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汉字的表意系统是与汉字所记录的汉语以及汉民族的精神意识密切相关的。通过从汉字与汉语的关系、汉字与汉民族的精神意识的关系、文化传承、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等角度的分析,本文认为汉字将坚持自己的表意系统,而不会走世界大多数文字共同的拼音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正>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文化载体,也是一种文化,反映汉民族价值观念、生存方式、思维特点、风俗习惯等。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很好地保护和诠释了中华文化。我仅从汉文字所体现的祭祀文化来品味汉字的魅力。据文献记载,祭祀是所有礼仪中最重要的,居五礼之首。有些已经消失,但是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古代的礼仪形态。"祭祀"都是"示"作偏旁的字。"示"是"神"的本字。从"示"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爱德化·萨丕尔说过,语言作为交际工具"也不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汉语作为丰富而古老的语言,汉字所特有的表意性及汉字跟词的特殊的关系,使得某些词显示了独特的汉族文化的特征,成为记载和传承汉民族文化的符号,这些符号反映了汉民族生活的生活面  相似文献   

4.
《集宁师专学报》2018,(4):68-71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是辅助有声语言——汉语扩大交流交际范围的工具。汉字有别于拼音文字之处,在于汉字是表意性质的文字。本文主要以典型的"羊"部字为例,看其所反映出的畜牧业文化、饮食文化、礼仪习俗以及人们的美学思想等,这样有助于人们了解掌握"羊"部字,也有助于提高人们对汉语汉字汉文化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为汉字的规范问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的: 通过《形声字》教学,使学生懂得形声字表音、表意的特点和作用;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辨识汉字的形、声、义;订正错别字。教学课时:一教时。教学内容: 一、学习形声字的意义是什么?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已经有六千年的发展历史,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在汉民族文化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把历代的汉字累计起来,大约有五、六万个字,常用字约五千个。这都是汉民族人民在长期的  相似文献   

6.
马晓敏 《考试周刊》2014,(59):15-16
部首作为汉字构形系统中表意的符号,成为古代人思维、文化、观念的载体,积淀汉民族特定的、厚重的民族文化内涵。部首"女"就是这样一个符号,由"女"及其他部件构成的"女"部汉字,在字形结构等方面或多或少地反映其产生时所蕴含和使用过程中所积淀的女性文化意识。本文以《说文》女部字为例,选取表示姓、名的"女"部汉字,以点带面,谈谈《说文》与女性文化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7.
从汉代许慎以降1800多年来,汉语汉字的教学一直存在很大误区:即脱离了汉语语词确立的理据和文化背景,脱离了汉字音、形、义结合的规律。笔者研究发现,汉语语词的音义结合是具有内在的逻辑理据的,而作为记录汉语语词的可视符号,汉字不仅能够反映中华民族的认知、思维模式,而且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信息。本文结合"辰"字的古音、古形、古义,将辰字蕴涵的认知、思维模式,以及文化信息和文化哲学意蕴揭示了出来,对于今天汉语汉字教学方式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汉字体系的文字符号分成三种,即表意字符、借音字符、借义字符。随着这三种字符的发展和成熟,能记录汉语书面语的汉字体系终于形成。  相似文献   

9.
汉字是汉民族的视觉符号系统,它记录和反映着古代历史文化信息。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最主要的生产部门,是中华文化持续发展的深厚基础。汉字的形与义折射着古代中国丰富多彩的农业心理文化信息:神物崇拜心理、天地人整体思维、阴阳五行思想等。  相似文献   

10.
坚持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的人们,只承认汉字具有标示汉语的功能。本文归纳了汉字标示的几种功能:形意字示形;会意字、指事字示意;借音字示音;意声字既示意又示音。本文认为,一方面汉字作为整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另一方面,形意字还是事物形态的符号;会意字、指事字、意声字中的意符还是事物形态、类别、属性或质地等的符号;意声字中的音符是汉语语音的符号。汉字示意成为汉语的有力补充,它能把汉语中同音不同义词语从同音词语中分析出来。汉字示意还成为我们认识中华文化的活化石,由此生发出汉字文化学。汉字中借音字和意声字中的音符成为追溯汉语古音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是用来书写汉语的工具。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在记录汉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语是汉文化信息的载体.因此汉字既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中国文化信息的载体。何九盈先生在《汉字文化学》中指出:“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对于汉字的研究,离不开文化的阐释.因为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对于中国文化.特别是汉民族文化的研究.汉字是不可或缺的研究对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语言艺术的精品.  相似文献   

