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哈贝马斯和马克思交往范畴的意义域及其相互关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得益于马克思“社会劳动”思想的启发,但却不同于马克思交往概念与生产方式的内在关联.立足于其交往行为理论,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重建”,由意识哲学转向语言哲学,由目的合理性转向交往合理性.尽管交往行为理论在对社会进化的解释方面与马克思的思想存在种种差异,但它对于拓展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研究,对于深化现代性问题的思考,具有极其重要的启迪性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分别对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哈贝马斯"交往"观进行了阐述.马克思的"交往"理论重视实践中主体间的交往关系;哈贝马斯的"交往"观侧重在程序公正的条件下,完全平等的主体通过在理性动机下有效真实的互动达成共识.处理好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哈贝马斯"交往"观的辩证关系,可以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还能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某种借鉴.  相似文献   

3.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自称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可以解决晚期资本主义生活世界殖民化的危机。哈贝马斯重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并对马克思生产范式理论进行了批判。从哈贝马斯对马克思的批判的解读以及哈贝马斯交往范式与马克思生产范式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从根本上说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学术路径的倒退。  相似文献   

4.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作为当代传播关系建构的重要理论基础,为后来研究者在"人人都有权参与传播"的理想传播环境下依据交往理性原则进行语言表达和媒介使用的接近权找到了理论层面上的基点,但是哈贝马斯的理论缺乏客观性和具体性,并且其观点在历史辩证法方面存在着不足.文章以马克思传播思想中的交往思想为基点,对哈贝马斯的立场和观点上的唯心主义缺陷进行了评析,分析了马克思的交往行为理论在数字科学时代的历史唯物主义地位,为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在更高的价值层面对传播学学科领域提供理论指导提供了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5.
"生活世界"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它为哈氏的整个理论大厦提供了一个基石。但这种基石却是虚幻飘渺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中所说的"交往"相异甚至相反的交往。从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抗拮的角度对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进行反思,是走出理论与现实的悖论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交往理论认为,交往促进了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交往还推动着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哈贝马斯的"交往伦理学"和"商谈伦理学"认为,交往行为要以相互理解为基础,交往行为合理化的核心是行为主体之间进行没有强制性的诚实的对话和交流。马克思、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分别从宏观上或微观上有利于我们确立科学合理的执法目标、改进执法理念、改善执法模式和改进执法方式。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是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注重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相互作用。哈贝马斯面临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问题,认为只要运用交往行动理论,就可以获得主体之间相互理解的交往方式,拯救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弊病,重建社会的和谐统一。深入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交往的论述,从唯物史观出发来理解交往,对我们今天认识全球化、认识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是一件很有意义和必要的事情。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历史观上,哈贝马斯认为马克思的历史观缺少交往维度,企图通过建立以“交往行动”为核心的理论取代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有丰富的交往内容。廓清两种交往概念的本质差异,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评价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为交往行为的一种知识背景,生活世界也可以视为交往行为理论的经验出发地。可以认为,哈贝马斯是为了解决生活世界中面临的交往现实问题而提出他的交往行为理论。他力图以交往行为为核心提出“交往范式”的分析理论,并由此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重构。哈贝马斯所做出的“交往范式”对“劳动范式”的理论置换,这在他所处的晚期资本主义时代是有其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齐敏 《林区教学》2008,(9):47-49
通过对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一文的综合理解,重点对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交往行为"进行论述并以此体现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主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全部人类学哲学理论赖以出发的存在论基础,是从人的自然存在到人的社会存在,人的社会存在在本质上是人类的生存关系的存在。马克思人类学哲学的存在论基础既不是物质,也不是实践,而是人在物质生产和社会生产关系中通过人的历史运动而实现的社会存在。只有把握这一点,才能从根本上理解马克思在他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上奠定的人类学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社会发展观内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第一次科学地、系统地对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了全面研究,创造性地研究了社会发展的动因、手段和形式。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社会系统论,即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存所构成的整体。发展过程论,即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客观的、有规律的动态过程。历史主体论,即人是全部历史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担当者,社会通过人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而存在和发展。社会自然统一论,即人类社会的历史和自然界的历史是统一的,人类史和自然史彼此相互制约。世界一体论,即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由封闭到开放的发展过程.历史愈将成为世界历史。  相似文献   

13.
现代传播:用时间消灭空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马克思关于“用时间消灭空间”的传播理念,探讨现代传播的时空特征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相对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理论而言的, 它着眼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邓小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则 着眼于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的中国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二者一脉相承。邓小平不仅继承而 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的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中,并没有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和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主要源于实践根据。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之间,有两方面的关系值得研究。第一,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为我们在更大的历史跨度中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认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选题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立场有关。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阐发了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一般差别及细节上的差别,一般差别可从真理与感性世界的关系、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人与现实的关系等四个方面来把握;细节上的差别可从原子的本质矛盾、原子作为存在的矛盾、原子本质向存在状态的转化、原子在现象世界的矛盾等四个方向来把握。通过对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文本研读,可以深入了解当时马克思的思想特点及其后来的思想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对辩证法的新贡献,必须从他批判地改造 黑格尔惟心辩证法入手得到理解。但是,决不能简单地认为马克思的工作,仅仅在于把黑格尔绝对精神之象化和扬弃对象化的活动,转换成自然界、物质自在的运动,而在于他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活动,转换成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生产、劳动),这种活动构成自然之向人生成或自然之“人化”的基础。在马克思的辩证法中,辩证运动的主体既不是“绝对精神”,也不是同人无关的自然,而是向人生成的自然或通过自身感性活动由自然出生的人。只有这样理解马克思的辩证法,才能真正找到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结合点,才能真正超出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同时实现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结合。  相似文献   

18.
“哲学是人民的灵魂”,卡尔哲学的“灵魂”就是“实践人本自由主义”。“实践”是马克思理解世界历史和创意理想世界的出发点;“人本”即“以人为本”是马克思的哲学武器和服务现实的目的;“自由”或“自由王国”亦或“自由人联合体社会”则是马克思哲学的最高理想和恒久信仰。  相似文献   

19.
试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强调劳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不过年轻的马克思关于劳动的本质界定也具有理想化成分。目前我们所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应从中吸取教训 ,以避免走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老路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第一次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即“三阶段说”。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即形成了“四阶段说”,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