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向贤彪 《军事记者》2002,(11):59-60
读《刘墉文集》,看到“三个筛子”的故事,原文照录———一个人急急忙忙地跑到一位哲人那儿,说:“我有个消息要告诉你……”“等一等”,哲人打断了他的话,“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用三个筛子筛过了吗?”“三个筛子?哪三个筛子?”那个人不解地问。“第一叫真实,你要告诉我的消息,是真的吗?”“不知道,我是从街上听来的……”“现在你再用第二个筛子去审查。你要告诉我的消息,还应该是善意的”。那人踌躇地说:“不,刚好相反……”哲人又打断了他的话:“那么我们再用第三个筛子。我再问你,使你如此激动的消息是重要的吗?”“并…  相似文献   

2.
健忘,顾名思义,就是容易忘事,特别是年纪大些的人,更容易健忘,比如你问他早晨吃的什么饭,要是年轻人马上就可以回答出来,老年人则不然,有时需要皱着眉头想一会儿方能回答,甚至思想半天也想不起来,这时,他会说,我太健忘了。健忘不算病,只能说是记忆力差了,脑子不好使了。如果健忘后面加上“症”字,那就是疾病了,需要抓紧治疗。 我国古代就有关于健忘症的记载,大意是说一个年轻人骑着一匹骏马赶路,走到一密林处,想拉屎,于是把马拴在树干上,走进树林大便,当他刚刚系上腰带,便愤怒地大骂道:是哪个混账东西,“遗矢于此”!接着他走出树林,看见了自己系在树干上的高头大马,心里感到惊讶:荒郊野外,怎么会有如此漂亮的“坐骑”?他于无限惊慌之中,拔腿就跑……此人健忘到如此程度,已不是一般的所谓“容易忘事”了,而是典型的健忘症,需要认真治疗。 人会得健忘症,难道说报纸、电台等新闻媒体,也会得健忘症吗?我说,是的,有些媒体的确患上了健忘症。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爱看经济报道的人多了起来,长江三峡工程建设得怎么样了?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影响?东南亚为何会发生金融动荡?对我国及整个亚洲乃至全球的影响如何?……这些关于经济方面新发生事实的报道──经济报道──成了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的话题。但是要让大多数外行人对他们不太熟悉的经济报道感兴趣,的确不是一件易事。要搞好经济报道,关键是要把经济报道写“活”。经济日报副总编辑詹国枢就是一位把经济报道写“活”了的记者。詹国枢极力倡导新闻的“第二种翻译”,他曾说过:“我写经济报道,力求做到八个字:举重若轻,深入浅出。我认…  相似文献   

4.
说来你许会咋舌:我的头一篇就获了奖!不信?听我道来──自这以前,咱也做过许多“无用功”:写稿不少,投出去也不少,却都泥牛入海,没有回声。我在寻觅着契机。1991年4月的一个星期天,当时在总参炮兵指挥学院政治部当报道员的我,请假到一家地方理发店理发。3D上下年龄的女理发师边理边问我:“你是哪个部队的?”我答:“炮院的”。她又问:“你们有个姓马的大校么?高个儿,东北D音,蛮有风度的。”我略作思索,那肯定是我们政治部马副主任!我反问:“您认识他?”,“他这个人爱管闲事儿。上个礼拜天,当时没顾客,我们几个理发…  相似文献   

5.
应天常 《现代传播》2001,(2):130-132
巴金先生在他的《真话集》里说到一件令他心酸的事情:他的小孙女打碎了一件物品,大人要她认错,孩子流着泪说:“我……通过这件事……深刻地认识到……”巴金先生说,听一个小学生也这么样说话感到“很难过、很悲凉”。 他也许想到,打上阶级斗争印记的陈词滥调竟可以传宗接代。 在中国,语言一直被看作是整合全民思想和行动的手段──赋予特定内涵的语汇概念成为亿万人的“思维工具”,这就比较容易将不同的思维纳入同一条思想轨道,这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很高明的。但是这也是利弊互见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文件语言、…  相似文献   

6.
我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大师?他们用什么来证明自己配得上“大师”头衔?“大师”的一般标准是什么?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比同时代的人活得长,就称呼他为大师,也不能因为他和更有名的人打过架,混了个脸熟,就给他“大师”称号。大师不同于常人之处,  相似文献   

