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常听到语文公开课上学生们那一声声整齐的、富有节奏的拍手声 ,听到他们大声应答着“喜欢———” ,我就在想 ,难道这是我们学生的真情流露吗?难道这真能说明学生知识水平高吗?不!我们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 ,自己的情感 ,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维、学习方法。教师们一味地追求划一和标准答案 ,其实质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是扼杀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 ,我在教学中常常鼓励学生“与众不同”、“标新立异” ,更希望在课堂上听到学生们的争议声。一、鼓励学生敢于争议 ,培养创新意识罗杰斯认为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  相似文献   

2.
张妍  李国军 《现代语文》2006,(9):109-109
在我们以往的作教学中,大多数语教师只注重了学生作技巧的训练与掌握,而忽视了对学生成功和愉悦情感体验的培养,我认为这是值得广大语教师关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导向下的课堂教学,越来越关注每个学生学习的真实发生、每个学生深度学习的实际获得,这也是主题教学一直以来的追求。当我们把目光转到"每一个学生"时,发现有些学生学习始终如滑冰,停留在浅尝辄止,没有深刻体验,如何让这部分学生积极思考,加深情感体验,获得有意义的学习体验呢?有些学生在学习中仍被裹挟着前行,那么如何让学习与每一个个体发生关系,激发与撬动他们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进而提升每一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当你面对众多思想、感情、能力、志趣、性格迥异的学生的时候,采取何种教育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但这里我要说,不管什么方式,如果缺乏了感情的滋润,是无论如何也培植不出美丽的“花朵”来的。下面仅就我在教育实践中的一些体验来谈谈“情感教育”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以期引起同仁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并衷心地希望这一些隋感教育的小花能引来学校教育的满园春色。  相似文献   

5.
所谓体验就是指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去感受,去探索,去应用,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用内心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才能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这正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态度、价值观。一、创设问题情境,变生活问题为学习材料由于我们的教育对象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生活经验体验少。  相似文献   

6.
小学低年级教学,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小学一年级新生,他们从幼儿园进入正规学校,对课堂教学很不适应。为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多采用手势教学法。并通过多次训练让学生形成定势。 一、坐正手势(拍手):上课后如果需要学生坐好不说话,教师可以轻轻一拍手,学生听到拍手声,就会马上按你的要求坐好听讲。 二、守秩序手势(横手掌):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提问,学生就会举手乱抢答。有的一边  相似文献   

7.
教学背景:在一次合作教学的教研活动中,执教者用严谨的教学风格使整堂课充满了和谐的氛围.课后评课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将这堂课的可圈可点之处进行了评述.突然,出现一个异样的声音:"这堂课我觉得这几个环节处理得很好……可是这节课教学内容有价值吗?""教学内容有价值吗?"一石击起千层浪,也引发了我对环绕在我头脑中"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不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呢?为什么学生总不能真正走进数学课堂,在数学学习中体验到快乐……"等问题再度深思.于是我走近学生,做了个小小调查,发现原来他们需要的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生活情景,愿意解决的是他们身边的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的同时,要特别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有独创性的理解。"这使我想到了朗读教学。我认为朗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心理活动,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都不一样。在课堂中。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指导他们在个性化朗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的教育应该包括关注学生情感发展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所指的是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情感决不是自然成熟的过程,而是教育促其成长成熟的过程.它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又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它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信念以及情绪,包括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他们的自尊或者关注每个学生能够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物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去教育、激励和感染学生,让学生从中得到肯定的反映,从而培养学生建立一种指向物理科学的、稳定的、深刻的、积极的内心体验.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有必要实施情感教育.以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新课标已经如火如荼的进行了一年多,在新课标的践行中我感悟到:学生是正在成长和发展中的个体,教师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在我的历史课堂中,我注意培养他们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激发出他们的成长力量,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中成长的快乐.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们将发现我们的学校正在努力地适应着他们,而不再是一味地要求他们去适应学校。学生在校园里将变得轻松和愉快。原因是我们的课程变了,教育的目的不再是为了把所有的孩子都送到最好的大学,而是为了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都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出他们每个人的潜能。所以,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群体,而且要关注个体;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知识技能,还要关注他们的情感和价值观;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当前,还要关注他们的未来,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正在为学生营造着新的生活。下面是一堂课的案例:语文课,我提前几分…  相似文献   

12.
<正>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尊重生命个体,尊重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关注他们独特的生命感受。那么,如何使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彰显生命的色彩呢?我不停地探索着……【案例】教学《夏天》,请学生当小小设计师,为雷雨前配一幅插图。设计师必须要寻找"画什么"和"怎么画"两个落脚点。于是,孩子们开始仔细研读课文,寻求依据。"湖水也烤热了。"老师请教,"用什么颜色画最恰当?"这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教育工作中,我总是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投向每个学生,不管优等生、中等生还是后进生,都一视同仁,用爱去赢得一切学生的信赖。给学生一分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为他们提供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他们就会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一、教师“学生观”的转变。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这就要求教师要用心看待孩子,不歧视孩子,多赏识孩子,达成班上“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共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情感世界与精神世界,应尊重、允许并鼓励他们创造性地理解作品、表达思想和情感,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并支持鼓励他们探究性地学习。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是一种互动、平等的对话关系。应提倡每一个学生大胆质疑、敢于问难、乐于合作、主动探究,使语文课堂充满民主、宽容、和谐的气氛。  相似文献   

15.
林媛 《广西教育》2014,(33):95-95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精神世界少、忽视其情感体验的现象较常见,这与语文新课改的理念明显不符。要解决此类问题,教师就要从小学生情感体验的特点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使学生在教学中保持积极的情感态度,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达到陶冶情操、张扬个性、完善人格的目的。一、营造情感氛围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个有数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可能都曾获得这样的经验:教师当获得某个(某些)学生具有“学业冲刺”潜力的信息后,就会对他(他们)产生相应的期望,并有意无意地给予关注、激励和辅导;这又激发他(他们)自我期望、自我激励,并把“亲其师”的情感体验化为一种勤奋学习的动力。结果,在学生身上真的产生符合教师期望的效应。这种被称为教师期望效应的机制究竟是怎样的呢?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体验似乎是瞬间完成的,实际上,人的体验过程蕴含着多次思维的冲突、修正和重建,只有当学生经历整理知识应用过程,体验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才能让学生的体验不流于形式.因此,数学课堂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尤为重要.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得到很好体验呢?下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观点认为教学活动主要是体验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其核心是人的发展即学生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倡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真正体现其主体地位。三维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知识技能,又要关注方法过程,还要渗透情感价值目标。三维目标整合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我们的教育观念要不断更新,要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地位,满足学生的需求.与此同时,我们现在面对的学生都是“90后”,他们“普遍聪慧多才、爱好广泛,比较注重自我,但同时也存在学习焦虑、抗挫能力弱、对网络依赖等问题,他们自信又比较脆弱,敏感而多少有些自私”.这要求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及其个性的变化,多从学生的角度和需求出发,进行换位思考,移情体验,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让"体验"走进大学语文课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从教学过程乃至母语学习自身的特点还是从学生素质内化的条件来看,大学语文教学都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因此,大学语文课必须关注学生的体验活动,让他们在积极体验中获得情感熏陶和精神享受。若能如此,大学生与母语学习的隔膜状态定能消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