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写杂文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怎样才能写好杂文? 夏衍同志给《杂文报》写了一篇小文章《杂文三忌》(《人民日报》也转载了),他认为写杂文忌三点:一忌教条八股,二忌“怕”字,三忌冗长。他从“忌”的角度讲了杂文写作应该注意的问题。我今天从“贵”的角度讲。杂文“贵”在哪里? 我先念唐弢同志的一封信。二十年前,我在中央高级党校理论班学习,当时唐弢同志也住在中央党校编教材。我就把自己写的几十篇杂文剪报交给他,请他看看,提提意见。唐弢同志挺认真,看后写了封信给我。那时我三十出头,勉强可以算个青年。唐弢同志是老前辈了,他专门写了这封信,体现了他对青年作者的关怀和帮助。这封信中这样写道: ……今晚灯下,把全部剪报读了一过,其中有好些篇,报上发表时我就读过的,而且至今还留有  相似文献   

2.
红烛 《新闻界》2003,(3):64
有家市报新闻研究室经办的《通讯》杂志,专辟了一“读者评报”专栏,开篇并作出了“竭诚欢迎广大读者和通讯员‘挑剔’”的致词。通讯员小李觉得这是向报社“献爱心”的好机会,便用心写了一篇《我对贵报副刊的几点看法》的评报稿,文中不免对时下副刊用稿提出了一些批评建议。心想编辑同志看了一定会有所启示。哪知《通讯》用出这稿后,小李投给副刊部的杂文散文稿则再也用不出了。他很是不解,赶到报社查询。过去副刊部的同志看到他来都十分热情,又是让座,又是问好,接到稿子有时当即就审阅编发,可这次竟一个个不予理睬,送的稿子也看都不看丢到…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名警察,工作之余,利用笔来歌颂警察,讴歌正义,宣传精神文明,既充实了自己的生活,又丰富了自己的思想。记得1986年10徽在闪光》发表在《中原铁道报》;随之,我的小说《红《安康日报》登了出来;接着,一篇揭露不法分子到安康火车站欲向旅客图谋不轨的稿子在《陕西日报》发表出来,紧跟着一篇结合自己如何查堵“三品”的经验文章又在《人民铁道报》刊了出来。一时间,我的写稿劲上来了,都要写上一阵;谁知后来相继投出去的一批稿子,上稿率却很低;这时,有位叫巴石的通讯员似乎看出了我在写稿上存在的问题,他说,你还是要多读…  相似文献   

4.
读者之声     
河南临颖县北街学校郑颖勇:为了能够写好通讯,掌握写作技巧,我自费订了《新闻与写作》杂志。其中“写作杂谈”、“当好通讯员浅谈”、“刊林漫步”、“采写体会”、“新闻标题写作”等栏目成了我的入门课程。通过学习,我及时地报道学校和其他单位新近发生的大事。仅两个多月时间,县教委主办的《教育简报》上已有我8篇文章发表,其中一篇杂文《莫使升旗仪式变集会》被推荐到省级报《教育时报》刊登了。4篇通讯已在市电台播出。现已被吸收为电台通讯员。  相似文献   

5.
一篇文章不仅思想内容要新、表现形式也要新,要独出新裁,“领秀标新”。1986年2月6日,我在《湖北法制报》上发表了一篇利用广告形式写成的杂文,题为《“谋私函授学院”招生》,意在讽刺社会上各种令人憎恶的谋私现象。当时,鞭斥谋私现象的杂文、评论常见于报刊,对于我这样一个无名作者,如果不在形式上打点主意,找点窍门,是难以发出此种内容的文章的。又如,我写的第一篇影评《仿(陋  相似文献   

6.
两年前,我在《新闻战线》发表了一篇杂文,名为《“编辑的道德”小议》。之后,一直想对编辑工作再作些议论。最近,  相似文献   

7.
父子两地书     
三年前,在武警陕两总队渭南地区支队却流传着“父与子两地书互帮互勉亲情更深”的佳话。“大军,你写的稿件为父看过后很高兴。今寄小稿一篇,也许能给你一点启发。”大军,就是我,当时在武警渭南地区支队澄城县中队服役。每当我手捧父亲发表的作品时,握笔勤耕的欲望就更加强烈。我的父亲罗书廷是一名中学教师。2○多年的教学生涯使他打下丁坚实的文学基础,工作之余,常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在父亲的熏陶下,入伍一年多的我也爱上了新闻写作。起步仅一年多时间,就在《人民武警报》、《陕西日报》等报刊上稿3○篇。每见报一篇稿,我就要剪贴下来寄给父亲。父亲也把自己发表了的作品寄给我借  相似文献   

