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国家形象即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名片",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①各国主流媒体的报道对其他国家在该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中国和韩国不仅地理位置上邻近,在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外交等多方面也互有影响,韩国主流媒体如何向其国民展示中国形象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以韩国三大报纸②之一的《中央日报》为研究对象,使用网络工具,检索了《中央日报》2019年1月1日至6月30日上半年有关"中国"的所有报道,借此研究韩国主流媒体《中央日报》报道中的中国形象,并依据研究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涉藏报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传媒最发达的国家,其媒体在国际传播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在美国国内,大众传媒被称为除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之外的“第四权力”。可见,大众传媒对美国的公众舆论以及国会决策的影响力不可低估。由此可以推知,美国传媒的涉藏报道对国会与公众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以《纽约时报》1999-2001年问的涉藏报道为例,对此予以分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3.
正近几年,"雾霾"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热词",雾霾天气频发,不仅牵动着国内民众的神经,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际媒体争相对其进行报道。当代社会,国际新闻媒介的报道,尤其是西方主流媒体的新闻和言论中所呈现出的虚拟形象,对于一国国际形象的建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西方媒体如何反映和解读中国雾霾问题,对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开展雾霾等话题的对外报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外媒所呈现的中国雾  相似文献   

4.
中国列居全球四大经济体之一,其经济状况、发展与走向对世界经济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有着160多年历史的英国杂志《经济学人》(又译《经济学家》)是一份被西方世界认为较为专业和高端、以时评和新闻分析为主的周刊。分析《经济学人》的对华报道,可以管窥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经济的评价,探寻西方主流媒体的对华报道框架。  相似文献   

5.
2020年4月,一部《国有界,爱无疆!韩国青年助力中国社区抗疫》的韩语短视频节目在韩国的社交媒体和网络上广泛传播,受到韩国网友的极大关注。该视频节目在人民画报社韩文《中国》的社交媒体账号发布后,被韩国《中央日报》《亚洲日报》、CBS媒体集团、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韩中友好协会等多家主流媒体和机构转发。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许多在中国工作和生活的外国人选择留在中国,用实际行动传递着对中国抗疫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6.
读者热议     
《对外大传播》2011,(7):12-13
《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面市后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新社、《瞭望》新闻周刊、《光明日报》、《新京报》、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等主流媒体纷纷报道,在广大读者中也引起了热议。  相似文献   

7.
尼尔·盖曼在其代表作《美国众神》之中描绘了现代社会中以高科技之神和媒体之神为代表的"新神"形象。借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拜物教"的批判和现代性焦虑的概念,笔者发现《美国众神》中的"新神"与其说是"神"不如说是寄托了人类欲望和崇拜的"物",而将物化神这一行为不仅表明了当代美国社会拜物主义盛行,更从侧面反映出了当代美国社会隐藏在物欲背后的现代性焦虑。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与批判将物化神这一拜物教在当代的全新异化,探索美国社会的现代性焦虑,并对此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8.
吴瑛 《对外大传播》2013,(10):28-30
国家领导人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指标,也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在当前西方媒体主导的国际舆论格局中,分析西方媒体是如何对各国领导人设置议程,以及通过什么框架来解读各国领导人,是提升领导人形象的重要参考。本文选取10份主流报纸进行研究,它们是英国的《独立报》、《卫报》,美国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  相似文献   

9.
正习主席在庆丰包子铺就餐、"月球车玉兔"报道登月计划,被认为是中国政府在社交媒体上"连得两分"。对于后者,既是一场全民的科普秀,也塑造了国家航天局的新形象,还被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称之为中国航天计划进行了一次完美的宣传,而且是十几年来最成功的公关。①本文试图从对该事件的分析中,思考主流媒体应该如何更好地借助于社会化媒体,并与之形成呼应、互补关系,以进行有效的对外传播和形象推广。  相似文献   

