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郝经是元初著名学者。他提出的“内游”说是其文论的核心与基石。“内游”说的提出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与广阔的时代背景,是郝经对文学进行深入思考的结果。“内游”说要求作家涵泳经史,发而为有用之文,具有丰富的内涵。郝经的“理法”论、“实用”说等文论主张通过“内游”说紧密联系在一起.使郝经的文论在客观上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系统性。都经以“内游”说为核心的文论在元代具有代表性。奠定了郝经在元代文论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张载“性”说的辨析,揭示了“性”范畴的基本含义,“性”说的内在矛盾:即宇宙“气”。本论的“性即天道”的“性”和人类学“性”本论的“性”的矛盾,这一矛盾外在地表现为宇宙“气”本论和人类学“性”本论的矛盾,这一矛盾在二程的“理”本论中得以克服,所以,关学“洛学化”并非偶然,实属必然。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阮籍相关诗文的综合分析,发现:较之嵇康,阮籍“气”论带有更浓厚的本体论也即“气本论”色彩,在他看来,混然无形、自然化物的“元气”乃是一至善本体,它所化生的万物天然和谐,无需任何外力干预。与此相应,他最理想的社会也是无君。他所塑造的“大人形象”并不像前贤所说乃代表着主体精神的超越,而只能解为大道的化身;认为中国哲学史上“气本论”创始于张载的观点值得商榷,这对阮籍是很不公允的。  相似文献   

4.
文学翻译中的生命意识指的是从生命或有机体视角来看待翻译产品与活动,把译作与原作视为一种生命化的存在,注重译者在译作生成过程中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本文基于中国古典哲学中的气本论探讨了文学翻译中的生命意识,对“翻译之大德曰生”以及“生生之为译”两个命题进行了阐释,主要表现在译作的创生、生命与生存三个层面。文学翻译研究也要贯彻翻译生命论的理念,深入考察译作的生成性、生命性与生存性。“生”理应是文学翻译研究的核心论题,“气”是“生”的原动力,贯通了宇宙之元气、人之精气以及文章之文气。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达气”是关键,包括传达原作之气与通达译作之气。  相似文献   

5.
吴澄是元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文学理论家。理气论是吴澄理学思想和文学理论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在文学创作论中吴澄提出“诗文以理为主,气为辅”,作为文学创作的指导原则,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根据对吴澄文论的全面考察,试图对这一理论的渊源及价值做出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6.
“文气”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古代文论异于西方文论及现代文论的重要理论之一。曹丕首开先河,引“气”而入文论,建立文学主体论。以“气”贯通的中国古典文艺美学体系,经过许多代人的努力不断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7.
英伽顿的现象学文论体系包括文学本体论、文学认识论和文学价尊论,其中文学认识论是重心。文学本体论讲作品本身的四层次结构形式;文学认识论讲读者对这种结构形式的具体化,亦即对作品的重构;文学价值论讲作品本身存在的艺术价值以及读者对作品本身重构后所形成的审美价值。文学本体论运用了现象学哲学的还原方法,文学认识论则基于现象学哲学的意向性建构原理。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文论史上 ,曹丕第一个用哲学概念中的“气”探索文学现象和评价作家作品 ,阐述了“文气说”。关于“文气说” ,历来有争议 ,为了更好的认识和理解它 ,现从哲学与文学来源、深刻内涵、艺术渊源和美学意蕴等方面对“文气说”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9.
钱中文在《文学原理——发展论》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本体论命题。90年代以来,他又推出专著《文学理论流派与民族文化精神》,并有大块理论文章不断问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见解。本文拟从倡导文学艺术的新理性精神,建设中国文论的总体性构想,主张中外文论的比较研究法三个层面切入,重在探讨钱中文90年代以来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0.
玄学的核心是有无本末的本体论,言意之辩的思维方法,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名教与自然的矛盾。在理论体系形成以后,又用该理论去考察解决如“养生”、“声无哀乐”等问题。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正是这样一种体现,它运用了玄学的言意之辩的思维方式,提出了乐之本体的问题。本主要就《声无哀乐论》与玄学的言意之辩思维方式的联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