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汉末年的选举流弊与曹操的改革张兆凯东汉季年,其选举流弊的主要表现有二:一是重名士清议;一是重族姓间阅。清议或谓乡间评论,是东仅中叶以来乡闾宗党对所辖人物的学识和道德行为等方面所作的鉴定。这种鉴定可褒可贬,一般采取“风谣”的形式,具有高度概括、简洁明...  相似文献   

2.
目前的中学文言文教学仍然在两个极端跳跃,要么“死于章句”,要么“废于清议”。“死抠章句”、“一味清议”也正是形成中学文言教学一直以来高耗低效态势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作为明代官僚集团中司职监察的一个群体,明中后期部分言官在艰难的环境中仍扮演了明朝政体“清洁剂”的角色,在澄清吏治方面有所作为。然而.由于世风日下,明中后期大部分言官都腐败堕落,其蜕变的种种劣迹,使本已败坏的吏治更加浊腐不堪。言官由澄清吏治的“清洁剂”变成败坏吏治的“腐蚀剂”,这种群体的堕落对明中后期社会影响甚巨。  相似文献   

4.
王雪 《考试周刊》2009,(21):219-220
汉代的察举制即依据乡里的清议来向中央推荐人才。曹魏时期始创立“九品官人法”后,中正就根据清议为被品者拟定乡品作为吏部选官的依据。西晋时期清议发生变化,不再主要针对被评品者优点的褒扬,而是专指对其违犯儒家伦理道德的言行的揭发,清议也逐渐发展成一种有威力的道德惩罚手段,并对士人的品第升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清议品评士人以步入仕途的作用日渐式微,且在门阀世族操纵下,地方选举按门第取士,加剧了政治的黑暗和不公。  相似文献   

5.
清代是我国历史上官僚制度发展较为完善的一个朝代,其中官僚选任制度也已极其成熟。言官作为监察官员,其选任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清代言官选任制度的逐步完备,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改进的过程,最终形成了一套严密的言官选任制度,其实际作用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6.
姚雅艳 《学语文》2012,(4):74-75
中学文言文教学极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字字落实,拘泥于一词一句;二是脱离文本,大谈文中思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死于章句,废于清议”,这是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的最大诟病。  相似文献   

7.
万历怠荒,制度废弛,是“梃击案”出现的历史背景;言官扰乱,遇事众议,是“梃击案”争而不决的根本原因;郑贵妃与皇太子的和解,则使“梃击案”迅速划上句号。  相似文献   

8.
陈寿《益部耆旧传》,是在东汉以来形成的“清议”之风的历史时代背景下撰写而成的.陈寿不满意前人所作,故有这部“经远”之作.他出身士族,又职居中正,虽厌恶“清议”弊俗,却不可能完全否定“清议”本身的作用.此书大约亡于唐代,但影响颇大,其佚文散见于唐宋类书及注书征引,有待搜辑.由于陈寿是一个优秀的史学家,故《益部耆旧传》之作,既含有他的爱憎理想,也体现了他的史德和文学才能,如果结合《华阳国志》、《三国志》、《后汉书》等书进行研究,《益部耆旧传》在我国史学尤其是方志发展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则更清楚了.  相似文献   

9.
明代言官以言为职,在履职时面临着双重风险:一是皇帝的威胁和摧抑,二是周边各种势力的打击报复。为保证言官尽职,明代确立了一些激励和保障机制,包括鼓励直言、慎选言官、畀以重权、给予重赏等六个方面。这些保障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言官不畏风险,恪尽职守,在明中期以前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由于专制体制下皇权决定一切,而明代皇帝素质又普遍低下,言官保障机制不断被破坏,言官的职业风险更为突出,从而促使言官群体在晚明时期不断分化蜕变,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明代士大夫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0.
明代言官以言为职,在履职时面临着双重风险:一是皇帝的威胁和摧抑,二是周边各种势力的打击报复。为保证言官尽职,明代确立了一些激励和保障机制,包括鼓励直言、慎选言官、畀以重权、给予重赏、严加考察以及相应的人身保护等。这些保障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言官不畏风险,恪尽职守,在明中期以前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由于专制体制下皇权决定一切,而明代皇帝素质又普遍低下,言官保障机制不断被破坏,言官的职业风险更为突出,致使言官群体在晚明时期不断分化蜕变,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明代士大夫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1.
明代言官勇谏原因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勇于直谏的言官群体直谏勇气来源有三:一是儒家政治传统的浸润和历代直谏楷模的鼓励。二是明代言官制度的保障;三是明太祖提倡直言的影响。三者之中,制度上的保障起着关键作用。明代言官勇于直谏的可贵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古代优秀知识分子身上的一种折射,值得肯定和发扬。  相似文献   

