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严歌苓对于历史叙事的关注是其小说的显著特色。作为海外作家的文化身份,严歌苓充分利用了与本土语境的距离感,达到对历史叙事的"远观"效果。这种效果,不仅使其小说看待历史更多悲悯,而且使其小说的视角新颖。严歌苓的一组"文革题材"的小说,正是通过采用"身体叙事"策略,达到了对历史深处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严歌苓作品以隔岸审视的姿态和视角观看中国现代史,展示出东西方文化交融和碰撞的华丽光彩。本文以饥饿、集体、英雄与爱为视角,阐述严歌苓作品独特的“后革命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3.
以基督教文化为切入口,通过叙事意象、叙事母题与叙事情感三个维度,探析严歌苓小说叙事与基督教文化的紧密联系,从而全面系统地呈现基督教文化在严歌苓文本叙事中的重要地位,揭示其小说丰富的宗教文化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4.
严歌苓将女性追寻个体自由与主体性解放的人生意义这一主题通过其创作的一系列小说表现出来。本文运用比较文学的类型学方法和结构主义叙事学的角色分析方法,通过梳理严歌苓小说中"意象群"中各个系列女性形象的发展脉络,推导出严歌苓追求(建构)文化身份的演变进程,以阐明严歌苓作为女性作家和新移民作家重构文化身份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扶桑》体现了移民身份带给严歌苓的文化身份认同焦虑,及由此引起的对Fantasy的关注和书写。面对身份的焦虑和困惑,身处边缘的严歌苓放弃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一个绝对的归属,进而选择寄居于文学这个超越文化藩篱的归属,并以她独具风格的写作,将个体、民族特质融合在文化属性和文化身份的寻找中。边缘的身份会引起对异质文化各种经不起现实考验的Fantasy。严歌苓运用新移民文学的创作验证、思考这些Fantasy和Fantasy破灭后对现实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滁州学院学报》2020,(3):27-33
严歌苓小说的苦难叙事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在其小说的苦难叙事中,价值观的不确定性使其小说苦难叙事具有强大的艺术张力;人性的探究与挖掘使严歌苓小说苦难叙事具有厚重的思想深度;坚韧与接受使严歌苓小说苦难叙事充满了希望与温情;宽容与理解使严歌苓小说苦难叙事走向包涵与融合。其小说的苦难叙事不止于对社会政治文化问题的思考,更具特色的是注重人类共有的、人性层面的开掘,表明出鲜明的人文精神特色,为海外移民文学的开拓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生活于西方异质文化语境之中的严歌苓,在吸收西方文学与文化思想的同时,也以自己的中国方式解读着这些思想。在她的作品《扶桑》中,我们不仅能看到西方女性主义所要求的在文学中对女性地位的重视和抒写,更能看到她从中国老子“无为”思想的角度对人物的表现。作者以“无为”思想作为塑造扶桑形象的基点,使这个西方人眼中卑贱的妓女具有超越性。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点,对严歌苓笔下的扶桑形象进行重新阐释,以期获得对严歌苓思想的进一步理解。  相似文献   

8.
自由的生命这一概念在严歌苓小说中经常得以体现,她经常以女性形象来表明她对存在的思考而双重文化的生存背景使她能够以一种超越东西方文化的自由心念来观照自身和他者。本文以严歌苓小说中弱势文化与强势文化之间的关系为基础,分析了其对存在的思考及理想主义精神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5,(A3):13-14
本文用一些作品实例分析了严歌苓的两组跨文化体验小说。严歌苓作为移民作家,生活环境地跨东西,对英语文化有得天独厚的跨文化眼光。严歌苓将英语文化视为当今世界的强势文化,文化和语言本身不应该有高级和低级之分,甚至不该有强势和弱势之分。但是,文化和语言后面的政治、经济、技术却有高低强弱之分,造成芸芸众生对某种文化或语言的特别追求,造成英语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强势地位,从而对全球化时代其他文化和语言形成一种强大的压抑和遮蔽。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以来,严歌苓的新移民小说在题材上可划分为本土记忆、异族体验与跨国婚恋三大类型,这些小说已摆脱了早期北美新移民小说的简单与浮躁,体现出严歌苓在自我与他者之间、东方与西方之间文化认同的复杂面相.  相似文献   