10.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政府和人民率先抗击疫情,为世界各国赢得了两个月的时间。中国与世界多个国家携手抗疫,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担当。但在西方少数发达国家的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污名化中国现象沉渣泛起,其具体表现是什么?对于西方媒体涉华报道中的偏见,中国将如何应对?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以英国主流媒体《泰晤士报》为研究对象,分析该报半年来在疫情报道中建构的中国形象,并针对其报道特点,探索未来中国外宣的话语对策。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以央视、新华社、《中国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为主的传统主流媒体为提升其国际影响力,纷纷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在国外开办分支机构,同海外媒体进行合作交流。然而西方传统媒体长期把持国际话语权,已然形成了一个失衡且封闭的国际舆论生态环境,新兴国家若要通过传统媒体在国际舆论中争得一席之地,势必遭遇重重阻碍。而社交媒体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弥补传统外宣媒体的不足,提升其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2010年的中国给世界留下了什么样的第一印象?外国记者是如何描述中国形象的?涉华报道在国际舆论中占据什么位置?新华社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对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德新社、共同社、美国《纽约时报》、美国《新闻周刊》、英国《金融时报》等国际主流媒体1月份的涉华报道进行了综合分析,勾勒出境外媒体关注的涉华热点领域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13.
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迈向新的历史进程,中国主流媒体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从《人民日报》微博的"粉丝"高涨,到《新闻联播》抢领导人镜头的"光屁小孩",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主流媒体的新气象新变化都成为了人们最近热议的话题。毋庸置疑,一提到以《人民日报》、《新闻联播》、新华社等为代表的中国主流媒体,无论境内还是境外的受众都会产生相当的权威感与厚重  相似文献   

14.
美国政府及主流媒体长期以来将“宣传”一词刻画为专制国家的专利,仿佛他们自己从来不进行“宣传”。而事实上,美国自二战起即建立起庞大、高效而且运作精妙的面向全球的宣传机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美国政府使用了多个术语来指称其对内、对外的公开和隐蔽的宣传活动,  相似文献   

15.
英语《上海日报》创刊十年来,已经成为上海对外宣传的重要甲台,每年被境外主流媒体转载新闻数量达13,000到15,000条,在外籍读者中树立了及时准确、版式新颖、英语纯正和图片生动的口碑,成为他们在上海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信息来源。  相似文献   

16.
以侠义为主题的文学是我国文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的侠客形象多来自下层群体,蕴含着传统的世俗观、伦理观和情感观念。《聊斋志异》中的"侠"形象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蒲松龄作为清朝中下层文人的侠义心态。近30年来,关于《聊斋志异》的侠义故事的研究逐渐增多,为《聊斋志异》中的"侠"形象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吴山青 《文化交流》2013,(12):78-80,F0003
125年前的1888年10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后称《国家地理》)创刊。此前9个月,主办这一杂志的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登记成立。发明电话的亚历山大·贝尔在该学会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是第一任学会主席的女婿,于1897年接任主席。而贝尔自己的女婿在1899年出任《国家地理杂志》主编,一干就是55年。  相似文献   

18.
关于国家形象传播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在对外传播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跨文化传播论坛”余音绕梁,为业界瞩目,为中国软实力建设提供了可贵的借鉴。同时,由研究中心精心策划的《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演讲谈话录》、《智慧传播——赵启正论交流艺术》、《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与传播》、《日本韩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形成》、《危机事件报道案例分析》等图书也颇受业界好评。研究中心的境外涉华舆情研究也在对外宣传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开办此栏目,就是借助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的研究平台,展示相关成果供读者交流分享。 《关于国家形象传播的思考》一文的作者对国家形象传播的很多思考言之有理,其中对美国和日本的国家形象分析,颇有新意。例如,在最近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国家形象调查中,由于美国的国家道德权威和国家信誉受到了空前损害,而导致现如今美国的形象欠佳,但日本的得票率却不低。反观中国,作者在思考之余,也发出了我们在国际上还没有一部像《辛德勒名单》那样的作品的感叹。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虽然国内外学界业界普遍将美国媒体视为全球最具权威性与公信力、最具影响力的新闻机构,但在重大事件和敏感问题的国际新闻报道中,一些美国媒体的价值选择与舆论倾向始终以其国家利益为最终考量。诚然,《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保证了美国媒体免于政治权力干涉的自由,可以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文件。但它却并没有规定媒体和政治权力之间究竟要保持什么样的关系,也没有规定政治权力不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影响媒体。在国际舆论场中,大部分美国媒体往往对美国政府既定的外交、国防等主流论调予以支持及认同,只会在某些涉内政的细节上提出批评和异议。从2020年美国媒体涉新冠肺炎疫情报道、涉香港暴乱报道等都能明显看出,一些美国媒体对类似事件的报道经常因国家利益站位而背弃了新闻的客观公正,大肆采取双重标准,继而服务于军事战争、意识形态斗争以及国际战略等的需要。研究发现,其双重标准主要表现在议程设置、话题选择、文本叙事、报道态度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最近,笔者参加了一场国际研讨会,主题是“中国国家形象与国际传播”,来自国内外的50多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讨论“中国在西方媒体上的国家形象”。会上,美国学者介绍了《纽约时报》上的中国形象,英国学者讲解了英国媒体上的中国形象,欧美专家角度不同,但发言意思大致一致:西方媒体上中国形象确实不佳,但问题不在西方记者。西方学者一再强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