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础教育学校“人才输送论”培养目标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和输送人才一直被当作我国基础教育学校的培养目标,这种认识误解了基础教育学校的性质,混淆了基础教育和基础后教育的区别。人才输送论培养目标实践上的错位、理论上的矛盾给基础教育学校的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同时,人才输送论也经不起道德的拷问,它缺失了教育的生命关怀,人才输送论培养目标指导下的基础教育学校没有承担起对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应该承担的责任,因而背离了教育的育人本义。  相似文献   

2.
《广西教育》2011,(5):21-21
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吴亮奎副教授在《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第4期上撰文指出:“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和输送人才”一直被当做我国基础教育学校的培养目标,这种认识误解了基础教育学校的性质,混淆了基础教育和基础后教育的区别。“人才输送论”培养目标实践上的错位、理论上的矛盾给基础教育学校的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同时,“人才输送论”也经不起道德的拷问,它缺失了教育的生命关怀,  相似文献   

3.
基于效率原则和成就本位的基础教育优质学校存在着组织功能、育人功能和评价功能的偏失,这些功能的偏失使得优质学校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多种悖论:学校功能上表现为利益最大化追求和教育平等实现的悖论、政府行为上表现为优质和公平的悖论、社会发展上表现为择校和均衡的悖论。基础教育优质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健康合格的公民,其应有之义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和谐成长是基础教育优质学校的主要特征。因此,从教育本义出发的优质学校应该是不选择生源,拥有优质的课程与教学文化,注重内涵发展,实行结果平等的差异性教学评价。  相似文献   

4.
当代,我国青少年人格缺陷日益突出:信仰偏失,价值取向功利,社会责任感淡漠、自主性差,意志薄弱,自我中心,害怕吃苦等。作为人格形成的主导力量,基础教育中的人格教育缺失是导致青少年人格缺陷的重要原因。人格教育的缺失体现在教育的种种偏颇上:教育理念偏差;教育目标片面;教育内容窄化;教育方法简单;教师人格不完善。教育的本质是人格的塑造,塑造青少年健全人格基础教育责无旁贷:树立人格教育意识;确立人格教育目标;丰富人格教育内容;创新人格教育方式;提高教师人格素养。  相似文献   

5.
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学生教育主要被视为家庭的私人事件,其公共性维度存在较大问题。学生主要是家庭的,这一假设导致了教育法律理念问题,削弱了学校教育的基本权力,也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初衷。教育的公共性主要依靠公权力而得以彰显,但现实教育总会被削弱其公共性,所以教育公共性需要时时维护。当前我国需要建构基础教育公共性的共识,在教育法律法规中明确基础教育公共性的基本假设,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适用统一的法律法规,并注重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公共性和公益性。  相似文献   

6.
平等的教育机会不但是指人生教育起点入学机会的平等,更应该包容人生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平等和所享有的教育质量平等。在现阶段,我们的工作重心是:第一,在教育资源方面执行整体平等原则,促使教育资源倾斜流向条件较差的学校和村镇学校,缩小同一层次、同一类型学校之间的差距与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尽量淡化受教育者由于进入不同学校或处于不同地区而形成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第二,在价值取向上选择利益最大化原则。  相似文献   

7.
我国基础教育学校变革需要立足宏观教育改革背景,着眼未来教育价值需求,紧扣未来教育发展价值主题。未来社会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未来知识社会的发展格局、未来社会变革与发展的总体趋势为基础教育学校变革追求新的学校价值提供了可能。培养面向未来的人、形成健全的心智、为和谐社会培育人才将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学校变革未来价值取向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8.
家长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活动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应积极地参与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活动的过程中来.家长角色缺失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家长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缺乏认同感,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形成了“双轨制”;家长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存在认识误区,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偏差;家长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缺乏教育支持,导致教师压力加剧.家长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路径包括对课程目标制定的参与、对课程实施过程的参与以及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价过程的参与.  相似文献   

9.
教育质量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核心价值要素.在基础教育领域,教育质量常常被理解为“学业成就“,由此形成评价中小校教育质量的“学业至上“价值取向,并导致基础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误区.基础教育质量评价的价值取向需要从“学业至上“向“社会满意“转变,以“学习成就“作为基础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使学生的发展真正切合社会期望.  相似文献   

