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碘升华和凝华的实验是初中《物理》“物态变化”中一个典型的实验,新旧版教材都采用这一实验现象来演示说明升华和凝华现象。  相似文献   

2.
在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中,这样做“升华和凝华”实验:在烧瓶里放入少量的碘粒,然后对烧瓶微微加热,注意观察碘的状态有什么变化:停止加热,仍注意烧瓶中碘的状态变化。我认为本实验存在以下缺点: 1、碘蒸气有毒,加热时容易从烧瓶口逸出,造成空气污染。  相似文献   

3.
日常生活中升华凝华现象不如其他物态变化那样容易被注意到,学生对升华凝华现象感到陌生也就不足为奇了。"萘"的升华凝华是整个初中物理实验中较难操作的实验之一,不要说是学生分组,即使是教师演示也不容易成功。  相似文献   

4.
初中物理及化学中,都有碘升华的实验,初二物理中同时还学习凝华的知识。沪教版初二物理教材中,做演示实验时,升华现象很明显,但是观察到凝华现象却需要较长时间。为了克服此缺陷,我们对该实验设计进行了改进,实验现象明显改善,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具体改进方法如下。方法一:将原盖在烧杯上的玻璃片改成如图1所示,将一试管穿过一厚纸片,试管中放入适量冷水,在做演示时,不仅能看到升华现象,还能迅速观察到凝华现象(碘蒸气在冷的试管表面发生凝华)。这样就克服了原来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看到在玻璃片上出现的凝华现象。方法二:如图2所示,将一小试…  相似文献   

5.
初中物理热现象实验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烽 《物理教学探讨》2005,23(12):18-19
初中物理热现象的演示实验主要有固体熔化实验、水的沸腾实验、压缩液化实验、碘的升华凝华实验,其中水的沸腾实验、碘的升华凝华实验较为容易。现就另外两个较难实验的改进介绍如下。1 海波和蜡的熔化和凝固实验  相似文献   

6.
“升华和凝华”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阐述但属一般了解的、非重点内容。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升华、凝华现象及升华时吸热、凝华时放热。听了几位教师的课后,感到有几个问题需要澄清,现提出来,请大家探讨。一、碘的升华、凝华实验的可见度问题要使学生了解升华凝华现象,掌握定义中“直接变成”四个字的含义,实验成功与否是本节课的关键。教师一般均按教学参考书(人教社编,1987年版)提供的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7.
在初三物理新编教材第四章“升华和凝华”一节中谈到:“用固态的碘很容易看到升华和凝华的现象,把少量的碘放进烧瓶里,微微加热,固态的碘就升华,产生紫色的碘蒸汽,停止加热后,会在烧瓶上看到凝华成固态的碘。”  相似文献   

8.
袁敏芳 《云南教育》2007,(9Z):36-38
随着初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对《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的实施,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最近,以“升华和凝华”济科版)课题用新课程理念设计了一个教学方案,并进行了课堂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专家和同行们较高的评价,自己也感触颇深。现将“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与实践的情况总结于后,与同行们交流。  相似文献   

9.
杨锐 《贵州教育》2011,(8):46-47
“升华和凝华”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的一节内容,该节的重、难点是“升华和凝华的概念以及会分析升华和凝华的现象”。我在备课中注意到: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的条件来看: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因此教师应在形成概念前使学生获得十分丰富的、有助于形成概念的感性材料,像一些演示实验或者动手实验,从而引入概念,并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为此我在该节课的教学中精心设计了以下情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讲述华东版初二物理教材“升华与凝华”一节时,演示了固态碘的升华实验。学生进入高一年级学习化学(必修)课本第一章“卤素”时,教师又重复了这个实验(第23页实验1—13),不过化学课本中指出了这是  相似文献   

