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运用描述性统计、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少数民族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特征。描述性统计表明,少数民族居民基于切身利益及旅游影响的不同社会作用,趋向于正面认同经济影响的积极贡献,关注环境影响的负面效应,而对社会文化影响的态度往往不明确;快速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支持旅游业是居民态度的基本特征,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积极支持型和消极支持型;运用相关分析观测居民人口社会学特征与态度的关系,发现性别、职业、出生地和居住时问与态度无相关,而年龄、文化程度、盈利情况、旅游收入在个人收入中所占比重与态度呈现出不同内容、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以程阳八寨居民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探讨了该社区内少数民族居民对旅游开发影响的感知及态度.结果表明:程阳八寨旅游开发处于初期阶段,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带来的正面影响有着积极的感知,同时对旅游开发造成的环境上的负面影响也开始关注;由于个体的不同属性特征,当地居民对当地旅游影响存在着感知差异.建议通过扩大旅游开发,完善管理机制和加强居民素质培训的方法来进一步提升当地居民的积极感知.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建筑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因充分发挥其旅游功能而发生变迁。这种变迁是旅游对区域文化影响的重要表现。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获取肇兴侗寨居民和游客对侗寨建筑景观变迁的感知,认为居民对侗寨建筑景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足够的保护意识;游客对侗族建筑和文化的感知多停留在表象,缺乏深入的了解。研究认为,认清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增强当地居民保护和传承文化的自觉性,提高居民参与度,优化旅游地管理,在积极应对旅游发展的同时满足居民对建筑改造的合理要求,才是少数民族旅游地保护传统民族文化和发展经济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近年湄洲岛旅游业的发展,社区居民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暴露。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结合统计数据,从湄洲岛旅游给社区带来的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等方面影响着手,分析湄洲岛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感知与态度,研究结果表明:湄洲岛旅游业社区参与不足;居民的旅游感知还受景区辐射范围的影响,形成明显的空间递减规律;湄洲岛居民旅游感知中社会文化、环境感知强于经济感知;居民对政府的作为有更大的期待。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杭州2011中国残疾人运动会为例,对小型体育赛事的影响效应进行研究,并通过构建小型体育赛事影响效应居民感知维度与支持度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关系验证。研究表明:杭州居民对残运会影响的感知利益在赛后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感知成本有不同程度的减弱,并且两个时间段居民的感知利益均强于感知成本;杭州居民对残运会支持度较高,且在赛前赛后两个阶段没有显著性差异;杭州居民对残运会影响效应感知包括社会文化和形象提升效益、社会成本、经济效益、交通和生活成本、建设和文化成本等5个测量维度,其中社会文化和形象提升效益对居民支持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社会成本、交通和生活成本、建设和文化成本对支持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经济效益对支持度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研学旅行是近年来的旅游消费热点,目的地居民的支持态度会影响研学旅行的实施进度与效果.以拥有众多研学旅行资源的开封市为例,基于社会交换理论,构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旅游发展支持态度之间的理论模型.对收集的350份问卷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居民对目的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感知程度越高,其对于促进当地研学旅行发展的态度则越积极,并且经济影响感知的影响效应最大,社会文化影响感知的影响效应最小.因此,开封市研学旅行发展应重视居民群体的作用,合理地扩大经济影响感知的优势作用,改善研学旅行发展环境影响方面的不足,提高居民对开封市研学旅行发展的支持态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国内城市居民旅游影响感知量表开发的基础上,首先对初试调查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形成正式问卷,接着对正式问卷进行大样本调查,之后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来综合考虑居民人口统计学特征、居民旅游相关度、居民旅游经济影响感知、居民旅游环境影响感知、居民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居民旅游发展态度和满意总体感知以及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经营管理水平感知,实证检验居民旅游影响之间的相互关系。检验表明,居民人口学特征对旅游正面影响具有正向的感知作用,对旅游负面影响具有负向的感知作用;居民旅游相关度对旅游正面影响具有负向的感知作用,对旅游负面影响具有正向的感知作用;旅游影响对旅游感知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关中地区中东部若干乡村旅游地居民的实地问卷调查,运用excel软件对问卷作统计分析和数学模型求值分析的定量方法,分析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结果表明:关中地区中东部若干乡村旅游地居民对旅游业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诸方面的正面影响感知强于负面影响﹑对发展旅游业持支持态度,但不同收入水平及文化程度的居民对旅游业的感知强度存在差异。正确认识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可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策略,促进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嘉应学院学报》2018,(2):68-78
居民是旅游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重要利益的相关者,从居民的视角了解旅游城镇化发展对雁洋的影响,有利于更好的推进雁洋旅游城镇化的发展.通过梳理国内外对旅游城镇化和旅游地居民感知的研究,以旅游城镇化为调查研究对象,选取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和社会环境三个指标构建雁洋镇旅游城镇化居民感知的影响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其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雁洋镇居民对旅游城镇化的总体发展持中立态度,同时居民对旅游城镇化正面影响的感知较为强烈,存在"社会文化生活正面影响"、"社会经济正面影响"、"社会环境负面影响"、"社会经济负面影响"、"社会文化生活负面影响"和"社会环境正面影响"六个影响居民旅游城镇化感知的显著公因子,同时不同收入、不同职业、不同居住时间以及不同户口所在地的居民群体间对旅游城镇化的感知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0.
