后荷兰人则被延平郡王郑成功所驱,这就是历史上的郑成功光复台湾.  相似文献   

20.
尽管《北京人在纽约》轰动京城,可王姬漫步在大街上,却少有被追星族“围追堵截”的麻烦.因为生活中的阿春与荧屏中雍容华贵、风情万种的老板娘相去甚远.一个照面过去,谁都会把她当成一个匆匆来去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