11.
初二物理要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课本上对此实验的说明是:“在烧瓶里放少量的碘,并且对烧瓶微微加热……”。我们多次按说明进行实验,因为“微微加热”很难掌握好,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有时会发现烧瓶底部有少量液态碘出现,这样就会使学生得出错误结论,不能正确理解升华和凝华这两个念。我们采用热水蒸气对碘加热的方法,使实验现象极为明显。改进方法是:如附图所示,先把烧杯中的水加热,使其沸腾。取少量的碘粉放入圆底烧瓶里,然后把圆底烧瓶放在烧杯口固定好,利用烧杯中的热水蒸气对烧瓶的碘加热,就可观察到碘粉受热后直接升华…  相似文献   

12.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的初中物理第一册课本p.46碘凝华、凝华的实验,因碘的熔点是113.60℃,所以原实验过程中会伴随碘熔化、凝固现象,在烧瓶底部集结成黑块,从而影响实验效果.我只将实验作如下改进,就可避免上述现象产生,并且实验更直观明显,可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13.
袁敏芳 《物理教师》2007,28(5):26-28
随着初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对《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实施,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最近,以“升华和凝华”(苏科版)课题,用新课程理念设计了一个教学方案,并进行了课堂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专家和同行们较高的评价,自己也感触颇深.现将“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与实践的情况总结于后,与同行们交流.  相似文献   

14.
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改进江苏省太仓职业高级中学周丽芬在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时,如果按课本上的做法往往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1.由于用酒精灯加热,极容易超过碘的熔点(114C)而使碘熔化,导致升华现象实验的失败.2.用酒精灯加热,不便在课堂上走动操作演示,...  相似文献   

15.
初中学生由于刚接触物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缺乏运用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既缺乏物理思维能力,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发展和升华学生的物理思维。本文从几个侧面介绍了如何升华初中学生的物理思维。以期得到广大物理同行的共鸣。  相似文献   

16.
本方案用酸碱吸收剂分别检验NH4Cl的分解实验两种气态产物,并观察它们接触产生白烟现象,从而使学生认识到NH4Cl受热确实发生了分解和化合与碘的升华和凝华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7.
物理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物理实验主要有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等实验形式,分组实验是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基础环节,学生只有通过动手实验才能知道概念的建立过程,以便于更深刻的理解抽象的物理知识.物理分组实验教学还能够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可见,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笔者结合自身实际教学经验,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作出简要分析,进而提出了几点关于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8.
初二物理升华与凝华一节,要求教师演示碘升华的实验,教科书上的实验方法是在烧瓶里放少量的碘,并且对烧瓶微微加热,注意观察碘的状态有什么变化。对于此实验,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①实验时要求学生观察碘是否熔化,而离讲台稍远的学生是看不清楚的;②实验时用酒精灯对烧瓶中的碘进行微微加热,“微微加热”实验难以把握,因为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可达到600℃左右,而碘的熔点只有113℃,难免造成碘的熔化,而影响实验效果。针对上述实验不足,经过多年对此实验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两种方案,实验效果明显,教学效果好,现供…  相似文献   

19.
初中《物理》第一册中关于升华和凝华的实验是这样叙述的:“在烧瓶里放入少量碘,并且对烧瓶微微加热,注意观察碘的状态有什么变化.停止加热,仍注意烧瓶中碘的状态的变化”.(图1为教材中的实验装置)我认为此实验应作如下改进:“将少量碘放入烧杯内,把烧杯放在铁架台石棉网上,再将装有适量的冷水的圆底烧瓶放在烧杯上,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观察加热过程中和停止加热后碘的状态的变化.(图2为改进后实验的装置)图1       图2  教材中实验存在的问题:1.用手拿着烧瓶并用酒精灯对其加热不当.用手拿着演示,教师距…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物态变化》第四节《升华凝华》一节的实验教学,可见度低,不便于学生观察,更不便于碘的回收和对烧瓶的清洗。对此,本人在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探讨,仅供参考。1演示实验一在烧杯的底部均匀的放一层较薄较细的碘粒,并按如图1所示的装置组装好器材,烧瓶里装入冰水混合物,用酒精灯隔着石棉网对烧杯的底部微微加热,并让学生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