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赋予物象以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是早期普罗小说在物象运用方面最显著的特征。纯粹的兴象运用新意有限,而兴象的比象化运用则较为成功;借物说理、以物喻人因能有效地进行阶级意识的启蒙,表达作家的主观情感而成为一种突出的现象;人体物象也被意识形态化。  相似文献   

2.
《诗经》中的鸟类物象繁盛复杂,这些鸟儿不应单纯作为起兴的名物来看待,它们构成了《诗经》中鸟的兴象世界.本文试从原始兴象、比德兴象、审美兴象、物候兴象四方面来分析这个让人眼花缭乱的鸟类世界.  相似文献   

3.
符瑞兴象诗歌是指依托符瑞物象起兴而创制的诗歌。符瑞兴象诗歌具有叙写对象为帝王、关涉主题为政治、创作目的为颂美的共同特征,而这种特征是由符瑞文化的本质属性决定的;符瑞兴象诗歌,其符瑞物象(兴象)与诗歌意蕴(兴义)有密切的关联,符瑞物象规约、决定诗歌意蕴。此外,符瑞兴象诗歌具有寄托、譬喻等"隐"的因素,当诗歌语境丧失之后,出现了"兴义难明"的解诗困惑,这导致了两汉以后符瑞兴象诗歌创作的锐减。  相似文献   

4.
物象由神意的传达到人性光辉的吐露,然后被纯化为人类情感符号。物象是由外在客观事物之像为人所感,进入大脑后被人内在主观情感所浸染,成为一种携带高浓度情感因子的主观物象,这种具有主观情感特性的物象就是兴象。兴象介于物象和意象之间。当这些携带情感因子的兴象聚积于大脑便是兴会。兴会在偶发因素的刺激下实现瞬间的贯通就是会通。人在会通阶段可超越有限生命的束缚,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5.
<正>小说中的物象,一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火、钥匙、酒葫芦、花枪、解腕尖刀、大石头等物象,《老人与海(节选)》中的渔叉、船桨、刀子、舵柄、手柄、鲨鱼、风等,可谓丰富多元,恰如白居易《金针诗格》评述诗歌中的意象“象,谓物象之象。日月、山河、虫鱼、草木之类是也”一样,物象不仅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符号特征”,也是解读小说和教学时不应忽视的一把金钥匙——不论是传统小说,还是现代小说。细品陈叶老师这堂课,对小说教学有以下启示:  相似文献   

6.
“诗以物象为骨”是中国古代诗论的重要命题。正如人的鲜活生命存在于骨肉之躯一样,诗的鲜活生命存在于物象之中。情、意、思、志等主体精神自然是诗之灵魂。但倘若离象舍象便是“魂不附体”。情意同物象有着深广的诗之缘。但是物象又不是作为现成的东西进入诗中的,所以“观物取象”、“体物味象”、“陶写物象”成为诗家大半功夫。 象入诗中参与诗境构建,所谓“研情、比象、造境”。诗境之美与物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诗以物象为骨”是中国古代诗论的重要命题,正如人的鲜活生命存在于骨肉之躯一样,诗的鲜活生命存在于物象之中,情、意、思、志等主体精神自然是诗之灵魂,但倘若离象舍象便是“魂不附体”,情意同物象有着深广的诗之缘,但是物象又不是作为现成的东西进入诗中的,所以“观物取象”,“体物味象”,“陶写物象”成为诗家大半功夫,象人诗中参与诗境构建,所谓“研情,比象,造境”。诗境之美与物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兴象”组合成词最早见于唐代贾公彦的《周礼注疏》,但作为一个诗学范畴,却是由殷璠首次拈出。贾殷二氏的“兴象”说具有本质上的不同。殷璠的“兴象”指的是兴中之象,它首先是指审美兴发状态下的取象,同时亦指作品显现出的一种言尽意余的美学意味。殷璠“兴象”说的最大意义在于沟通了整个文学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瀚海中,意象运用是十分普遍的。许多诗人经营意象的技巧熟练高明,创造出无数绚烂多彩的艺术形象,堪称典范。按照诗歌的表现手法,意象大致可分为赋象、比象、兴象等几类。所谓赋象就是直接把事物陈述出来而构成的意象。赋者,直陈其事也。  相似文献   

