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见欢》是李煜后期许多成功词作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篇。从艺术上来说,佳篇巧制,言短情长,自然天成。词作情景交融,以外显内,内外结合,极好地烘托渲染了气氛。李煜后期之词作是有我之境,给我们塑造出了一个朦胧而又清晰的极具情感感染力的主人公形象。从抒情手法上来讲,直抒胸臆。《相见欢》虽短,精美的形式加上自己的深切感受,丰富真挚复杂的情感通过白描手法倾泻而出,使之具有了深厚的艺术韵味,该词感情丰沛真诚,至今传唱不衰,永远地留在人们的心底。  相似文献   

2.
李煜《相见欢》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人赵翼《题遗山诗》句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此语用以概括李煜词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也甚恰切。 李煜,即史上所谓的南唐后主。世人,特别是作家、学者们多称其为李后主。  相似文献   

3.
肖邦和李煜是两位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诗人”,通过他们两首不同体裁的艺术作品,我们感受到一种相似的意境。章以肖邦钢琴练习曲《离别》(Op10~Nr3)的曲式结构为线索,就其中运用的一些有特色的作曲技法进行详细分析,同时把音乐与《相见欢》中诗句所表达的意境联系在一起,探索肖邦在作品中表达特定情感时的各种音乐处理手法,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肖邦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李煜作为南唐后主,在被宋灭国之后,从一个“几曾识干戈”的风流皇帝沦为阶下囚,备受凌辱,每天以泪洗面,所以他后期的词作中抒发了深切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相见欢》正是这些作品中的代表.  相似文献   

5.
[课前准备]:初一年级学习诗词主要的要求是读读背背,能够初步理解作者的感情。李煜的词在课文中只收录了一首《相见欢》,本节课是在理解课内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的内容,加入另外两首李煜词。另外,难度也加大,主要是要求学生能够对作品的感情进行赏析,加入自己的理解。从教材看,无论是容量还是难度都较大。对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诗词的赏析是有较大难度的,因为他们毕竟还缺乏足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理解李煜的作品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要结合李煜的生平来理解。所以课前准备非常重要,可以把学生分成每四人为一组,进行分工合作,每人负责一…  相似文献   

6.
朱昌元老师将本课的基调定位在“纯粹的眼泪,绝望的诗歌”,紧扣住了李煜的命运和《相见欢》凄美的主题,定位准确,并以此为主线贯串于整个课堂.朱老师用自己那颗善感的心灵,带领学生,透过那双泪眼,解读出其中深深的绝望之情.  相似文献   

7.
师:(播放音乐“月夜”,用舒缓的优美的语调导入)同学们,在诗词的海洋里,唐宋诗词犹如一株株璀璨的珊瑚,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今天我们就一起撷取最亮丽的两颗来共同欣赏。它便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两首词,一首是他的《虞美人》,另一首是他的《浪淘沙》。(教师板书课题)师:以前我们欣赏过他的哪些作品?生:《相见欢》师:能不能齐背一下?(生有感情地齐背)师:谁来介绍一下李煜?生(郑杰):李煜,字重光,南唐后主李璟第六子。生(苏鹏):李煜是一名亡国之君。他以写词为长。他的词前期以写宫廷的享乐生活为主,后期过着软禁生活,以抒亡国之情为主。生(苏哲):…  相似文献   

8.
【学习内容】人教版八下课外古诗词第8首【教学设想】《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南唐李煜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写于李煜被俘之后,昔日的皇帝如今已沦为亡国之君、阶下之囚,亡国之音哀以思,这哀之痛与思之切都深沉  相似文献   

9.
李维《建城以来史》开始写作的时间,因与他的写作目的联系在一起,一直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但也始终存在争论,争论的原因主要是缺乏直接证据。本文在梳理和考察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李维本人的论述,认为李维在内战结束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历史写作。这一时间的确定有助于我们理解李维历史写作的动机和目的。  相似文献   

