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们读了《江南》、《长歌行》后,知道这两首诗歌选自于《乐府诗章》。那么,什么是“乐府”呢?乐府,顾名思义,音乐官府的意思。“乐府”起源于秦,汉承秦制,汉代的乐府机关从秦代沿袭而来。不过秦代并没有建立专门的机构来采集民间歌谣,多唱前代旧曲,故真正的乐府诗歌始于汉代。《乐府诗章》收集了秦、汉、南北朝直至唐代的诗集。西汉时设有太乐和乐府二署,分别掌管雅乐和俗乐,汉惠帝时的乐府令,就是学雅乐的太乐令。到了汉武帝时设立了乐府,就是主管俗乐的乐府署,收集当时的民间歌谣配上音乐,揭开了乐府诗史新篇。唐代“乐府”概念逐渐脱离…  相似文献   

2.
雅乐和俗乐矛盾、交替发展形成了一部中国古代音乐史。该文主要通过对春秋时期的雅乐与俗乐的兴衰更替以及雅乐衰微与俗乐兴起缘由的探讨,以为音乐本源于人民生活,只要社会存在,雅乐与俗乐不断的交替、流变与交融就不可能停止。  相似文献   

3.
雅乐和俗乐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中国音乐史的核心问题.本文遵循音乐史的发展规律,着重从音乐的娱乐、政治功用等方面来研究从周乐到汉乐的雅俗变化问题.从而总结出在音乐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无论处于哪个历史地期,雅衰俗兴或雅兴俗衰,民间音乐始终是一切音乐发展的基础和主流.  相似文献   

4.
周代的雅乐与俗乐是两种不同风格的音乐,有着不同的阶级性、功能性。在封建社会,雅乐受到统治阶级推崇但最终走向衰亡,俗乐受其排斥但逐渐走向繁盛。雅俗乐之争带来了音乐的繁荣,同时也带给当代人以启示:人民需要音乐风格的多样化,需要扎根于民众的音乐;社会主义时期,音乐是服务于人民的,任何一种风格体裁的音乐都不能成为政治工具而脱离人民  相似文献   

5.
雅乐和俗乐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中国音乐史的核心问题。本文遵循音乐史的发展规律,着重从音乐的娱乐、政治功用等方面来研究从周乐到汉乐的雅俗变化问题。从而总结出在音乐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无论处于哪个历史地期,雅衰俗兴或雅兴俗衰,民间音乐始终是一切音乐发展的基础和主流。  相似文献   

6.
李朝初期,音乐机构发展逐渐细化,分为为宫廷宴飨服务、负责俗乐演出活动的典乐署;掌管祭祀活动的雅乐署;负责雅乐、唐乐、乡乐乐器编配工作的乐学以及负责音乐教习、乐人取才、音乐编排的惯习都监.然而到了李朝中后期,经历了半个世纪的独立,在世祖3年(1457)11月发展合为一体结构,世祖十二年(1466),乐学都监合并入掌乐署中.李朝音乐机构从初期的细化到后期的合流的动因是什么呢?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相关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先秦至东晋,四言诗在持续了约一千五百年后最终归于沉寂,诗与乐的逐渐分离应该是导致其盛衰升降的根本原因之一。四言诗产生之初原本与雅乐共存。春秋以来,雅乐逐渐为俗乐所代替,而俗乐在格调节奏上跟四言诗很难相和。一旦失去了音乐,四言在节奏、韵律上的单调就显露出来;况且它还处在一个语言发生了新变的时代;一个感情开始在文学中放任的时代。这些因素都扩大了四言诗与现实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最终导致四言诗淡出文坛。  相似文献   

8.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尽管各人认识的深度有所不同,但已为大多数学者所公认。他又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历来却少有人谈及。实际上他热爱汉代以床的清商俗乐,并大量制作相和歌辞来合乐歌唱,使之在当时上层社会中广为流行,取代了雅乐的正统地位,让音乐从儒家乐教的藩篱中解放出来,被作者用来宣泄情感,被听众用来悦耳赏心。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改革。他在音乐史上的贡献,并不亚于他在诗歌史上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雅乐是历朝历代宫廷音乐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西周雅乐是中国宫廷音乐中最早形成的规范化、制度化的音乐文化,在当时雅乐的出现无疑是一个进步,对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由于宫廷也有能力和条件运用当时最先进的音乐物质技术研究发展音乐,这样就使宫廷音乐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都具有了很深的艺术成就。而历史上的乐舞与民间音乐也正是在西周雅乐中才得以汇合,雅乐本身就蕴含有像十五国风这样的积极而具有生命力的成分。本文通过对西周雅乐制度的辨析来说明西周雅乐所具有的宗法性、开放性、教化性等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纵观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历程,舞蹈,从最初被赋予政治功能具有教化作用的大周,到普遍兴盛快速发展的汉代,再到乐舞文化空前繁荣,人人善舞,以舞为荣的盛唐,一路蓬勃发展的乐舞在宋代出现了转折。如果说,唐代是中国古代舞蹈的鼎盛期,那么,宋代就是中国古代舞蹈的转折点。从整体上看,民间俗乐舞蹈空前兴盛、宫廷雅乐舞蹈趋于衰落这样的"雅俗之争"形成了宋代乐舞"盛衰兼具"的时代特征。舞蹈与戏曲的融合为后来的戏曲表演艺术做了积极的贡献,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丰富了舞蹈表现形式,增添了舞蹈动作元素,使得民间俗乐舞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