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消费文化在引导和控制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上表现为一种话语权力,而在网络中的表达就是网络消费语言。网络消费语言在传播形式上表现为全民参与对话的特征和个性的网络语言。内容上则是对生活的颠覆与瓦解。  相似文献   

2.
本文解读了网络语言的形态变异现象,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文章认为,网络空间的虚拟性造成了话语权的转变,而网络狂欢化的氛围导致语言形式的变异。同时,网络语言的变异还给当前的社会文化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李瑛 《新闻知识》2012,(9):107-108
网络这种全新的信息传播工具对社会生活造成了全方位的影响,生活中出现了许多与网络有关的新现象,网络新词语的大量涌现就是其中之一。对待网络语言中的新词,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需要社会规范地使用网络语言和网络新词。  相似文献   

4.
任莺 《东南传播》2012,(12):91-92
近年来,网络语言暴力越演越烈,网络语言暴力的使用者、表现方式均呈现多样化的特征。面对这些现象,笔者对网络语言暴力现状进行分类分析,并从法律、权威信息的树立、及网络媒体自律等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为杜绝网络语言暴力,打造和谐网络环境作出一些努力。  相似文献   

5.
网络是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结合物,它既有大众传播面向社会广泛传播的可能,又有个人一对一促膝谈心的情境.网络特有的交流方式形成了独特的网络语言体系,当它逐步由前卫时尚媒体过渡到普通的大众媒体时,网络语言就会逐步趋近于常规语言.互联网也并非是想象中无国界、绝对自由的空间,其中也有着隐形的围墙和铁丝网,貌似平等的网络社会也存在阶层和话语权的差别.  相似文献   

6.
当今,网络语言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的特点,网络语言具有传播内容独特和具有时代气息的特点。网络语言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具有时代特点,可以丰富汉语词库、增加语言使用修辞;另一方面,过多使用网络语言会对现代汉语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冲击。所以,新闻媒体在使用网络用语的时候,一方面需要采取谨慎的态度对待大量出现的网络新词;另一方面要对网络新词进行慎重的取舍,使新闻媒体主持人对网络语言的使用更加丰富和规范,成为新闻传播语言用词的新鲜活力。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的网络语言暴力行为,已经成为网络治理的难题之一。大学生对"网络语言暴力"的频繁使用,不仅给网络暴力事件中的当事人带来了较大的身心伤害,冲击了社会的道德准则,也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对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行为的调查分析,剖析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行为的现状、危害,并为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行为的防治提供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8.
王炎龙  邓倩 《新闻界》2008,(3):29-33
关注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是提升我国全民网络素养的关键。本报告通过对中学生接触网络媒介、认识和使用网络语言的情况调查,展现未成年人的网络媒介接触和网络语言使用行为的现状和特点,从而透视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现状,并探讨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的创新思考。  相似文献   

9.
根据费尔克拉夫提出的实用话语分析框架,独创性地分析网络流行语的文本生产特征、消费特征以及社会文化特征。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中国网络流行语传播对汉语体系发展的影响:网络流行语既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汉语的表达,同时也对国内和国际网络用户造成困扰,不利于汉语言对内和对外的传播;展望网络语言今后的前景,新的网络语言依然会接着出现,同时无生命力的网络语言会被社会淘汰,网络语言的规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网络流行体特指在网络交际中出现的,具有特定词汇、句式或韵律特征,并表现出特定风格的网络语言形式。它是近年来网络语言中兴起的新的语言现象。网络流行体作为网民娱乐大众、宣泄情绪、表达意见的一种网络语言形式,势必会折射出这个时代的社会文化心理,从而与社会的发展变化相契合。本文主要就网络流行体的"调侃"功能进行分析,并进而透视其所反映的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1.
生活在网络媒介时代的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渴望自己能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公权利与私权利的媒介话语权争夺从传统媒体转移到网络上,形成了新的形式,那就是网络技术权利对媒介话语权的争夺。本文通过对网络技术权利的主体及其过程的分析,揭示在网络媒介话语权争夺的过程中网络技术权利的合理利用与滥用。  相似文献   

12.
邵帅  薛可 《新闻世界》2013,(12):100-101
互联网时代产生了诸如网络语言迅速流行、人肉搜索及各种网络命名等网络行为,它们作为社会文化现象,具有各自的特点及产生的原因。本文从功能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入手,解读网络文化背景下的网络语言风格、文体特点、流行原因,人肉搜索的界定、发展历程、特点,以及网络命名的特征和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网络的逐步成熟,各类交流平台的发展,网络语言已成为了网络上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本文尝试分析网络语言区别于日常用语的独特性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网络话语权规范策略的背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话语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网络以其自由开放的特点上升为公众舆论重要平台,但由于网络暴力等问题的存在,网络话语权亟待规范化。  相似文献   

15.
一、网络语言运用中的"网络文体" 网络时代的到来,不仅仅实现了无纸办公和换笔革命等工具性的变化,由电脑催生出来的:写作实践,更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思维习惯以及语用规范.在人类语言发展史上,尚没有哪种语言的社会变体像网络语言这样引起社会各界如此高度的重视.网络文体作为网络语言的一种运用方式,在网络媒体的交流与传播实践中同样被赋予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潘捷 《今传媒》2024,(3):9-12
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路径。本文基于网络文学视角,研究网络文学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中的表现,提出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呈现阶段,网络文学可以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提供合适载体;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接受阶段,网络文学可以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匹配良好形式;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消化阶段,网络文学可以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筑牢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7.
随着有线网络、无限网络和手机网络的普及,人们使用网络通信聊天已经成为重要的交际方式,网络语言随之产生。对网络语言的研究可以分为会话语言研究和非会话语言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土白与文理的关系。网络会话语言是在QQ、MSN等一对一、一对多或者多对多的聊天环境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网络空间成为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阵地。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为什么要言说,该谁来言说,是建构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逻辑起点。通过梳理理论从方法论的高度为有效开展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工作指明方向。葛兰西"政治—市民社会"关系模型理论为网络主流意识话语权打造现实通路提供启示,以知识分子有机性指引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言说主体建设的实现维度。  相似文献   

19.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语言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时尚符号,并已渗透到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模因在网络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网络语言模因靠模仿、复制而进行传播。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和复制分为相同信息异形传播和不同信息同形传播两种方式。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中模因的复制、传播途径及原因,能够揭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规律,为研究网络交际时代的言语行为特征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网络语言,有时也称为“网络媒体语言”或“网语”。 广义的网络语言由三种成分构成:一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专业术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