10.
从1940年代的<封锁>、<留情>等作品,到1950年代后的<相见欢>、<浮花浪蕊>、<色戒>,再到<同学少年都不贱>和<小团圆>(写作时间先后尚有争议),张爱玲这些小说的叙事风格有着明显的转变--由注重故事情节的书写向注重自身苍凉心境与人生体验的转变.分析这些作品的演进,能培养我们对张爱玲后期文风的认同,消解接受障碍,收获全新的阅读体验.同时能够帮助我们走入张爱玲的内心世界,还原一个完整、立体的创作者形象,使得喜爱她的读者认识到一个真切的张爱玲,从而达到"张迷"们的"团圆".  相似文献   

11.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清人赵翼《题遗山诗》句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此语用以概括李煜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创作的小说,从形式上看,最像戏剧的除了《心经》、《封锁》,还有《等》和《相见欢》.此外,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金锁记》、《茉莉香片》和《琉璃瓦》等小说中也都穿插了一些类戏剧场景.张爱玲小说中的戏剧手法是张爱玲对戏剧艺术的敏慧借鉴,这既源于她自己的编剧经历,也因为其喜读萧伯纳、赫胥黎等作家的戏剧作品.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诗词文化源远流长,人才辈出,诗词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认同的,那些只有能够表现诗人生命涌动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我们要学会透过作者的人生经历去解读他的人生,去分析他的作品,去品味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感受到诗词中生命的升发,体会到诗词的魅力。本文以赏析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为例,力求使读者体会到词中所蕴含的情感。  相似文献   

14.
张恨水先生似乎特钟爱宋词,所以,给小说中主人翁取名字也颇有讲究。不过女主角冷清秋的"清秋"究竟是出自李煜《相见欢》中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还是柳永《雨霖铃》中的: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便不得而知了。  相似文献   

15.
<正> 离愁别恨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传统主题之一。李商隐写下了“相见时难别亦难”(《无题》),李煜写下了“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其二)……然而,这离愁别恨最难描  相似文献   

16.
王立宪 《学语文》2005,(2):7-37
我们注意到,文学中经常出现“无言”的字样。比如自居易《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李煜《相见欢》中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秦观《江城子》中的“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苏轼《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里,不论是“无言”,还是“不言”,都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东船西舫为什么悄无言?是因为听众已沉浸在美妙的乐音之中,  相似文献   

17.
谢步勇 《语文知识》2003,(10):20-21
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古典诗词中的一些常见词语的用法较为特殊,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诗意的把握。下面对此作一简单梳理,以供学生学习。别:另外。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干:空,白白地。  相似文献   

18.
读者在阅读诗词时,除了探寻作者写作时的情感心理以外,更重要的是个人阅读时所获得的审美体验,而这种体验不仅仅是读者美的历程,亦是作者某时某地情怀的郑重传递.从整体把握词境、溯源词作史境、理解词人心理三个维度解读李煜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披文入情,由文本而至词人生平、词人性情,将读者审美欣赏时的心灵感动与词人彼时的情感起伏相合,从而获得一种读者与词人之间的审美共鸣.  相似文献   

19.
1.补出下列名旬名篇的空缺部分 (1)剪不断,____,是离愁,____。(李煜)《相见欢》(2)夕阳西下几时回?___,___。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3)岱宗夫如何?____。造化钟神秀,____。(杜甫《望岳》)  相似文献   

20.
张蕾 《成才之路》2014,(36):93-93
诗歌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朵奇葩,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认真指导学生阅读和欣赏古诗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审美情趣的提高至关重要。在教学中,如何让诗歌女神焕发光彩呢? 一、初探背景,踏入诗境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充分了解诗歌写作时的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也是一把进入诗歌意境的钥匙。如李煜的《相见欢》这首词创作于李煜囚宋期间,是作者自述囚居生活时所作,通过这个背景能让我们初步对文章内容有所了解,知道这是一首抒写离愁的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