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古滕客 《今日教育》2012,(7):105-105
作为著名文化学者.于丹在讲完《论语》《庄子》,趣品完人生之后,又开始重温古诗词。在《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这本书中.于丹以“明月”“清风”等古诗词常见意象为线索.结合当代中国人生存现状及精神世界.以其独特的人文风格,对中国古诗词意象、风骨、内涵、感悟进行鉴赏解读。  相似文献   

2.
《今日教育》2012,(Z1):103-105
2012年5月19日,于丹携最新作品《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出席新书签售会。于丹表示,诗词是中国人血液里的一种特别基因,重温最美古诗词,可以唤醒现代人蛰伏在生命深处的诗意,让人们达到内心的平衡。自2006年火爆"百家讲坛"以来,从最早的《论语·心得》到2011年的《于丹趣品人生》,再到《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于丹说这是她传播文化的三个阶段,她笑称自己不是在做什么"藏之名山"的大事,只是做文化普及的工作。然而,她所提供的却是现代人寻求心灵安定所亟  相似文献   

3.
《今日教育》2012,(7):103-105
2012年5月19日,于丹携最新作品《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出席新书签售会。于丹表示,诗词是中国人血液里的一种特别基因.重温最美古诗词.可以唤醒现代人蛰伏在生命深处的诗意.让人们达到内心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据中国网消息,日前,因讲论语而掀起国学热潮的著名学者于丹教授来到广州,为新作《重温最美古诗词》签售。在签售活动之后,于丹接受了记者采访。有记者提问:马上就要高考了,高考作文命题是很少限制体裁,但诗歌一直被排除在之外,您对高考作文不能写诗怎么看,高考是否扼杀了学生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20,(37):1-2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诗歌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在情感传达、文化传承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优越性。如许多现代诗歌中的意象都与古诗词中的意象一脉相承或者由古诗词意象发展演变而来。其中,现代诗意象对于古诗词意象的传承与借鉴尤为明显。本论文基于对《相信未来》意象的分析,从探究《相信未来》中的意象在古代和现代的变化入手分析,着重探寻古诗词与现代诗歌意象的意境统一、思想统一以及现代诗歌对于古诗词意象的传承与发展现状等,以确保读者能够通过形式、内在等方面的差别对古诗词产生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进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申晨 《小学生导读》2013,(10):29-30
去年假期,我无意问在电视中看到于丹在解说《论语》。原本晦涩难瞳的《论语》经她的生动讲解,变得容易理解又有趣极了。不知不觉中,我对于丹产生了崇拜之情。前段时问,爷爷买了一本《于丹一重温最美古诗词》送给我,我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7.
<正>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学体系中的璀璨恒星,对其展开系统研究是文学界的一项永恒课题。意象是古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往往是切入古诗词主题与情感的关键,而地理意象在古诗词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种类多样,反映着诗词创作的地理空间特征。探究古诗词中的地理意象有助于古诗词文本的解读。王立刚在其编著的《经纬天下:古诗词里的地理》一书中,通过对古典诗词中的地理环境阐述与地理意象描写进行系统分析,得出古诗词创作离不开地理环境的结论,并据此对古诗词中的自然地理、水陆交通乃至城市与乡村等地理要素进行了整理归纳,构建了古典诗词与地理意象于一体的知识体系。本文结合书中观点与案例,就古诗词中的地理意象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8.
古诗词除了"意思",当然更讲究"意象"。所谓"意象"是指文学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情境、格调和境界。《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情浓文美、意境深远,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相似文献   

9.
<正>"寒鸦"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寒鸦"作为一个意象,著名的有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中的"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宋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中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相似文献   

1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新课标理念之下的古诗词的教学极具挑战性。为提高学生感悟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本文探讨从理解古诗词意象的含义、特点、作用的角度,探讨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把握诗词情感。  相似文献   

11.
<正>徜徉在古诗词长廊中,会发现有许多可爱的鸟的形象,这些小生灵与人们的某种思想情感联系在一起,形成意蕴丰富的美好意象(意象的产生依托于事物的自然形象,却又因其寄寓着作者思想感情,从而升华为意蕴隽永的艺术形象,是为意象)。在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篇目中,鸟类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如在语文版初中课本中,就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甫《江南春》),"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枯藤老树昏鸦"(马  相似文献   

