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孟子章句》中的个词“於”“于”的句法条件及功能作了详尽的分析,指出《孟子章句》一书中“于”的语法功能为“於”所全部涵盖,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与“于”、“於”相关的词语的词性、用法及演变。  相似文献   

2.
《诗经》中的“于”和“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古代汉语中的“于”和“於”,一般语法著作都是把它们当作同一个介词来讨论的。例如,王力先生是把“于”附在“於”中,杨伯峻先生则正好倒过来,将“於”附之于“于”。可是王先生又说:“上古‘于’‘於’不同音。”杨先生也说:“‘于’和‘於’本是两个字。” 为什么本是“不同音”的“两个字”,而后来竟有了相同的介词用法呢?对这个问题,各家著述中概无论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选择记载西周到春秋五百多年间民间和上层社会情况的作品集《诗经》一书,作为语言对象,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3.
“于”和“於”是古代汉语中两个重要的虚词(非纯粹虚词),在古代典籍里出现得早,使用频率高,词性、语法功能灵活多样。现代汉语中“於”简化为“于”,看不出二者的差异了,而古代汉语中“于”“於”相互间很不简单:有时二者毫不相干,有时二者如孪生兄弟;有时既能互相代用,又各自保留着其独特个性。本文拟从这些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北京大学语料库的索引系统,考察“一起”不同发展阶段的语法特点:分析出“一起”在六朝以“数+动”的短语形式出现在文献中,在唐末五代的口语中产生了数量词的用法,到了明朝集体量词用法基础上发展出副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5.
“于”和“於”是古汉语中用的较为普遍的两个虚词。“於”比“于”后起,但在语言的不断发展中,“於”逐渐取代了“于”。由于二者并存期间在用法上尤其在用作介词时有诸多混用的地方,但也有许多区别,因此“于”“於”的历史发展情况就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史记》为语料,对二者在西汉时期的使用状态进行了较为详尽地探讨。  相似文献   

6.
《诗经》中的“于”和“於”共出现384次(不包括序文中的)。其中52次出现在完全相同的句子中。《诗经》305篇。因版本不同,个别篇目的个别语句也不完全相同。如《鲁颂·有駜》第三章“诒孙子”一句,有的为“诒于孙子”。这就影响到“于”和“於”字数目的准确性。所好多一个少一个例句,对语法规律的描写影响不会很大。 在这384个“于(於)”字中,“於”共出现54次,“于”出现330次。这两个数字并不准  相似文献   

7.
出土战国文献中的介词“在”有处所介词、时间介词和范围介词的用法,“当”有处所介词和时间介词的用法,“方”只有时间介词的用法。介词“在”和“当”都是由动词虚化而成的,而介词“方”则源于副词。“在”、“当”、“方”三者在出现频率、语义功能、语法功能以及地域性等方面都有不同。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共时层面上分析了“的确/确实”主观性程度在客观评注——客观/主观评注——主观评注——话语标记的差异。相应的,“的确/确实”出现的语境也有差别,表现在对照式语境——非对照式语境——独用语境方面。“的确/确实”在客观性的语体中出现频率偏低,这是其主观性特征的语体证明。“的确/确实”经历了单用、短语用法、形容词用法、副词用法的语法化过程。“的确”、“确实”在用法方面也存在着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9.
以与普通话比较的方式,从特殊用法、语法化和语法意义、两者异同等三个方面描写分析了庆云方言里的助词“着”和“的着”,可以发现“的着”即“去着”,并与普通话“来着”相当。  相似文献   

10.
《论语》中的“於”字共出现182次,作动词用的只有3次,用作介词竟达179次之多,足见“於”字是一个比较纯粹的介词.《论语》中还有相当干介词“於”的用法的“乎”和“诸”、“焉”,共50多次,本文中对它们也一并讨论.介词“於”要和它所引介的词语组成介词结构,以这个介词结构作为一个构件.才能在句子中起各种语法作用.这是“於”和其他介词固有的组合特点相同的地方.但是,好些介词引介的词语可以省略或隐去,而“於”引介的词语却不能省略或隐去,这是“於”和好些介词的组合情况不一样之处.  相似文献   

11.
张林 《考试周刊》2011,(67):97-98
日语表达中,“ぁげく”被定位为公认的语法功能——“辞”,“结果”往往被置于词汇的“词”的地位.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被置于“词”的地位的“结果”其实已经具备了近似于“ぁげく”的语法功能。作者通过“ぁげく”与“结果”的用法进行对比,进一步探讨“结果”的语法功能及其他用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洮岷“花儿”语法摭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洮岷“花儿”中“上、下、个、把、时、么”几个词出现频率很高 ,而且用法特殊 ,反映了洮岷地区汉语方言的特色 ;其序数的用法及语序也与普通话有很大的差别 ,表现出周边藏语语法的底层状态。为此 ,从语义、语法、语用等角度对上述现象进行了描述和解释。  相似文献   

13.
《孟子》是先秦诸子代表作品之一,其语言代表了当时的语言。介词"於"的用法是一种特殊的现象,介词"於"要与其引进的词语组成介词结构,才能在句中发挥其语法作用。本文试图从"於"与其所引介的词语的组合能力、句法功能和语义特征几方面,对介词"於"的语法特点进行分析、归纳。  相似文献   

14.
陈文洁 《文教资料》2012,(33):151-155
本文在调查敦煌本《坛经》中介词“於”的基础上,从语法功能及意义、修饰语、句子类型、固定结构等方面,总结了介词“於”在敦煌本《坛经》中的分类情况,得出介词“於”的主要语法特点,以期为敦煌本《坛经》的介词研究提供可靠、扎实的基础实证材料。  相似文献   

15.
抚州方言中“个”的用法灵活多变,作为助词的用法是由量词用法语法化而来的,虽然普通话的“个”也存在着语法化现象,但抚州方言“个”的语法化表现与普通话有所不同,本文旨在探讨抚州方言量词“个”的语法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天水方言的“着”,以动词为起点,在语法化过程中,产生出了作为动相补语、介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等多样用法,从语法化等级的角度来考察,语法化等级最高的是语气助词,整个“着”的语法化斜坡具体显现为:语气助词〉动态助词〉介词〉动相补语〉动词谓语;语法化进程中“着”没有发展为完全意义的介词,也缺失了作为动态助词在历史上广为表达完成貌的用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通过考察范围副词“净”的语法化过程来揭示其主观化的用法。文章从历时角度考察了“净”由实词虚化为表示范围的副词的过程,然后以语法化为依托介绍其主观化的用法。  相似文献   

18.
“整个”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常用词,然而,其词性及用法在不同词典中却有不同的归属和解释.出现这一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未观察到“整个”在特殊句式中的特殊用法与功能.本文则以特殊的“整个句”为着眼点,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考察“整个”的非常规用法,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语义基础、句法位置、语用因素以及语言的主观化上探讨“整个”的语法化,从而最终给现代汉语“整个”定性.  相似文献   

19.
王敬霞 《文教资料》2007,(12):90-93
以《论语》一书为考察对象,采取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探讨“之”字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根据统计,“之”字在《论语》中出现497次,可分为连词、代词、动词、固定用法等几类。从“之”字的语法功能看,带“之”字的结构主要充当主语、宾语,还有少数充当状语、补语、定语等句子成分。附带对“之”字的几种用法和性质略加讨论。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传统语法及有关资料展开对“it”用法的探究,揭示出该词语法和语义上的模糊点,归纳出该词的各种模糊指代用法,同时也指出模糊“it”和精确“it”是辨证的统一体,即在特定的情况下,模糊“it”可向精确“it”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