13.
古汉字的形义,蕴含了传统文化的大量信息。生活中,与羊有关的事和物,必定会在汉字的形义中得到全面的反应。通过对《汉语大字典》"羊"部204个字所蕴含的文化涵义的剖析,揭示出了蕴含在"羊"部字所记录词汇中的部分华夏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4.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它是表意的书写符号系统。早期的汉字从形体、构形上反映了先民们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先民们通过自身以及对周围世界的认识,选择适合的符号建立了汉字符号系统。观察早期的汉字字形可以发现,先民们的“人本位”意识影响了汉字结构类型的分布以及汉字的面貌。  相似文献   

15.
唐人孔颖达认为“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①此言极是,恰与古希腊人亚里士多德说的“口语是心灵的经验的符号,而文字则是口语的符号”②相合.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都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都是语言的表象,或者说,文字就是书面语言.汉字更是如此.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手段,由于汉语词形简短,多为单音节或双音节词,又少形态变化,主要靠语序和虚词表达语法关系,决定了汉字具有显著的表意特征.汉字的表意性,表现为汉字的形体与汉语的词义或语素义直接相联系,意寓形中,因形显意,或者说,汉字的形体与汉语的词或语素的读音不是直接相联系,意为津梁,因形知意,按意定音.这个特点,在小篆以前的古文字阶段尤为显著.隶变以后的今文字虽然进一步符号化,而且由于同音假借的广泛应用,表意兼标音的形声字大量增加,又使得汉字的表音化渐趋突出,但是,无论是同音假借还是形声相益都使用了表意的符号,因此现行汉字尽管表意性较之古代汉字有所削弱,却始终没有超出表意文字的范畴.大多数的语言学家认为,现行汉字仍是一种与拼音文字相对立的特殊文字体系,是一种典型的音节——语素文字.  相似文献   

16.
基于国际中文教学的现状与需要,依据汉字学“元点理论”,梳理以《说文解字》为代表的汉字学经典成果,考察常用汉字的生成表意全程,发现:汉字表意是基于词义理解、生活经验和行文条例的“据义表意”,“以意表词”是基于生活经验和行文条例的“意向义迁”、构意居间关联象(字形)和义(义核)、行文条例对应着思维认知规律、会意字与意音字由自语素物化而来的字素拼合而成并通过字素连读表达构意。这些发现,揭举了汉族生活经验和汉语行文条例对汉字研究和中文教学的意义与作用,有望推进科学汉字观的建立、促进汉语语言学和汉语文字学研究及其成果在中文教学领域“求得对立的统一”,利于促成当下通过“形”“义”开展的汉字教学,因为“意”的补足而实现“形音义象融合”并有效提升字词一体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它凝聚着汉民族的智慧,与世界上其他文字相比,汉字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和无比的优势,时至今日,汉字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在世界上世界文化交流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规范地使用汉字,掌握汉字的书写技巧和弘扬汉字书法艺术,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汉字职用学的理论,从历时角度在主要测查历代传世文献的基础上,考察了数词"七"的用字情况,其间涉及到的汉字职能变化是比较复杂的,数词"七"在甲骨文时代就已经用字位"七"来表示,并且一直到现代都是记录数词七的主用字位,但是在汉语发展的过程中,除了主用字位"七"外,还借用字位"桼""漆""柒"来记录,在历史上,记录数词"七"这一借用职能,各个字位在各个时代的表现也是有所区别的。从整体用例测查来看,在假借字中,字位"桼"和"柒"用例较多,用字位"漆"记录数词七是最少的。其间汉字职能发生了兼并和转移。  相似文献   

19.
汉字起源于古人的“比类取象”“依类象形”,因此,汉字的表意性、形象性、直觉性、非理性等特点非常突出。汉语言文本及其组织形式也鲜明地反映着汉民族具象思维的特性。  相似文献   

20.
在索绪尔看来,拼音语言,是一个任意性表意系统,其两大原则是"任意性"和"线性"。"能指"(语音)与"所指"(语义)的两分是拼音语言符号表意的另一大特性,它们之间的直接联系使得拼音语言符号的表意变为一种"两点一线式"的意义生成过程,这一过程影响了西方的思维模式,造就了西方"二元对立"的哲学传统和线性逻辑思维特点。与拼音语言不同",象意"的汉语是一种"言""、象""、意"三位一体的表意体系,意义生成是"言""、象"或汉字组字部件之间"并置呼应"的结果。"会意"字和"形声"字是汉字组字部件"并置呼应"成意的范例。其实,即便汉字最简单的"象意"符号,也是由"并置呼应"原理所生,这就是人与自然或主观与客观的"并置呼应"。汉字的"象意"符号既有主观的影子(主管对客观物体的抽象),又有客观的影子(字象对客观物体的象意)。这种"并置呼应""、三位一体"的意指过程,产生了中国"二元互补"的哲学立场,并在"群经之首"《易经》的"一阴一阳之为道也"的思想中得到印证。这种哲学传统是汉语言文字文化的自然产物,它是"并置呼应"象性表意原理以"时空和构"象性表意结构,通过"此非非此"象形表意形式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