12.
正一、重视意象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在古诗词教学里,意象教学是重中之重。《周易·系辞上》曾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这一段话极好地阐述了"意"与"象"之间的关系。"象"简单理解为就是物象;"意",就是诗人想表达的思想情感。"立象以尽意"即借物象去表达思想情感。这也符合诗词带有含蓄性的特点。只有体会到了意象的内涵,把握了意象的特点,才能进一步地去领悟作者的思想及情感。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或直接提问某一个意象的内涵,如2010年山东卷: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引导学生诵读优秀的古诗词,体验情感、体味内容。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将关注的焦点放在知识的积累上,忽略了让去学生尝试体会古诗词的美感,从中汲取到积极向上的力量。"诗意语文"思想认为在古诗词教学中要以诗性为重,以意象为重,以共感为重,这样能让古诗词教学更丰富,促使学生汲取其中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4.
古诗词中意象是物象的一种,不是普通的、客观的物象,而是浸透了诗人思想情感、生命体验、认识阅历的特殊物象,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可以说,意象是古诗词的细胞,在古诗词学习中具有核心意义,特别小语文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占明显优势,更期待古诗教学能从机械、琐碎的经院式讲解中挣脱出来,导向对古诗意象、内涵的丰满解读。这种解读依存于人的记忆表象和知识结构。结合近几年古诗词情境教学中的自我实践与思考,作者提出并践行"从文本出发,拓展想象空间,展开意象"、"采取多种形式,丰富想象,还原意象"、"训练想象写话,情辞勃发,拓展意象"的意象还原模式。实践证明,"意象还原"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涵的解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诗词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古诗词中意象是物象的一种,不是普通的、客观的物象,而是浸透了诗人思想情感、生命体验、认识阅历的特殊物象,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可以说,意象是古诗词的细胞,在古诗词学习中具有核心意义,特别小语文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占明显优势,更期待古诗教学能从机械、琐碎的经院式讲解中挣脱出来,导向对古诗意象、内涵的丰满解读。这种解读依存于人的记忆表象和知识结构。结合近几年古诗词情境教学中的自我实践与思考,作者提出并践行"从文本出发,拓展想象空间,展开意象"、"采取多种形式,丰富想象,还原意象"、"训练想象写话,情辞勃发,拓展意象"的意象还原模式。实践证明,"意象还原"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涵的解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诗词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古诗词的韵律、意象、意境三个方面比较分析《钗头凤》两种具有影响力的英译文,指出由于古诗词具有特殊的文学和美学特点,在翻译时译者的主体性表现突出,显示出古诗词翻译具有异人异译的特质。  相似文献   

17.
朱红梅 《考试周刊》2015,(19):47-48
古诗词中意象是物象的一种,不是普通的、客观的物象,而是浸透了诗人思想情感、生命体验、认识阅历的特殊物象,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可以说,意象是古诗词的细胞,在古诗词学习中具有核心意义,特别小语文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占明显优势,更期待古诗教学能从机械、琐碎的经院式讲解中挣脱出来,导向对古诗意象、内涵的丰满解读。这种解读依存于人的记忆表象和知识结构。结合近几年古诗词情境教学中的自我实践与思考,作者提出并践行"从文本出发,拓展想象空间,展开意象"、"采取多种形式,丰富想象,还原意象"、"训练想象写话,情辞勃发,拓展意象"的意象还原模式。实践证明,"意象还原"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涵的解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诗词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正>古诗词中的意象是指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意"是诗人内心的真实情感,而"象"则是表达这种情感的载体。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诗词中的意象进行详细的诠释,才能保证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深入理解。在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方法有如下几种:一、对比鉴赏体会意象由于高中课文内容的丰富性,同一作者的作品会有多篇选入教材中,这样,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教学素材,进行对比鉴赏教学,从而为学生对诗  相似文献   

19.
古诗词意象丰富,语言高度凝练、跳跃性强,初学者不易理解。通过解析《天净沙·秋思》的镜头画面,探索培养解读古诗词的能力,概括出三个方面:调动多感官联想想象能力、抓住诗眼整体把握意象能力、入情入境朗读吟诵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于丹是从央视《百家讲坛》被观众熟知的.当初她之所以从策划者变成主讲人,是中了栏目制片人万卫的"计".万卫第一次请于丹到《百家讲坛》,是参加阎崇年宣讲《正说清朝十二帝》研讨会.于丹对阎崇年现象进行了分析,阎听后特别欣赏,万卫当然更加兴奋.经过万卫一次又一次精心设计、旁敲侧击、左右迂回,于丹终于"中计"走上央视《百家讲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