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2月7日至18日召开的哥本哈根大会既是一个各国、地区和国际组织之间激烈博弈的交锋现场,也是一场各国媒体争夺国际话语权的大战,在旷日持久的会议谈判期间写出观点、内容让人耳目一新的报道并非易事。更何况西方媒体对于中国节能减排的批评之声一直不绝于耳,  相似文献   

2.
常江  杨奇光 《对外大传播》2015,(2):70-72,75
<正>在国际新闻传播领域,互联网不但是一种不断改进新闻生产和流通机制的技术,更应是一种直接作用于内容和流通等层面的思维方式。目前,社交媒体在国际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已是普遍性的事实,具有国际影响力并致力于国际传播的西方主流媒体大多"审时度势"地制定了完备的社交媒体战略,以克服国界与媒体准入政策等现实壁垒,实现有效的跨境传播。目前来看,将社交媒体应用于国际新闻传播主要有如下两种模式:一是传统媒体搜索筛选社交媒体(如  相似文献   

3.
新华社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对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纽约时报》等国际主流媒体2009年的涉华报道进行了分析,梳理出外媒对中国着墨最多的十大领域。透过这些报道,可以管窥国际涉华舆论的基本走势,以及海外受众对中国的兴趣所在。一、"中国模式"及其全球影响近年来,"中国模式"及其全球影响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4.
正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环保意识增强的背景下,环境新闻已成为传媒报道的重要类别,与环境有关的污染事件、自然灾害、国际合作等,都属于环境报道的主要题材。环境问题不仅与经济发展、城镇化以及人们生活、生命健康密切相关,与政治同样有着深度关联。正因如此,环境新闻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几年来,国内外媒体高度关注中国华北地区城市秋冬季节频发的严重雾霾,并以此剖析中国面临的环境和发展问题。今年10月,"十面霾伏"三次上演华北地区,几项在  相似文献   

5.
一个国家国际话语权的大小,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媒体的传播力,包括媒体的规模、实力和传播的影响力。因此,西方大国为了把持国际话语的垄断权,处于上升中的国家为了争得国际话语权,都在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这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当今世界有10000多份报纸、数万家广播电台、7000多个电视台、数百家通讯社和数千万个媒体网站。其中哪些媒体可以称得上是国际主流媒体、强势媒体、乃至“国际一流媒体”呢? 我们将在本栏目中陆续介绍一些著名的国际媒体,尽管每个成功的媒体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和特色,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能够对于我国建设国际一流媒体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6.
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三家中央新闻单位进行实地调研,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媒体对调研活动和会议讲话的报道反映出总书记研究和分析新闻舆论工作的思路,即肯定成绩、正视问题、说明原则、指引方向,体现出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务实精神。从事国际传播业务和研究的人员,不仅能再次体会到总书记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一贯的高度重视,而且也能感受到他对内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对外关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最新思考。"2·19"讲话对于改变中国在国际传播领域的不利地位,提升对外传播能力,以及中国未来国际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要将国际传播升级为国家战略传播,发挥旗舰媒体核心作用,提高旗舰媒体的影响力、公信力、感召力,紧密结合新媒体时代背景中国国际传播的软实力诉求,创新性理解和把握新媒体精神,推动国际传播2.0,实现"民心相通、沟通世界"的全球传播愿景。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基本上是负面的,近些年来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正面”报道,正在持续增温。是什么原因让全球产生新一轮的“中国热”?在“中国热”的大背景下,中国媒体应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正面”中国的背后看到一份依然存在的“误读”,从而有的放矢地与西方主流社会展开对话。切不可因“忽悠”而“喜闻乐见”。下面从几个方面谈点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8.
正建构主义的国际形象观认为,一国的国家形象不是该国的固有物,而是该国在国际社会与他国的互动中通过观念共享,凭借观念结构或结构化的观念而"社会地"建构起来的。①当前西方主流媒体在世界各国国家形象的观念共享过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聚焦浙江省国际形象,以建构主义的国际形象观为导向,以美国有代表性的主流媒体《新闻周刊》官网和《时代》周刊官网对于浙江的报道为样本,审视美国主流媒体构建的浙江省形象  相似文献   

9.
最近,笔者参加了一场国际研讨会,主题是“中国国家形象与国际传播”,来自国内外的50多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讨论“中国在西方媒体上的国家形象”。会上,美国学者介绍了《纽约时报》上的中国形象,英国学者讲解了英国媒体上的中国形象,欧美专家角度不同,但发言意思大致一致:西方媒体上中国形象确实不佳,但问题不在西方记者。西方学者一再强调,  相似文献   

10.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政府和人民率先抗击疫情,为世界各国赢得了两个月的时间。中国与世界多个国家携手抗疫,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担当。但在西方少数发达国家的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污名化中国现象沉渣泛起,其具体表现是什么?对于西方媒体涉华报道中的偏见,中国将如何应对?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以英国主流媒体《泰晤士报》为研究对象,分析该报半年来在疫情报道中建构的中国形象,并针对其报道特点,探索未来中国外宣的话语对策。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无疑是西方媒体关注的对象,然而,一些西方媒体往往对中国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片面、夸张的报道,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本项研究以话语分析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为基础,旨在解读西方媒体对华报道的活语模式和策略以及该现象的话语修辞动因。  相似文献   