7.
《大观周刊》2006,(26):8-9
词解 第四者:第三者身边的异性好友,也是对第三者有暧昧情感的人。 背景 最近昆明电视台有部热播剧《靠近你,温暖我》反响不俗,剧情中一个关于“第四者”的说法也引起了大家注意。许晴饰演的丁爱羽总是在无意中陷入“第三者”的怪圈,在她得知她的男友隐瞒了已经结婚的事实而饱受打击的时候,认识了“男友”的好朋友,善良、仗义有责任感的翁立明。面对丁爱羽,翁立明心动不已,但这也让翁成为尴尬的“第四者”…… 现在流行把第三者称为“小三”,称呼上便有了些不屑,可见小三们的感情生活并不为人认可。而在他/她们的现实生活中,除了对别人的那个男人或女人寻死觅活之外,似乎总会有一个在旁边帮助和支持自己的异性好友的神秘角色,听自己发泄,听自己的痛苦和困扰,随叫随到,无怨无悔。 这个神秘人就是第四者。他/她甘做小三的精神支柱,甚至为了帮助和陪伴小三,往往把自己的生活和感情也弄得乱七八糟。是什么力量如此巨大?友谊?或是,爱情?是知己?还是情人?明知小三对别人爱得死去活来,自己爱得无望却依然执着陪伴,难道就是传说中的自虐狂? 嘉宾们从感情和心理的角度入手,慢慢为我们解开看似复杂的原因和现象——人人都可能是第四者?其实,了解自己的需要才是营造一段健康爱情的关键。[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录取通知书     
档案记录的是最真实的人生,这种真实也许你自己都不知道。“这是哪里?我是谁?”当我睁开眼睛的时候,我悲哀地发现,我的脑子一片空白。静静地站在镜子前,那个头上已经有了华发的女人,相信已经不再年轻,那么试问,一个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人,她对自己的过往一无所知,这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9.
类别:新闻成才之路编号──江道衍丹心揭丑获“正果”1982年,德阳县宣传部干部江道衍看到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人用公费为自己修建了119平方米的超标准住宅,决心给上级党报写稿揭露。他妈妈知道后,流着泪劝他说:“县老爷你惹得起吗?你爸爸给小领导提了个意见,就从城里调到乡下的中学去了。”江道衍没有退却。他想的是:县城许多居民住房有三代同室的,有6个人住10平方米的,有的空中架吊床,有的睡觉“三班倒”,而县领导竟这样干。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把受打击报复之虑置之脑后,他说:“即使受打击报复,充其量,我不升官,不发财,…  相似文献   

10.
B一双双温暖的手,帮助失学儿童走进了课堂。孩子们稚嫩的读书声里,蕴涵着明天的希望。采访途中,同行的记者与一个小女孩有这样一段对话:──你在这里干什么?──捡瓶。──捡瓶干什么?──卖钱买馍,给妈妈和妹妹。──你爸爸妈妈呢?──爸爸打工去了,妈妈病了。──你有几个妹妹?多大了?──大妹7岁,二妹6岁,三妹4岁,小妹2岁。妈妈还想要个小弟弟。──你读书了吗?你想读书吗?──想读书。没钱……这名9岁的小女孩在记者的采访本上歪歪斜斜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高飞燕。像高飞燕这样的失学儿童,在西海固地区还为数不少。…  相似文献   

11.
张毅 《视听纵横》2003,(4):111-112
在武侠小说中,我们经常看到“人剑合一”的武林高手。“人剑合一”指的是武林高手把剑舞得像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达到随心所欲、心到剑到的境界。同样,一名摄像记如果使用摄像机的感觉如同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达到人机合一、看到拍到的地步,那么我们可以称他为“摄像高手”了。  相似文献   

12.
北方深秋的寒风,刮走了营区的最后一片绿叶,清冷的月辉下,戴宝庆怀揣着采访笔记本,兴冲冲地走向宿舍。万籁俱寂,隔壁宿舍传来两个人悄悄的对话声:“退伍战士的名单已确定了,有没有戴宝庆?”“没有,他得继续留队。”“他都第六年兵了,是想转志愿兵?”“不!上级有规定,病危和濒临死亡的人员不准退伍。”戴宝庆心里一愣,他此时才意识到自己身患重病,难道这可恶的白血病就要让我告别这个世界了吗?不能!还有那么多的稿件等着我去写。随即,他铺下稿纸,把刚刚采访到的新闻素材倾诉于笔端,化作一行行饱蘸生命激情的文字……也许…  相似文献   

