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我们提出的要求。“素质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千百年来人类教育发展和改革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对自孔子、墨子到宋儒以及近代先进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象山教育思想产生于中国传统教育发展的第二个高峰一书院教育时代,研究象山教育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并且提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2.
我校前身是“立达学园”,创建于1925年,是一所历史名校,也是上海的文化资源。创立学校的老校长们推行理想教育、劳动教育等教育思想,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为此,我们要对历史名校资源进行挖掘,挖掘其中的文化资源、教育资源等。  相似文献   

3.
裕固族文化融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问题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裕固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裕固族文化融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性实践,主要集中在裕固语教学试验和与民族文化传承有关的校本课程开发上,目前仍存在学校教育中惟分数主义倾向明显和民族文化融入学校课程的校际差异明显等问题,应以转换视角、加强交流、制定政策、均衡发展为对策。裕固族地区与民族文化传承有关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取得引人瞩目的成果,但实事求是地稳步推进仍然是解决裕固族文化融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思想指针。  相似文献   

4.
阳光宁 《教育》2006,(10):42-4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中,如何加强历史教育而不是削弱历史教育,是一个关系到把国外先进教育思想、课程理念和成功经验与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现实状况如何很好地结合的大问题。跳出学校历史教育的小圈子,树立“大历史教育”的观念,构建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整体的历史教育体系,是历史教育得以强化的真正出路。  相似文献   

5.
赵广钧 《山东教育》2005,(31):59-60
名校之特在于个性,名校之魂在于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一个优秀的校长可以容忍物质上的不足,但决不能容忍理念上的欠缺。只有思想始终抢占制高点,我们的工作才能抢占制高点。我们在办学中,始终坚持以“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教育”办学理念,并将其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福州高级中学坐落于闽江南岸的烟台山文化景区核心,是福建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学校。历经风雨的百年福高,具有传统名校独特而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教育思想,形成的“传统名校文化传承与社会责任教育”办学特色,成为福高人的价值共同体和集体人格而终成学校文化,在“传承文化,务实创新,构筑师生协同发展的书香校园”的办学理念指导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从灰色童谣看当前基础教育文化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由于教育工作中人文精神的匮乏,多元文化的冲击与学校文化建构的相对滞后,致使灰色童谣通过多种途径在学生中广为传唱,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灰色童谣作为一种特殊文化反映了基础教育文化功能的缺失,需要从树立正确教育理念以引导合理教育行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以应对多元文化,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文化与学校隐性文化建设,以加强基础教育文化功能来逐步消除灰色童谣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强化薄弱学校建设,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普九”之后基础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是现阶段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乳山市非常重视此项工作,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解决措施,从总体上看,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效,但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来剖析审视我市的基础教育现状,差距还比较明显,必须从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上,加深对教育均衡发展内涵的认识和把握,把强化薄弱学校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新世纪基础教育最基本的发展观来对待并不断将其付诸实践”。为此,我们对全布中小学发展现状进行了广泛调研,深入剖析,研究制定了扶持和改进薄弱学校的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9.
张莉 《中国教师》2014,(14):74-76
<正>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与之相适应的是学校文化的变革与转型。广义的学校文化涵盖了管理文化、课程文化、德育文化、教研文化等层面,其中,教研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它包含了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培塑,因此在基础教育变革尤其是学校文化变革中占有重要位置。如何建设新型教研文化、激活教研中层组织的文化活力、借助教研层面的文化构建来带动整个学校文化深层次的重建,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管理领域的一项重要课  相似文献   

10.
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需要每所学校建设优质的学校文化。促进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理念文化、民主合作的制度文化、个性自主的教学文化、充满教育魅力的物质文化是优质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取向。建设这种优质文化需要识读学校的文化传统,确立学校的教育哲学,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保证学生的文化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1.
推进城乡教育公平,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是国家发展基础教育的重要战略工程。针对城乡中小学校之间学生人数失衡,教师队伍素质、结构失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教育管理失衡等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山西省太谷县采取了建立城乡学校联盟实施名校带动工程、改革教育管理办法推进区域教育公平的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团结协作、资源共享、合作共进"的均衡新格局,出现了城乡学校管理同探索、城乡教师同发展、城乡学生同进步、城乡教育质量同提高、城乡学校文化共繁荣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由于实施了均衡教育,城区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学硬件设施、校园环境、办学条件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就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然而光有良好物质条件还不行,学校能否发展,除了改善硬件外,关键在于提升学校的软件实力,而提升学校软件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这是提升学校软实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文化立校: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特色的重要体现.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需要,建设的需要,管理的需要,名校创建的需要.新的历史时期,要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对学校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把学校文化建设当成一项全局性工程抓实抓好.文化立校,举足轻重,意义深远,是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从教育公平视角看我国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公平是一个包含了教育平等并以平等为主要取向的相对概念或范畴,其主要特点是平等、差异和补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在实践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根据教育公平平等、差异和补偿这三大原则,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做到大力推进学校的标准化建设,促进基础教育领域内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的和谐发展,以及对弱势区域和弱势学校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经济上的扶助。  相似文献   

15.
湖湘文化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紧随时代脉动的活力,对其的传承和弘扬将成为实现教育强省的重要手段之一.笔者结合百年名校明德中学早期的教育理念、学校体系、校训内涵等方面,从学校内涵发展和教育强省的高度探讨了湖湘文化在湖南教育史上的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中小学确实有不少真正的名校,这些名校是当之无愧的。但近年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也出现了一些“作秀”而成的 “名校”。这些“名校”的“名”往往体现在外壳,其实学校的思想和灵魂并没有明显的过人之处。如何培养和发展名校?这里涉及一个衡量名校的标准问题。名校的“名”,首先应该体现在它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和办学思想上。这里的办学思想和教育思想没有本质的区别。办学思想是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教育思想的校本化产物,是在正确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学校特点而形成的、与众不同的、自成体系的有关学校工作和发展的思想。关于学…  相似文献   

17.
杭州教育局正在进行声势浩大的教育办学模式的大改革。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学校教育的集团化。充分利用名校效应,在基础教育阶段实行“名校+新校”、“名校+民校”、“名校+旧校”、“名校+弱校”等的发展模式。这种教育发展模式的本意是将“名校”这块“蛋糕”做大,起到“做大做强”的规模效应,以期达成“依托名校发展优质教育,进而实现教育公平”这一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教育作为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类文化积淀和创新的过程。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场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其文化具有特殊性。我校作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被誉为吉林省基础教育的“旗帜校”、“标兵校”和“示范校”。和许多百年名校相比,我们并不具备深邃的历史质感和厚重的文化积淀,但我们在短短24年的办学历程中,以传承、体验、创新等方式创造了独特的学校文化,并使其成为学校发展的根。  相似文献   

19.
基础性是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受教育的本质属性。多元的文化生态环境要求基础教育为个体生命的和谐发展构建一种有差异的基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应致力于构建学校教育与民族社区生活、个体生命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文化自觉与教育自觉的有效链接。  相似文献   

20.
校本研究肩负着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特定的学校文化。每一位教师都有在一定文化背景条件下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先进的文化是一笔财富,落后的文化则成为一种负担。以学校和教师发展为本的校本研究形成的新理念、新方法,可以促使学校文化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获得基础性的依托。“研究”为“建设”服务,校长和教师可以在这一研究与建设的过程中,有效吸纳新课程文化。在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的过程中,经历成长的阵痛和喜悦,达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与行为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