10.
人眼通过透镜或面镜可以看到实象或虚象.眼睛只有处在一定的区域(此区域称视区)内才能看到完整的实象或虚象.当眼睛处在可看到象的“视区”内某一确定点时,看到的象的范围如何确定?本文将通过下列各例介绍由光路可逆性作图确定看到的象的范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路翎小说中所塑造的病态女性形象无疑深受俄苏作家的影响,但两者在刻画类似女性形象时,却体现出了迥异的思索。相比于俄苏文学中病态女性身上的“现代性”特征,路翎笔下的病态女性依旧只是一种传统男性视野中的“叙述”,这种言说特征只是作者的一种本能表达,离“个性解放”的目标还十分遥远,永久的象征性依赖状态恰恰是路翎文本中的病态女性区别于俄苏文学中的同类女性的最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海峡两岸女作家笔下,一直不乏弱女子的身影,有着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与大多数男作家以批判社会为主不同,女性作家在探寻和思索弱女子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困境时,主要是从两性关系入手。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她们笔下的弱女子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但究其实质始终未曾改变。如果不彻底改变女性的依附地位,那么弱女子的悲剧还会上演。  相似文献   

13.
美国文学发展中,关于黑人女性形象的塑造经历过由"扁"到渐"圆"的过程。黑人女性形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早期白人主流文学中的黑人女性"他者"形象,二是20世纪初黑人女性文学先驱者首创的黑人女性正面形象,三是黑人民权运动及妇女解放运动兴起后,黑人女性作家塑造的积极抗争与实现自我的新黑人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4.
As the scientific change problem is at the center of epistemological research, the conceptual change problem is widely discussed in didactical research. In this paper common features of both problems will be discussed. Recent ideas on the role of analogies and metaphors in the growth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re analyzed in order to show their relevance for scientific education problems. These ideas are also confronted with the image of scientific learning put forward by pedagog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constructivism. In this perspective, the analysis of Maxwell's views about metaphors and analogies seems to give a deeper insight as to the problem of scientific change and scientific abstraction which still require clarification in educational and epistemological reflection.  相似文献   

15.
在诗歌极度繁荣的唐代,出现了数量众多的女性诗人,李冶、薛涛、鱼玄机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由于当时世风开放,民情豁达,她们对爱情大胆追求、对友谊真切诚挚、对人情世故领会深刻,并且开始关注国计民生。虽然她们在爱情上没有完美的结局,却成就了她们的一代诗风。她们的诗作善用比兴典故、关注女性意识、形神不拘、意象万千,在中国女性文学史上占得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6.
丁玲、萧红、张爱玲三位作家在抗战时期分别塑造了强女人、苦女人、俗女人这样三种类型的女性形象。反映了她们的生存现状、孤独的悲剧美以及对女性文学现代性的贡献。为抗战时期的文学多样化,女性文学的发展添上了亮色。  相似文献   

17.
Our objective is to contribute to the teaching of Classical Darwinian Evolution by means of a study of analogies and metaphors.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knowledge about Evolution and in Science teaching, tree structures have been used an analogs to refer to Evolution, such as by Darwin in the Tree of Life passage contained in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1859). We analyze the analogies and metaphors found in the Darwinian text the Tree of Life and propose Comparative Structural Models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vehicle and target, considering the viability of their use in teaching Sciences. Our foundation is the Theory of Conceptual Metaphor by Lakoff and Johnson (1980) and the Methodology of Teaching with Analogies—–MECA—by Nagem et al. (2001). The analogies and metaphors were classified and analyzed a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were highlighted. We found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the text. The analogies and metaphors in the Tree of Life are complex and appropriate for didactic use, but require an adequate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相似文献   

18.
黄咏梅的小说创作路线与70后很多女作家们的"私人化写作"、"身体写作"等差别较大,她的立足点在普通的社会生活之中,并且善于运用细腻的语言和精致的比喻,充分展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她既带着纯然的女性意识进行写作,又在一定高度上摒弃了性别意识,从而进入了一个更高的人类共同的思想意识层面。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资本论》给后人展示了独特的求是文风:用形象比喻阐释抽象概念,通俗易懂;用事实材料支撑逻辑结论,论据充分;用格言名句强调自己观点,言简意赅。通过研究《资本论》的深邃理论,同时可以学到马克思求是文风中所展现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出现了许多许多女性形象,这其中有男作家笔下的子君、繁漪、静女女士,还有女作家笔下的莎菲、贞贞、亚倩等,她们丰富了中国文学人物长廊。但用比较学的观点,我们就不难发现,男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存在着诸多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