13.
3月1日收到了希凌同志从广州寄赠给我的《奋进集》一书,2日传来了他的死讯,一时如雷击顶:他怎么走得这么急这么快?希凌同志,你可要慢慢走,走好啊! 丁希凌同志今年82岁,曾任河南日报社社长、南方日报社社长、全国记协副主席。离休之后,他似乎更忙了,三年前曾寄我一张名片,上面印着《炎黄世界》杂志社社长等10多个职衔。他说,我在“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中添了一个字,改为“生命在于脑运动”。他认为,一个人的脑子是不能闲的,要经常想着为人民做点事,为人民做好事。他坚持天天读书看报,每天都要审阅若干稿件,接待若…  相似文献   

14.
大海涨潮时带上来好多鱼,一个小孩拼命地往海里扔,老婆婆阻止他:“这么多鱼你能救得过来吗?”小孩边扔边说:“扔一条救一条!”听完这个故事后,我的心就像是一阵阵涌起的潮水撞击般久久不能平静……在经济大潮席卷下的当今社会,金钱的侵蚀,社会的冷漠,思想道德及文化素养的荒漠,致使一些人守不住自己的道德底线和精神家园,从天使变成了魔鬼、由人变成了兽,在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面前,他们上演了一场又一场善与恶,美与丑的故事;可是也有一些人却固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出污泥而不染,在社会的大舞台上,甘于清贫、清苦、清寒…  相似文献   

15.
时效也是质量──谈新闻竞争中的快速反应江畅往往有这样的情形,一个好的典型,一个好的主题,就因为磨得时间太长了,别的新闻媒体闻风而动,在你还在那里琢磨的时候,他已经“捅”出来了,你的新闻已经成了旧闻。起早床,赶晚集,怨谁呢?怨自己。在现在信息很灵通的时...  相似文献   

16.
说“照顾”──致一位大学生兼及所有作者韩小蕙某一日,正忙得手忙脚乱脑子嗡嗡作响,忽然电话铃又“哇”了起来。拿起来一听,是一位大学生,日前投了几篇稿。答之曰稿子已看了,皆不好用。对方沉默了一下,又追问道:“难道一篇也不能用吗?”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忽...  相似文献   

17.
5dmedia记趣     
5dmedia的两个发起人lakesea和机器猫,一个在杭州,一个在上海,两人因为争当网易社区的多媒体斑竹而相识,共同的志趣使他们萌生了创办一个大型、专业化的技术网站的念头。两人很快分头行动,搜集资料、诱惑高手加盟……,一番昏天黑地的忙乎之后,就有了5dmedia。这个宣称“原创为主、技术至上”的多媒体技术交流网站,甫一露面,就是一副朴素、自然的样子,极其务实,专业,纯粹得似乎有些过分,也许正因如此,才偏偏招致了我媒体爱好者的喜爱。“终于接上头了”最初,lakesea和机器猫的联络都通过因特网,…  相似文献   

18.
一个人要想写好文章,就得读书。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书读得越多,文章也写得越好。试想,如果一个人知识贫乏,又不愿读书求知识,他怎么可能写出好文章。我在这方面深有体会。入伍后,看到新闻干事写文章不费吹灰之力,而我一篇篇稿子投出去,几乎都“泥牛入海”,是何原因?知识贫乏世。我决心读书。几年来,我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书,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历史的,还有散文集、杂文集、写作知识书籍等。愈是读书,愈感到自己的不足,愈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我边读书边积累资料,案头的资料越…  相似文献   

19.
美化回忆     
去采访一个纪录片导演时,我向他转述他一个大导演朋友的一段回忆。因为回忆里有他,说的是炖牛肉的香气里,几个年轻人狂热的畅想,于是,中国电影史上的某个瞬间诞生了。我兴奋地等着他继续往里填东西,脑子里想着接下来一篇好稿子要诞生了。不料,他鼻孔里一声轻笑。“没那么文艺吧?当时我正满屋子看他的大房子呢,羡慕啊,我一个租房子的人,一下看到那么大的房子——还是自己的。艳羡地四下寻摸……”——他毁了我的好稿子,一篇又文艺又伤感,内里还有热腾腾梦想的好稿子。但他让我知道,不是所有的回忆都可靠,不是所有的叙事都贴谱。  相似文献   

20.
一位少年去拜访一位年长的智者。他问智者:“我如何才能成为一个自己愉快,同时也能给别人带去愉快的人呢?” 智者看着他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已经很难得了。我送你四句话。第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