12.
“精神文明”这一名词从出现到现在只有100多年的历史.据现有资料考证,最早使用“精神文明”这一名词的是近代戊戌维新运动的领袖之一梁启超(1873—1929年).1889年12月,梁启超在流亡日本时主编过《清议报》.他在该报发表  相似文献   

13.
浙江遂昌长濂村人郑秉厚,为官16年,心系百姓,权为民用,治行显著;性格耿直,秉笔上疏,抨击权贵。政治上主张皇帝要“坚立志以隆德业”,“慎纠劾以造就人才”;经济上提出“议赋役以齐一国法”,“清铺行以厘积弊”等主张。他是明朝中后期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地方官吏,一位敢言敢谏的言官。  相似文献   

14.
言官是明代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位卑而权重,上可以规谏皇帝,下可以监察百官,是明代社会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活跃在政治舞台上,与明代统治阶级内部各个阶层有着广泛而复杂的联系。建国以来,学界对明代言官的研究收获颇丰,在此对其作一简单回顾。  相似文献   

15.
在曹操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世族地主给予了他大力支持。为曹操起家发迹制造舆论。东汉后期,在官僚士大夫中出现了一种品评人物的风气,称为“清议”。善于清议的人,被视为天下名士。他们对人物的褒贬,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乡闾舆论,因而影响到士大夫的仕途进退。曹操出身卑贱,其父曹嵩是汉末大宦官曹腾养子。而且少年时代的曹操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不治行业。故以其出身和品行来说,很难博得清议的赞扬,以致不为世人所知,仕进困难。后来曹操知名于世,始于世族桥玄等人的品题赞誉。《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说:“太尉桥玄,世名…  相似文献   

16.
“若夫崇山峻岭,水态林姿,鹤鹿之游,鸢鱼之乐,加之岩斋溪阁,芳草古木,物有天然之趣,人忘尘世之怀,较之汉唐离宫别苑,有过之无不及也。若耽此而忘一切,则予之所为膻芗山庄者,是设陷井,而予为得罪祖宗之人矣。此意蓄之久而不忍言。今老矣,终不可不言,故书之。既以自戒,仍儆告我后人。若后人而忘于此言,则与国休戚相关之大臣、以及骨鲠忠直之言官,执予此言以谏之可也。设谏而不从或且罪之者,则是天不祐我国家,朕亦无如之何也已矣。” 这是乾隆《御制避暑山庄后序》的话,他以深沉的语言,表现了蓄之已久的思虑,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清朝江山的守成问题。他希望“后世子孙当尊皇考所行,习武木兰毋忘家法”,嘱咐大臣、言官,若后人贪图安乐则“执予此言以谏之”。乾隆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他希望自己的子孙也能文武兼备,永远是大清帝国的统治者。然而清朝的后世子孙,并不是他理想中的人。自乾隆之子嘉庆以后,“巡幸塞外,鲜有其人”,“习武木兰”更成空话。而且“八旗子弟”竟成了骄奢淫逸、腐败无能的代名  相似文献   

17.
明代言官与阁臣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和谐到恶化的过程。明前期,言官与阁臣素质较高,双方立公为国,和衷共济。嘉靖时期是二者关系的转折点,言官群体在与阁臣的对抗中,其制衡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隆庆以后,门户日重,言官趋附阁臣,成为权力角逐的先锋。张居正去世后,言路势张,压制阁臣,言路与执政相水火,争斗不已,迄于明亡,晚明时期言官的制衡作用已走向反面。言官和阁臣都是明代皇权强化的产物,二者关系的演变,反映了明代政治逐步浊化的过程,揭示了专制体制下士大夫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东汉建安年间寿春令时苗去任留犊的史事,首见于三国魏人鱼豢所撰《魏略·清介传》。史家独取“清介”二语表而出之,以为类传之名,可从汉季曹魏以“清”为美之社会政治风尚中获得说明。此间,政治文化经由标举“清流”、“党锢”、“清议”而逐渐发生了流转,其中“清介”之吏及相关吏风的出现显示了这种演变的一个方面。所谓“清介”,同后汉的“清流”、“党锢”、“清议”,甚至《史记》、两《汉书》所表彰的循吏吏风已殊多不同。“清介”吏风的显于当世,多少携带着曹操个人风格影响的痕迹。  相似文献   

19.
以往学者们对黄宗羲《学校》进行研究时,往往忽视其所凭借的传统资源。实际上,黄宗羲一方面继承了“清议”的民主精神,另一方面改造了“乡约”模式,将二者融合在学校之中,重新认识了学校职能,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初步具有现代民主政治色泽的“公其非是于学校”的议政思想。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以“玄风”内涵的界定为立足点,详细地梳理了阮籍与“玄风”的关系,认为魏晋之际,无论是在引导“清议”向“清谈”转变的过程中,还是在开创一代“放达”之风的先河中,阮籍皆发挥着首倡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