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9 毫秒
1.
"迷惘的一代"的重要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T.S.艾略特是欧美现代派最有影响的著名诗人。他的代表作《荒原》开启了英语诗歌发展的新方向,被誉为"西方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而中国"新月派"前期的重要作家闻一多是深受艾略特影响的著名现代爱国诗人,他的代表作《死水》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名篇。在对两位诗人的生年及作品进行了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对《荒原》与《死水》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及艺术观进行了分析对比,并对其不足之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综观老舍的作品,从早期的《老张的哲学》《赵子日》《二马》到中期的《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再到后期的《四世同堂》,无不闪耀着幽默的光彩,它们使作者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幽默大师,把中国现代幽默小说创作推向了高峰。  相似文献   

3.
现代女作家萧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呼兰河传》与《生死场》有着主题意蕴上的对应关系。作者的现实性作意图其实是一以贯之的,由揭示苦难到寻求解脱之道,从观照现实到回归自我。荒原的苍凉、幽径的深邃中都积淀着作者对生死两极之间“人”的思索。  相似文献   

4.
《呼啸山庄》和《红字》诞生于相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国度,都运用了意象象征的手法。本文借助比较研究两部作品中有关荒原、荒野的描写,旨在探求西方文化传统和文学表现手法存在着的某种艺术通则。  相似文献   

5.
特·斯·艾略特是西方著名的诗人和评论家,他的著作《荒原》被称为"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从原型批评角度出发,对《荒原》中情节、人物和意象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揭示了诗歌的死亡主题和拯救主题。  相似文献   

6.
我国T.S.艾略特的诗歌研究主要集中在《荒原》和《四个四重奏》上,却往往忽视了其30年代的重要作品。通过对其30年代的诗歌《科里奥兰》与莎士比亚的《科利奥兰纳斯》的对比分析,以及对诗歌意象和其"客观对应性"的分析,探讨其重要的文学价值,指出其包含的主题——寻找"旋转世界之静点"是艾略特诗歌的一条隐线,以期通过分析艾略特这一隐藏的诗歌主线,更好地理解《荒原》与《四个四重奏》的关系与价值。  相似文献   

7.
托马斯·哈代向来以乡土作家而著称,他热爱家乡的大自然和风土人情,而《还乡》则正是他表达"恋恋乡情"的作品之一。本文将从荒原乡村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生存方式、思想观念及乡村的风俗四部分来展现作品中所体现的浓郁乡土色彩,同时也分析了哈代笔下乡村的命运,从而表达了他的矛盾无奈的心情。  相似文献   

8.
《白孔雀》是D·H·劳伦斯早期重要作品之一,他的早期创作主题和表现手法在这部小说中得到全面、充分的体现。本文将从叙事隐喻的角度来解读《白孔雀》简单的故事情节背后所包含的丰富内涵,以期对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90年代,幽灵批评作为一种独特的批评视角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文章从幽灵批评的角度对黑塞《荒原狼》进行重读,分析“幽灵”笼罩下的世界、作者、作品以及读者,最后,揭示《荒原狼》对现代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全文主要从人称代词角度并结合艾略特的文论,分析了人称代词在形成《荒原》这个作品现代性特征中的作用和价值:一、人称代词有助于艾略特“非个人化”理论的实现,它实际上是对一种生命情绪的遮蔽与粉碎;二、人称代词在《荒原》中只是一个符号,但它能将历史与虚幻、现实与神话的画面自然地链接起来,形成诗歌现代的节奏与结构。  相似文献   

11.
无名氏前期最重要的作品《荒漠里的人》,不仅是其小说园圃中一枝早绽的奇葩,也是连接其早期“习作”和后期《无名书》写作的一座桥梁。这部长篇湮没70年无人问津,以致许多问题成为了无名氏作品研究中的“谜团”。本文立足于既有的材料和事实,对《荒漠里的人》在作者构想中的百万言长卷《亚细亚的狂人》中的位置、意义和最终完成情况,作了细致的梳理和查证,并甄别了作者1980年代中期以后的一些“追述”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考察辨析了它与作者后来的巨制《无名书》的因果关系和作者放弃《亚细亚的狂人》改写《无名书》的因由。  相似文献   

12.
小说《红字》中的荒原意象被赋予了罪恶和自由的二元对立的双重意义,使作品获得了不朽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艾略特的《荒原》是现代人精神颓废的重要象征形式,是人类被上帝遗弃命运的写照,它既具有社会历史意义,也暗含诗人个人悲切的痛楚。皈依英国国教是艾略特走出“荒原”的思想支柱,提倡复兴基督教文化是他消解“荒原”主题的思想基础,建立基督教式的“玫瑰园”是他用来取代“荒原”的理想的社会模式。  相似文献   

14.
艾德嘉·爱伦·坡(1809-1849)是一个有着“前瞻性”的作家,他预见了20世纪现代人们的困惑:荒原上的生活。本文以《厄舍古屋的倒塌》为例,来分析家的荒原意象在该作品中的体现。本文通过孤独的家“具”(物理性环境:家周围的环境与家里的装饰)、崩溃的家“人”(生物性的环境:厄舍兄妹)及游离的家“魂”(精神性的环境:渴求新生)这三个不同的角度来体现坡在这部作品中折射出的家的荒原意象。  相似文献   

15.
森鸥外(1862-1922),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小说家、评论家、翻译家,与文学界的泰斗夏目漱石并称为日本近代文学的"两座高峰"。他的《舞姬》、《泡沫记》、《信使》合称"留德三部曲",是鸥外早期的代表作。笔者试从三部曲中所表现的主观性、布局谋篇以及个性人物的刻画和环境描写等方面,来品味鸥外早期作品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6.
《白夜行》是东野圭吾推理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标志着东野圭吾的写作手法从早期的摸索阶段进入到中期的成熟阶段。这篇作品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把人物特色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白夜行》中的男女主人公的形象,进一步深入的了解东野圭吾的推理世界。  相似文献   

17.
《白孔雀》是劳伦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虽是他的早期作品,但也仍有许多惊人之笔。本文从分析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故事情节入手,进而探讨作家在作品中体现的自然观的丰富内涵以及其早期自然观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E.B.怀特     
《中文自修》2009,(10):F0002-F0002
E.B.怀特(1899—1985),美国当代著名散文家、评论家,文风清丽而不乏幽默,有着个人独特的风格,但他在世人心目中最重要的角色还是童话作家。怀特的主要作品有《女士是冷酷的》(1928)、《性是必需的吗?》(1929)、《美国幽默文库》(1941)、《个人观点》(1942),《小老鼠斯图尔特》(1945),《野菖蒲》(1946).《这里是纽约》(1949)、《夏洛的网》(1952)等。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1902年出生在湘西的凤凰县,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独具个性、声名卓著的京派作家。他早期出版的作品有:《鸭子》、《阿丽思中国游记》、《入伍后》、《神巫之爱》等作品集;三十年代以后作品有:中篇小说《边城》、《阿黑小史》、短篇小说集《虎雏》、《月下小景》、《如蕤集》,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西散记》以及长篇小说《长河》等。沈从文一直是我非常尊敬和喜爱的作家之一,细读他创作的文本,  相似文献   

20.
《白夜》作为“都市”小说,与《废都》有一致性:作家处于“边缘状态”,一方面他走出了商州;另一方面他还没有走进都市,都市不是他的家,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使《白夜》触及到都市的某些深层问题,冠《白夜》以现实主义作品是恰当的;由于作家的艺术追求,希望做的是现实生活与神秘文化的结合,所以,不同于他早期的现实主义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