11.
严歌苓小说《芳华》中包含此前多部长篇的创作特色和写作母题,是作者在海外对中国故事的一次深刻沉淀。小说通过萧穗子的青春视角,以第一、三人称共存的叙事方式交合全知视角与限制视角,完成严歌苓个人经验的芳华叙事。同时,小说延续求索与逃逸的元叙述,共同指向何小曼的自我放逐,与严歌苓文化身份的不断变化形成互喻。在人与历史关系的书写上,女性主义的高扬转变为《芳华》中主体间性的平和,以人性的立场与历史展开平等的对话,共同成为严歌苓海外华文写作的新世纪特色。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以来,严歌苓的新移民小说在题材上可划分为本土记忆、异族体验与跨国婚恋三大类型,这些小说已摆脱了早期北美新移民小说的简单与浮躁,体现出严歌苓在自我与他者之间、东方与西方之间文化认同的复杂面相。  相似文献   

13.
美国犹太作家辛西亚奥齐克的短篇《披肩》与华裔美国华文文学家严歌苓的《白蛇》。分别从宗教与神话两个角度表达了两个族裔在美国主流文化背景下,相似而又不尽相同的身份认同。通过在女性主义框架下,对这两篇作品作对比性分析,两部作品象征着两个民族的两种不同文化的并同,不同的民族经历,对不同民族身份的认同,共性的相似就生动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名女性作家,严歌苓作品中的女性无一例外都是处于极端环境中的弱女子,然而她们却以超越异性的强大生命力诠释着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在严歌苓的小说中,“女性”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唯一的焦点,而是与“民族”、“历史”相融合,在历史的大浪淘沙当中提炼出了她们最纯粹最单纯的内心.她塑造了一个个传奇的东方女性神话,可以这样说,在一定程度上严歌苓为弱者乃至弱势文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说话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严歌苓是一位在异域文化语境下热切关注新移民的生存境况的作家。在审视新移民这一弱势群体的坎坷境遇和多舛命运的过程中,严歌苓更倾向于边缘化女性类群的抒写。本文从严歌苓的小说《扶桑》中的女主人公扶桑的边缘人生出发,结合严歌苓的异域生活经历对扶桑这个女性形象进行诠释,由扶桑的生存境况,以及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所展现出来的女性特有的姿态,探索边缘女性内在的特质与心理,从而探求边缘处境下女性的出路。  相似文献   

16.
当代海外华文作家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雌性的草地》,描写了一群女知识青年在与世隔绝的草原上牧马的故事。严歌苓通过对女子牧马班的生动刻画,对雌性生态圈的整体描写,反映了父权制文化对雌性的异化,深刻揭示了女性与动物、女性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同时又涉及性别、等级和社会等生态女性主义者关心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严歌苓的长篇小说《花儿与少年》塑造了几位个性鲜明的海外华人寄居者的形象。他们虽然迁移到别的国度,却始终寄居于他国文化的边缘。从殖民主义批评的角度出发来解读这种寄居心态,会发现在这些海外华人身上依旧存在着历史因袭下来的被殖民心态,这种心态使他们不能客观地看待西方文明。在被殖民心态下形成的对西方文化的畸形崇拜使他们在寄居与回归之间最终选择了寄居,尽管这种寄居使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18.
旅美作家严歌苓惯常塑造那些处于弱势的女性形象。在她笔下,这些人物看似活得懵懂、卑微,甚至屈辱,但其实她们才是真正地懂得生活,拥有着生命本真意义的一群人。并且这些人物形象还都纠缠在文本的内部,她们互相印证,形成了一个连续而完整的意象系统,共同完成了严歌苓对东西方文化生存之道的认知和诠释,并为读者打开了一扇解读严歌苓作品内涵的窗户。小渔、扶桑、王葡萄这三个人物形象都表现出了严歌苓小说中以弱势求生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严歌苓作品中的底层形象可以根据其作品主题大致分为两类,移民生活中的底层人物和国内特殊历史时期社会、文化浪潮的见证者。他们都是生活贫苦的人,作者通过对他们生活境况的描写以及人性心理的描摹,展现出这些边缘人物生活的窘迫,人性的本真或扭曲,体现出作者深受中国传统和海外移民的双重影响,力图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冲突中对最具矛盾深刻性的身份及情感认同问题予以真实展现与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20.
严歌苓作为新移民文学的领军人物,海外移民的身份和自由穿梭的空间距离使她更理性、更冷静地审视东西文化,其作品一方面对异域的西方文化进行审视,另一方面又表达了对故国文化的依恋与反思。这种在异域与本土之间游走的状态体现了她对文化的双向审视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