12.
北京奥运邻近,国际媒体将如何报道此次盛会?中外媒体的新闻视角有何差异?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差异?围绕这些问题,2008年6月10日,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新闻系和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举办"北京奥运:新闻与视角"国际传播论坛,邀请外国著名通讯社驻京的领导、新华社资深记者、中外媒体专家学者,同北外国际新闻专业的师生进行了坦率激烈的对话讨论。现将部分会议内容翻译整理,希望能对中外媒体的奥运报道及认识这些报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雾霾话题近几年来成为国内外媒体普遍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发生在2013年被称为"北京历史上最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的雾霾,不仅引发了国人及媒体的热议,也引起了外媒的极大关注。以BBC为代表的西方媒体均对该事件进行了持续的关注和报道。外媒针对北京雾霾的报道一出,立刻引起国内网友的热烈讨论。有不少网友认为,英国伦敦作为著名的"雾都",嘲笑北京雾霾未免有五十步笑百步之嫌;也有许多网友指出,北京的环境污  相似文献   

14.
正长期以来,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界向欧美研究倾斜,中国媒体的国际报道和评论也常常以欧美资源见长,我们关注的国际话题深受欧美主流媒体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渗透是不自觉的。无论是学界,还是社会心态,对与中国联系越发紧密的周边缺乏长期、绵密的关注。随着中国崛起,周边报道和评论应该成为中国媒体,尤其是对外传播媒体的拳头产品,如今这已是中国媒体人的共识。有鉴于此,《环球时报》英文版(Global Times)于2012年7月创  相似文献   

15.
4月下旬以来,国际市场和舆论界热炒中国经济崩溃论,悲观预测中国经济。虽然一些市场化媒体,尤其是西方媒体看空中国经济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但相关误导性报道不仅会混淆视听,影响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使市场进一步低迷,还会导致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的误解和误读,甚至还可能打乱政府宏观调控的节奏和步伐。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对外报道应何处着力?首先,要做足功课,做到知己知彼。从纷繁复杂的市场现象和专家声音中独立思考,参透中国经济形势;同时,要认清西方舆论,包括其对中国经济有哪些关注点,释放了哪些声音,西方的市场机构对此持什么观点,西方的民众有何反应等等。其次,要讲好中国故事,发好中国声音。围绕中国经济话题来讲故事,让读者自己读懂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做好评论报道,积极主动发声,在关键时刻针对西方舆论关注的焦点主动设置议题,对外释疑解惑、消除误解、驳斥不实报道。  相似文献   

16.
"中国媒体第一次达到了国际水准!"这是美国《纽约时报》在其关于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国媒体报道的长篇新闻分析中提出的一个观点。文章称,新华社不断更新有关伤亡数字和救援队伍遇到的困难的消息,播发的报道源源不断,"达到了国际水准"。以下几个侧面可以管窥新华社的抗震救灾对外报道是如何达到国际水准的。  相似文献   

17.
正说到"话语权的争夺",俄罗斯和中国一样,同样面临着西方媒体无所不在的强势高压和以偏概全的负面定式报道。俄罗斯负责宣传的官员曾感叹:"不幸的是,西方公众对于俄罗斯的集体印象,只和这三个东西有关:共产主义,大雪,和贫穷。"在谈及创办一家世界级新闻电视网的初衷时,俄罗斯总统普京丝毫不隐瞒自己的强悍立场:"俄罗斯需要在国际传播舞台上有自己的王牌选手,不仅要向世界客观公正地报道俄罗斯国内事务,更要打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事关未来十年中国的发展,并将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因而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海外主流媒体纷纷刊发报道评论,进行立体全景展示。总体上看,外媒的十八大报道具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一、软压力和软实力问题的提出 笔者一直在从事一项课题研究“西方媒体中国专栏的中国观研究”。本研究主要是选择欧美国家主要媒体网站的“中国专栏”或“亚太专栏”作为分析对象,考察其对中国报道的议题、报道标题、新闻框架、话语分析等。  相似文献   

20.
正英国I.B.Tauris公司2015年10月出版作者认为,中国是一个神秘、复杂、令西方无比神往的国度,但同时也是国际社会中一个典型的"矛盾体"。他以西方人的视角和作为记者的坦诚与直率表示,中国一面坚持自己社会主义的国家身份,一面又打造市场经济体制;一面承认普世价值对包括中国民众在内的全球公民具有广泛约束力,一面又以自身国情特殊为由实行中国式的"例外主义"。因此,中国崛起必将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国际政治现象,而越来越多地关注和报道中国,也已成为各国特别是西方媒体博取世人眼球的杀手锏。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