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赋予了中餐菜名丰富的中华饮食文化和其他传统文化元素。在比较中西菜名中各自独特文化元素的基础上,探讨中餐菜名的翻译,提出翻译过程中需考虑翻译目的,遵循"目的原则"。在翻译过程中,依据预定翻译目的,菜单翻译需遵循交际标准与文化标准两大翻译标准,以成功实现翻译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2.
在翻译界,翻译的"忠实"标准可以说是自古以来就一直备受关注和争议。其实"忠实"原则也就是要求我们在翻译的时候要用一种语言去表达另一种语言的意思,且表达出来的意思还必须与原文是对等的。本文主要从文化视野的角度来对翻译"忠实"的标准来进行分析和研究,由此来探讨在文化视角下的忠实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3.
翻译的标准问题是翻译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译界一般都认为"忠实"应为翻译的标准之一,但在对"忠实"标准内容的理解上,却不完全一致.笔者认为,作为翻译标准的"忠实",应当指的是忠实于原作所表达的思想,忠实于原作所表达的文化特色,忠实于原作的体裁、结构形式和语言形式,但不是逐字逐词的死译.  相似文献   

4.
严复是清末资产阶级思想启蒙家、教育家,更是伟大的翻译家。严复在其译著《天演论》中提出了"信达雅",首创了中国完整的翻译"标准",对学界的影响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余波不绝。本文将对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进行分析,探讨一下翻译"标准"和"信达雅"的文化根源,以期更深地理解严复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5.
哲罗姆模式和贺拉斯模式是西方古典译论时期极具代表性的两种翻译模式,对翻译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两者的特点并比较其异同,试图验证:"忠实"标准是特定文化和意识形态下,相对的、动态的和历史的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6.
翻译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融合。本文从"龙"的翻译开始,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翻译标准的角度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异化翻译是翻译的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对"忠实"标准的理解多停留在内容和形式的层面上,然而,翻译中的"忠实"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忠实。从翻译的"忠实"对象这个角度重新思考翻译的"忠实"标准。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需要"忠实"的对象有原文形式、原文内容、原文作者、译文读者、读者文化、客观事实和翻译目的(效果)。在翻译活动中,译员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做到忠实,而这种忠实应当有合理的适度性的把握。但这种忠实也必然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语言形式和内涵及译者自身因素上。  相似文献   

8.
夏宜名 《海外英语》2013,(2X):141-142
传统翻译理论对译作的评价标准仅限于"忠实"与否,自翻译文化转向以后,意识形态、赞助人、译者等众多因素被引入翻译评判标准。该文以译者主体性为研究视角,从译者的"能动性"和"为我性"两个方面研究厄杰顿《金瓶梅》英译本,发现在翻译过程中影响译者译介的主要因素,及译者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译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忠实"原则作为翻译工作的核心问题,除了要考虑在异域文化的前提下寻求一种最佳的翻译方法外,还要把握文化"传真",即翻译过程中忠实"度"的问题.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使翻译标准"信、达、稚"融为一体,才能保证文化"传真"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0.
李可桢 《考试周刊》2007,(40):39-40
本文从文化、语言、翻译三者之间关系以及英汉文化背景的角度阐述了文化翻译中"意义相符"的原则。"意义相符"是翻译的标准之一,即文本的整体效果必须通过意义的表达来实现。在翻译文本的时候既要传达原文的美,又要注意"忠实性"的问题,让译文读者感受到原作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翻译理论研究的深入在为翻译提供多元"他者"思维、促进翻译方法多元化的同时,也给众翻译者带来不小困惑。什么是翻译、翻译有无标准被一再提问,译者责任最终要归向何处再次被提上议程。译者责任是出发点,文学翻译者所处文化的伦理规范不可避免地对其翻译产生影响。以"翻译伦理"和"翻译的伦理"两条准绳衡量译作及翻译活动,可对译者责任进行伦理规范的重新定位和理论突破。  相似文献   

12.
作者从中国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现状出发,结合避暑山庄康乾七十二景名称英译实践,提出"信达雅"标准是适用于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理想标准,旨在探索经典翻译标准"信迭雅"与中国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结合,主张加强对中国本土译论的研究,用以指导承载中国古典文化的中国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  相似文献   

13.
电影片名是电影给人的第一印象,对于观众与商家来说都至关重要。目前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呈"二分天下"比较混乱的局面,分析原因,归根到底是由两地不同的地域文化、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等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谭丽花 《海外英语》2014,(14):144-145,148
公示语翻译是衡量一个地方文化软实力高低的标志。以生态语言学理论为出发点,从语言对等、文化传递和交际意图三个方面分析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公示语翻译应遵循生态三维选择转换原则,以"整合选择适应度高"为标准,规范和统一公示语翻译,为建立良好的语言生态环境和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张秋云 《海外英语》2012,(20):16-18
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的手段,更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文化调和是张爱玲翻译策略的关键词。该文从人名文化翻译、书名文化翻译、"教"名文化翻译和景物名文化翻译四大方面对张爱玲文学翻译的文化调和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尤金·A·奈达的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界有着深远和广泛的影响,尤其是"读者反映论".这一标准虽然应用广泛但也颇受争议,多年来中国翻译界对"读者反映论"是否完全适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翻译从未停止过探讨.  相似文献   

17.
广告作为一种极具商业价值的实用文体,具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文化特色以及明确的促销目的。广告翻译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能在译文读者和广告受众中起到与源文件同样的作用。广告翻译策略已超越了传统的标准,发展到了富有创意的"创译",甚至是无需"忠实"于原文而更关注目标语文化和译文读者的"译创"。本文通过广告翻译实践,分析以上两种最新的、适合现代广告翻译的有效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文是翻译的一个重要标准和追求。《道德经》的英译本多达上百种,这些翻译中,翻译水平参差不齐,没有特别突出的所谓权威版本。在美国的翻译版本中,斯蒂芬·米切尔的译本算得上是比较流行的一种。所谓"流行",指的是其在翻译文学接受过程中受到大量普通翻译文学爱好者的欢迎。米切尔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对原著的忠实度并不高,且有相当程度的意译、改译、错译情况存在。他的最重要的翻译手法是将《道德经》通俗化和简化处理,这种翻译方法体现的是美国文化环境中的读者对中国这种东方"异域文化"的想象理解和自主阐释的尝试,在本民族、本土文化语境中对他者经典的重构。这一翻译作品为重新认识跨文化交流和典籍翻译,以及由此反观中国本土文化及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经验,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王东风教授倡导后解构主义翻译观,主张语言学与文化研究相结合。在他从功能语言学开始,历经文化缺省与翻译的连贯重构理论、认同机制假说、重释"忠实"翻译标准、注重直译和异化策略的翻译实践、修正多元系统论、反思后殖民翻译研究的漫长历程中,随处可见一位学者的真知灼见和批判意识,从中也可体味到后殖民翻译研究反思的谱系渊源。  相似文献   

20.
翻译标准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是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得以进行的依据.从西方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和中国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的提出以来,中西翻译理论家们对于翻译标准的探讨一直在进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而至今尚无定论.通过对翻译标准的演变进行历时的描述性研究,发现翻译标准经历了从散论到系统、从感性到理性、从一元到多元的演变.当代翻译理论家们就翻译标准似乎已达成共识:翻译标准是一个以忠实和对等为核心的动态多元体系,忠实的程度和对等的层次随文本类型和翻译目的的不同而各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