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师生互动对于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在我国目前中小学课堂师生互动类型中,教师与学生个体互动和教师与班级群体互动是主要类型,教师与学习小组互动则处于缺失的地位,这不利于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师组互动缺失的原因主要有:教师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中小学课堂班额大、学生多;教师不够重视。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师组互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新的教学观认为,师生互动不是教师对学生或学生对教师的单向、线性的影响,教学过程不是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本文对中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内涵和实质进行了阐述,提出数学教学师生互动的基本教学模式和如何实现数学课堂师生的互动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课堂互动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课堂师生互动行为主体类型有:师个互动、师组互动、师班互动、交叉互动.借助LPS项目的资料及方法展开录像分析研究的结果表明:师班互动是课堂师生互动行为主体主要类型;师组互动缺乏;所有师生互动均由教师发起:师班互动与师个互动交错进行.  相似文献   

4.
课堂师生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或群体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交互影响与作用的过程。课堂教学必须加强有效师生互动策略研究与应用的依据有三:一是课堂教学具有师生互动的本质属性,二是课堂师生互动的教育价值,三是当下中小学课堂师生互动出现了诸多问题需要改进。实现有效师生互动的主要策略是以相互尊重为前提策略,以启发探究为基本策略,以反馈调控为强化策略,以人际合作为深化策略,以开放教学为拓展策略。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进入内涵发展的阶段,课堂教学是重点关注的内容。为了揭示当前职教课堂的实然状况,研究选取"药物分析实验"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情况进行观察,认为职教课堂师生互动的类型与课堂类型、学生学习状况、师生关系有关。在此基础上对职教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教师应该深入学生之中;二是单独回答和集体作答相结合;三是增加学生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下的教学是一个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全程互动,转变教师角色,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一、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也是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活动。要将教师在教学中唱主角转向为双向的创造性互动活动。  相似文献   

7.
在课堂中教师、学生和教材等构成了三维坐标体系,简单的来说就是师生互动模型.师生之间的互动存在两种模型:不良的师生互动状态会导致不良的教学效果,即反向互动;良好的师生互动状态可以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即正向互动.本文主要从正向互动的角度进行研究,探索互动教学法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相似文献   

8.
从课堂互动视角看教育公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上讲,课堂活动中的师生互动应该是均等的。但是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分类和期望的相对稳定性,导致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对学生有一种分化的功能,并表现出差别对待的特征,主要包括:互动对象的差异,互动内容的差异,互动时间的差异和互动性质的差异。教师可以通过“有效运用期望效应”、“采取体现差异性的教学”和“营造个性化的师生关系”等策略来优化课堂互动,体现课堂互动中的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只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统一起来,教学效率才能得到提高。而传统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因受应试教育观念所影响,课堂中多是教师讲授学生听,学生的学习被动,师生互动缺失,尤其是学生的英语应用技能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互动教学法,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在互动中促使学生获得知识构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0.
课堂互动是在课堂这个特殊环境里的师生互动,也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在这样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中不断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1.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活动中师生互动行为影响着课堂教学。新课程实施中课堂师生互动的主体由传统课堂的三主体(教师个体、学生个体、学生群体)发展为四主体(教师个体、学生个体、学生小组、学生群体),师生互动行为也发展为师个互动、个个互动、师组互动、个组互动、组组互动、师群互动、个群互动等七种类型。教师实施互动教学应做到:选择合适的互动方式;合理分组;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建议”与“接纳”习惯;课堂评价合理、公正,并有艺术。  相似文献   

12.
张朝虎 《中国教师》2013,(24):20-21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把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而"课堂互动教学"恰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一、"课堂互动教学"的内涵与意义"课堂互动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教学过程,即围绕某一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交流合作,产生新观点、新思想的过程。在"课堂互动教学"中,师生互动是主要的表现形式。师生互动包括: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与小组互动以及教师与班级互动等。"课堂互动教学"是师生感情交流的主要渠道。"课堂互动教学"承载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期望和评价,既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完善人格,又可培养  相似文献   

13.
课堂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人际互动,课堂师生互动不平等主要表现在教师与不同学生之间在互动时空、互动内容、互动方式、互动评价等方面具有差异性。通过社会学的视角,从社会、学校、教师以及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对课堂师生互动不平等现象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促进课堂师生互动平等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课堂情境定义反映了教师和学生对自我、对对方以及对课堂生活的解释,主要有控制—服从型、控制—反抗型和相互磋商型。课堂师生互动是在一定的课堂情境定义中形成的,在不同类型的课堂情境定义下,师生互动具有不同特点。因此,要促进师生互动的良性运行,在进行课堂情境定义时必须采取一定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理论比较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班级课堂里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师生互动行为,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角度,运用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了分类研究。国外学者艾雪黎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把师生课堂互动行为分为三种类型:教师中心式、学生中心式和知识中心式,利比特与怀特则从师生关系角度,将其划分为教师命令式、师生协商式和师生互不干涉式。我国学者吴康宁等人把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把师生课堂互动行为划分为两组类型:第一组有师个互动、师班互动和师组互动,第二组有控制服从型、控制反制型和相互磋商型。王家瑾运用系统工程分析方法,构建了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模型:正向互动型和反向互动型。  相似文献   

16.
课堂互动,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计算机之间的互动。换句话说,就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生机互动。“互动”教学既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又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表达等能力,因而对信息技术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笔者下面主要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正>一、课堂互动教学的重要性新课程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师生的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没有师生、生生的交往互动,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在课堂上开展积极的师生互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课堂互动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各种能力;课堂互动教学也有助于增进师生情感的交流,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和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课堂互动教学还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性格、智力水平、学习状况等,"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教师与学生之间深入、有效的课堂互动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乃至心灵对话,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但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师生虚假互动现象,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生态。从需要层次理论着手,发现现象的产生与教师和学生两者有关,主要是学生低层次需要占主导,自身“安全”成为第一考量;学生对自身需要缺少认知,缺乏持续参与互动的动机;教师对学生需要缺乏重视,挫伤了学生互动积极性;教师表现为控制型激励风格,教学过于追求外在目标。从原因出发找到有效的消解之策,即学生应追求高层次需要,在课堂互动中完成自我实现;学生须厘清自身真实需要,激发参与课堂互动的动机;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需要,提升学生课堂互动的积极性;教师须规避控制型激励风格,教学回归内在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在人的交往中学习,强调在教学活动中让课堂真正地"动"起来,这个"动"不是教师或者学生单方面的"动",而是一种"互动",既有教师的"动",更有学生的"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更是师生与所有教育资源之间的一种互动。 课堂如果缺少了互动就缺失了课堂的生气,就缺失了生命的灵动。在教学实践中,许多一线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现代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20.
课堂情境定义反映了教师和学生对自我、对对方以及对课堂生活的解释,主要有控制-服从型、控制-反抗型和相互磋商型.课堂师生互动是在一定的课堂情境定义中形成的,在不同类型的课堂情境定义下,师生互动具有不同特点.因此,要促进师生互动的良性运行,在进行课堂情境定义时必须采取一定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