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专刊四题     
报纸专刊采编与新闻版相比有着其自身的规律,而如何把专刊办好,是值得认真探讨的一个话题。首先,要突出一个“新”字。所谓“新”就是指要强调专刊的新闻性。许多人认为时效性是新闻版的事情。其实不然,专刊作为报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  相似文献   

2.
童教智 《新闻世界》2010,(12):154-155
经营性专刊作为报纸整合新闻和广告资源,增加报纸的广告吸附力,满足媒介受众市场细分化、专业化、小众化需求的一种手段,已经被普遍采用。经营性专刊“亲和力”来自于其新闻的权威性、引导性、服务性。因此,新闻才是形成经营性专刊的品牌基石。  相似文献   

3.
当前,报业市场的竞争已日趋白热化,“扩版”、“变脸”成为触目可及的关键词。而生活专刊作为报纸扩版热中一支生机勃勃的力量,已得到了很多报社领导的认可与重视。许多贴近百姓、生动活泼的优秀专刊,也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对地方性党报而言,专刊的内容无疑增加了报纸的可读性与贴近性;而生活服务类版面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报纸单一呆板的政治宣传面孔,  相似文献   

4.
郭庆红 《新闻窗》2009,(5):120-121
任何新闻报道,最终都是以人们的广泛阅读和评判来体现它的价值。报纸专刊因其鲜明的特点,在这方面可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几年来,报纸专刊的报道模式逐渐从“发布”向“解读”转变,从“单向”向“互动”转变,从“信息”向“审美”转变。其中,解读是对新闻事实的延伸报道或评论,能拓展报道内涵,深化报道主题;  相似文献   

5.
报纸在竞争中出现了“趋同”现象但竞争的最终走向是风格的形成报业市场的形成,带动了报纸的繁荣与发展。报纸也要以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争取读者,由此引发了近几年的扩版热、专刊热、周末版热、晚报热等种种现象。办报思路上也出现了晚报嫁接党报优势,日报学习晚报长处,...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我国许多报纸陆续创办了社会专刊。这类专刊一问世,大多以其独有的风格和特色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研究、探讨社会专刊的特色与风格,对于进一步办好办活社会专刊。增强报纸的可读性与接近性,是大有益处的。社会专刊是新闻改革的“特产”社会专刊的问世与新闻改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左”的年代,我国报纸上大多是“假、大、空”的文章,内容单调乏味,形式呆板生硬,令群众生厌。党的十一  相似文献   

7.
郭万盛 《青年记者》2006,(14):10-11
当绿茵场上不同的球队在激烈竞争的时候,场外不同的媒介也在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的竞争。 就平面媒体而言,参与这场“媒介赛事”的,不仅有体育类报纸,也有都市类报纸、专业类报纸。各类媒体不仅纷纷派驻记在新闻源头上展开竞争——例如仅晚报全国就有七十余家派出记前往世界杯现场,而且也依据报纸的定位和受众推出世界杯专刊——例如《广州日报》的《世界波》、《齐鲁晚报》和《生活日报》推出的《盛宴》、《经济观察报》专刊《世界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等等。  相似文献   

8.
报纸专刊,是我国报纸发展出现的一种值得重视的现象。以《经济日报》为例,过去只有“理论周刊”、“今日视点”、“汽车天地周刊”、“信息时空周刊”、“证券周刊”、“财金报道”等,持之以恒的也不过10种左右。2002年一下推出“中国人居”、“中华儒商”、“品质平台周刊”、“环球财富”、“县域经济周刊”、“开发导报”、“城市纵横”、“企业发展专刊”等,超过了以往所开办的总量,使报纸显得更有特色。专刊现象,可以说源于周末版,发展于报纸的扩版,是适应形势发展的必然。报纸专刊———适应形势发展的必然回顾一下过去…  相似文献   

9.
对这次令全世界激动的足球赛事,首都各报均派出熟悉体育竞技的精兵强将,根据各自的报道特点,辟出适当版面,或开设“世界杯特刊”、“世界杯专刊”,或拿出半版、整版、数版甚至十几版,为社会不同层面的受众,适时地提供足球信息,引领足球舆论。总的讲,中央级报纸和北京日报的报道较冷静、平和,报道内容较集中;北京地方报纸和其他都市报的报道相对活泼,无论文字还是图片都追求冲击力,  相似文献   

10.
(一)晚报是大众媒体。(二)媒体市场的细分化使晚报专刊至今方兴未艾。(三)晚报专刊应以服务读者为重要办刊宗旨。(四)提高晚报专刊的亲和力要有“好看脸”、“侠义心”、“热肚肠” ,以使报纸得人心而得“天下”。(一 )有人说 ,中国媒体在世纪之交跨入了真正的“战国时代” ,在白热化的竞争交战中 ,死死生生 ,合纵连横 ,绘就了一幅中国新闻事业蓬勃兴旺、波澜壮阔的图景。更有人注意到 ,这二十年来 ,全国数千家报纸———不管是中央和地方省市的机关报 ,还是形形色色、风格各异的专业报、行业报 ,以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 ,似有一…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我国报纸专刊出现了四次大发展。第一次在80年代中期,我国报纸专刊兴起办法制道德教育、文摘、体育类专刊热,第二次出现在80年代末期,主要办周末版、星期刊;第三次在90年代初期,涌现办经济专刊热;第四次从90年代中期迄今,专刊出现专业化、小众化、多样化的发展势头。 综观报纸专刊这几次发展,可以发现,其中贯穿着一条红线:不断紧跟时代,贴近读者。80年代  相似文献   