10.
班级学生社会分层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70年代初,解释论异军突起,指责以功能论与早期冲突论为代表的宏观教育社会学把学校教育当作黑箱的输入—输出模式,不能解释学校教育实际过程。解释论者从而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剖析学校教育的实际内容和实际过程,导致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取向的一次大调整,微观研究取向打破了宏观研究取向的垄断地位。班级作为学校教育实际进行的场所,班级系统本身客观存在着分层,班级学生适度合理的分层有  相似文献   

11.
优质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在初级均衡基础上的一种新的发展目标与状态描述,其核心是教育质量的优质与均衡。优质均衡发展必然要通过学校教育的变革来实现,而学校教育变革成功的关键在于学校文化的变革。学校文化变革应当选择文化创生的价值取向。以优质均衡发展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创生首先应当关注学生、教师的均衡发展,在此基础上来谋划学校校本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学校教育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励骅  李欣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27(1):83-88,120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兴起的心理学思潮,为学校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其所倡导的积极理念为学校教育价值抉择提供了新的解读:教育制度不公平导致学生成功希望的缺失;教育目标的偏离导致学生积极品质的缺失;机械的教育方式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内心积极体验的缺失;受逼的学习状态导致学生自主决定感的缺失。  相似文献   

13.
师生交往关系的公共性建构意指将公共价值原则贯穿于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生活当中,从而保障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的民主性与平等性。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民主、平等、协商、理性等公共价值原则并没有主导学校空间中的师生交往生活,教师与学生在学校空间中所享有的公民身份、课程权力以及话语权利依然处于不对等的地位,从而会造成师生之间的心灵阻隔,导致师生交往愈来愈成为扭曲的交往。扭曲的师生交往会损害学校教育的公共价值取向,阻碍教师与学生的公民身份认同。重建师生交往的公共价值取向,必须以协商性、民主性、批判性和无强制性等公共理性原则为基础,保障师生的平等权利,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公民身份认同,最终推动师生交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打造优质品牌学校,已成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是关键。文章以优质教育为研究视角,深入阐释了学校优质教育的内涵与构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优质教育视域下学校管理的基本取向。文章从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行为和管理制度四个方面提出了在优质教育视域下改进学校管理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5.
“高手陪葬”是有悖教育发展基本规律的教育怪象,它给学生的成长设置了障碍,造成了高中教育的混乱、无序和民族素质的降低。“高手陪葬”现象的出现,与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和分配不均衡、基础教育领域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学生自身定位失准和优质学校“择生”情结浓厚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此,社会各界应该上下联动、提高认识水平、完善制度保障、加强教育监控,以确保高中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教育政策作为社会公共政策之一,其提出和制定是价值选择的结果,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并兼顾其他利益群体的诉求,进而真正体现出教育政策的公共性特征。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深度变迁时期,尚未形成高度适宜教育政策执行的良好社会环境氛围,教育政策执行出现”形式化”和”扭曲化”等失衡现象,影响教育秩序稳定和教育政...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的客观要求。垄断着优质资源的超级中学在其发展中引发了择校热、导致了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失衡,阻碍了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因此,必须从观念、资源均衡、薄弱学校改善等角度建立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良性机制。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高职院校为市场输送了大量优秀的人才,然而随着经济的市场化,部分高职院校仅仅注重学生的技能教育,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导致学生空有一身技能,却缺乏人文关怀,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取向。只有将高等职业教育与祖国的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为市场输送高素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基础教育"重点学校"政策失当的政策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教育"重点学校"政策在集中优势教育资源、迅速有效地为国家培养急需人才而作出了历史贡献的同时,也因其社会本位、差异发展、精英主义取向造成了教育的分层和两极分化。从政策学的视角看,目标确定的理想化、决策时的经验判断、执行过程的异变使基础教育"重点学校"政策先天不足。  相似文献   

20.
正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趋势,其核心思想是: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学校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和需求的广泛差异;学校应该接纳所有的学生并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学校要消除歧视、反对排斥,并提供优质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倡导平等教育,重视人自身的内在需求,关注人自身价值与追求的实现。由此可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