以沈阳四星级以上的酒店为对象,对20家酒店附近居民作抽样调查,从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三方面对沈阳居民酒店影响感知进行研究,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模糊数学法进行感知评价。  相似文献   

11.
基于随机抽样问卷与入户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陕西省略阳县不同居民对地震灾害的感知作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略阳县居民对地震灾害的认知度偏低,位于2、3等级的占居民总数的83.1%;(2)不同类型居民对地震灾害感知的差异性显著,表现为男性认知度略高于女性,大专以上,高中(中专)学历居民相对其他文化程度居民认知度较高,公职人员、学生、商业者相对其他类型认知度偏高;(3)略阳县居民获取震后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广播电视(81.2%的居民)和政府信息发布(72.7%的居民),存在传播渠道和内容的不对称现象。不同居民地震灾害感知的研究,对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湘西里耶为例,探讨处于开发探索期的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影响感知和态度,发现:里耶居民对旅游开发的积极影响感知较为强烈,消极影响感知较弱;十分支持当地的旅游开发;居民对旅游积极影响的感知与其对旅游开发的支持程度有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文化影响与态度的相关性最强,经济影响次之,环境影响最弱;居民对旅游消极影响的感知与其对旅游开发的支持程度基本上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决定了他们对旅游发展的态度,直接影响他们在社区旅游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程度。通过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一致性检验、信度分析和主成份分析等统计方法证明,西江流域的昭平县居民对旅游影响存在正、负两方面的感知和态度。居民对经济、文化影响感知强烈;对旅游带来的消极影响缺乏认识;对旅游发展持欢迎和肯定态度,具有进一步参与旅游的潜力。基于此,应关注多方利益主体的合作共赢,促进旅游目的地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问卷调查了重庆南川市居民对金佛山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后发现:多数居民对金佛山旅游的积极影响感知强烈,赞同度高,而对其消极影响的感知较弱,多持反对态度,但同时也关注金佛山的生态环境安全和环境保护;女性、中等收入、文化程度高的中青年居民以及与旅游业有直接关系的人员更加支持发展旅游业,农民、离退休人员、新闻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对发展旅游业的态度比从事其他职业居民消极。  相似文献   

15.
南岳古镇是典型的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之一。通过从生态、经济和社会文化三方面构建基于居民感知的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环境满意度评价体系,并综合分析居民对于南岳古镇旅游发展的满意度及其环境变化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南岳古镇居民对于古镇旅游发展环境满意度为一般,在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有着正、反面的感知,具体表现为居住和生活环境改善、就业机会增加、居民环境意识加深等正面影响,自然环境质量下降、物价水平上涨严重、传统文化冲突明显等与发展相矛盾的反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立足于喀什旅游的发展实际,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调查喀什市少数民族社区(高台民居)居民对发展旅游的影响感知,分析探讨民族旅游的开发给民族社区居民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影响感知,以及各方面感知的影响因素和深层次原因,主要目的在于引起当地政府关注居民的感知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密切关系,引导社区居民参与旅游规划、开发和管理工作,实现利益的合理分配,最终推动喀什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对旅游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研究是从间接角度研究旅游影响性质及程度的有效途径.文章以三峡库区旅游发展的重要节点巫山县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巫山县居民对三峡库区旅游发展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的感知程度及其对旅游业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在区域旅游开发中,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定位与塑造至关重要。从娄底旅游的地理文脉、受众基础及旅游形象现状分析入手,对娄底旅游形象进行定位和设计,定位包括作为国内旅游城市的定位、作为省内旅游城市的定位、作为本市居民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定位三个方面,设计包括人—地感知形象设计、人—人感知形象设计两个方面。而娄底旅游形象的传播策略包括形象广告策略、公共关系策略、网络媒介策略、旅游节事活动策略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发展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口。以甘肃省玉泉山庄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收集到当地居民的基本信息和感知态度,之后采用SPSS 25.0软件对当地居民有关乡村旅游影响的感知及态度进行了排序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发展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环境均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居民对此的感知和态度存在差异。鉴于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采取不同的旅游发展策略调控旅游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争取获得当地居民的大力支持,从而促进旅游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整个乡村社区的和谐发展,真正通过产业兴旺来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我国主体民族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是各民族传统的养生、健身和娱乐体育活动的总称。它集娱乐、运动、医疗保健、养生、艺术于一体,具有生动、形象、实在、鲜活的特点,是我国悠久的历史产物,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德市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继承和发扬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