12.
近两年,名目繁多、异彩纷呈的专刊,被推到了读者面前。专刊的勃兴,是新闻对社会变革呼唤的回应,是报纸寻求适应时代进步的一种选择。 寻觅专刊的演化轨迹,不难发现,专刊与“周末”之间有着特殊缘份。 专刊的第一次繁荣与“周末”的亮相,都在八十年代初期,是那时在思想解放大潮中,报纸加强知识性、趣味性的产物,那时纷纷出现的专刊和“周末”涉猎的内容,大多仍为综合副刊所包含的文化、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日益复杂化,报纸中简单的专栏、专刊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发展:报纸的专栏、专刊在内容的单纯划分之外,已经出现以受众的社会属性为基础的划分以及立足于某类受众爱好的划分。各个报社纷纷在这个基础上,力图使报纸专栏、专刊“多元化”,专栏、专刊的内容更加“品牌化”。并且以专栏、专刊的“品牌”为核心,来牢牢锁定目标读者群体,培养目标读者群体的忠诚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修伟华 《青年记者》2002,(11):36-36
自1996年以来,在国内生活类报纸中,专刊的生存与发展经历了一番风雨。对专刊编采人员来说,既感受过专刊突飞猛进“扩张”时的喜悦,也体味过专刊“不知何去何从”的苦恼。但是无论怎样,目前国内比较有影响力的生活类报纸对专刊一直是重视的,从专刊所占的版面比例上就可以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15.
去年以来,围绕创建陕西省一级报纸的奋斗目标,按照我社“党报性质、晚报风格、大报气魄、咸阳特色”的办报方针,在开办的“生活”专刊和“文摘”专刊稿件编排中,紧紧围绕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发生的广大群众关注的,并对于干部群众具体工作、生活有指导性、服务性的新闻事件、社会新闻和新政策,并围绕市场经济环境下群众日常生活,精心组织稿件,精以策划版面,打造“精品工程”,以提高报纸的指导性、可读性、知识性和娱乐性,努力使报纸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生活”专刊和“文摘”专刊开办之初,我们…  相似文献   

16.
李皓 《记者摇篮》2004,(8):26-2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出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丰富生活、增长见识、陶冶情操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媒体中的旅游专版、专刊、专栏正是为了适应读者需求面而不断“扩张”。如《大连晚报》每周设置4~8个专版,全称《大连晚报·大旅游》专刊,它使整个报纸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同时作为经济新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同于一般的经济新闻、社会新  相似文献   

17.
马川 《新闻知识》2003,(6):48-49
社会新闻主打还是经济新闻主打? 大约从1996年开始,全国出现了“都市报热”。都市类报纸的迅速发展很快取代了晚报类报纸的垄断地位。都市类  相似文献   

18.
王燕 《新闻传播》2005,(6):50-50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全国各类媒体相继推出图文并茂、形式灵活、信息涵盖量大、涉足各消费领域的“另类新闻”消费类专刊,使以往难登新闻报道“大雅之堂”的、来自街头巷尾的流行信息发展成为目前各类报纸吸引读者眼球的特色报道领域。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人们渴望获得经济政策、市场信息、产品推介、市场动态等方面的知识,报纸的经济版越来越受重视。顺应时代的需求,一些地市党报相继创办经济专刊。《鄂州日报》经济周刊是我省地市报中出道较晚的一个周刊。该周刊年初问世以来,便好评如潮。同其它任何商品的消费一样,报纸的消费也存在多样性。地市党报的经济专刊所要满足的消费群体是普通百姓。他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需求,他们反对什么和追求什么,就是报纸的市场定位、基准,与他们一道关心油盐酱醋,一道关心房价,这是专刊专版走向市场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0.
副刊、专刊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新闻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在地方报纸中,副刊、专刊的容量很大,而且可读性强,副刊、专刊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活泼的表现形式深受读者欢迎。这主要是因为,除发表一些重要新闻外,副刊、专刊还可以充分体现其信息集中优势(既然名之曰“刊”,可以适当带有杂志化倾向;而“专刊”要专,可以突出重点加大份量),提供更深层次的新闻分析和新闻背景陈述,提供更多层次的不同精神需求的作品。但副刊、专刊的编辑思路还应该不断开拓,不断创新,这是由副刊、专刊的特点与功能决定的,也是当今社会的文化语境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多元化的现实要求,更是报纸读者群不断扩大、读者的思想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的必然趋势。如果地方报的副刊、专刊的编辑思路固步自封,失去时代感,就会失去特色,失去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