8.
给报社投稿,贯在“认真”二字,写“第一稿”更是如此。因为“万事起头难”,所以成功之后其乐无穷。《文汇报》“学林”专刊曾于1982年辟“古文今译”专栏。我对古文也有爱好,心里痒兮兮的,那年下半年我翻阅了十几年古文资料,选译了一篇《钱县令得檄捕蝗》,1983年2月21日给用上了。后来这篇课文又编入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文今译》一书中。这是我第一次给《文汇报》写稿。1988年初,我阅读《中医药信息报》,得知“中医幻想家”专栏征稿讯息。我学中医四年,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写了一篇《二十一世纪“服”药畅想曲》,很快便见了报,而且一字未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生活中“大显身手”的倒爷,如今在新闻圈子里也倒腾起来了。广西贵港市两名“新闻倒爷”,从报上抄袭别人写的新闻,署上自己的名字或写以化名,“倒”到其他报上发表,捞取稿费,影响极坏。其中的一位,看到《广西日报》上刊出“广西赖氨酸厂在南宁建成投产”的消息,抄袭后投到《湖广信息报》。因“倒爷”身处贵县,怕露马脚,抄稿时隐去了建厂地址。编辑编稿时发现五要素残缺,便据稿子投寄处写为“广西赖氨酸厂在贵县建成投产”,结果闹出笑话(见《地市报信息》1989年第10期)。  相似文献   

10.
人常说:“兔子不吃窝边草”。我认为,记者、通讯员也要采写门边稿。1989年夏天,《人民日报》第二版刊登我写的通讯《卖瓜人语》,并配有画家苗地的杰作:“全家福”,就似“兔子吃了一次门边草”。这篇稿发表后,引起读者注意,《中国日报》、《中国妇女》杂志、外文出版报等记者纷纷到瓜摊采访、拍照。  相似文献   

11.
逼出来的话     
没有想到,1991年我将65篇杂文结册的《热冷集》,有幸被推荐列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家图书目录。这事拽着我又把1990年以来写的61篇杂文随笔汇集出版。 本集杂文随笔,绝大部分是在《人民日报》、《半月谈》和《中国记者》上署名谈峰发表的。它们也如同我40多年来“爬格子”“爬”出来的其它杂文、新闻、通讯、报告文学和学术论文,写作的动因可分三类:一是奉命写的;二是人们希望写的;三是自己逼自己写的。初当记者时写的东西,属第一类动因者多,第二、三类动因  相似文献   

12.
《家庭办公室》是我在渭南驻站时写的一篇通讯的标题(见1984年10月17日陕报二版头条)。它也有故事吗?不仅有,而且故事情节曲折动人。1984年年终,这篇通讯被陕报评为好稿,我在掌声中走上台去领了奖金与证书。这时,我虽然调到科教文艺部,但记者部还约我写了“功在文外”的采访体会。适逢当时写业务报告,我便增加了一条“支持改革,为争议人物大唱赞歌”,举例仍是《家庭办公  相似文献   

13.
翻开新疆军区某团新闻干事程晓飞的三个剪辑本,他采写的5O0多篇散文、随笔、杂文、通讯、小说、报告文学等不同体裁的文章,刊登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上。他的槁原与雪山拥抱》。《铁骑五分钟起死回升》等10多篇作品评为《北京经济信息报》、《人民军队报》优质稿;撰写的《绣球偏抛黑冠军》一文,获优明日报》现场短新闻竞赛二等奖;特写《开放的新疆》一文获海峡之声广播电台“西睡边塞”征文一等奖。不久他以边塞军营生活为题材创作的长篇小说《医兵死亡之海》即将出版发行,标志着他一个初中生,经过在部…  相似文献   

14.
去年初,我随师工作组到某团二连蹲点。碰巧,连长爱茶,看到他请战士喝茶聊天那高兴劲儿,我敏感地捕捉到这茶里的“文章”,以《刘连长的“功夫茶”》为题,写了一篇反映连长借喝茶做思想工作的稿子。此稿很快被军区《人民前线》报在三版头条加了编后发表,后来还被评为当月“优质稿”。回想完成这篇稿子的过程,结合自己担任新闻干事几年来的些许感悟,得出一条小小的经验:要像“品茶”一样写稿。“选”——让稿子的“原材料”独树一帜要泡出好茶来,首先要有好茶叶。同此一理,要写出高质量的稿子,首先要选定高质量的素材。高质量的素材往往蕴含着…  相似文献   

15.
《新闻知识》是我的启蒙老师,她把我引进新闻大门。我叫崔峰,是个农民,也是个新闻爱好者,种地之余,总想写点东西投给县广播站.但由于不懂新闻知识,写的稿大部分进了废纸篓。1984年秋,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新闻知识》,一读之下,如获至宝,当即订了《新闻知识》,废寝忘食地边学习、边写作,终于我的处女作《真想写稿并不难》,在1985年9月号《新闻知识》上发表。从此,我便与《新闻知识》结下不解之缘,形影不离,年年都订《新闻知识》。投稿面扩大到《陕农报》、《通讯员报》、《老军报》、《农家信使》等报刊,单是1989年1—10月在《陕农报》、《陕西地方志通讯》发表新闻稿就有14篇。  相似文献   

16.
杨天庆 《新闻三昧》2008,(1):107-107
怎么也没料到,退休十载、年近“古稀”的老汉我,写了一篇小言论,题为《可否“厂误公开”》,投给长庆石油报,发表后(文章署名:天光)竟连获三个奖,先被中国企业报协会、长庆石油勘探局新闻中心联合评为2006年度长庆百优新闻奖,后又被中国石油新闻工作者协会评为2006年度中国石油新闻奖,再后又被评为陕西省企业报新闻奖。  相似文献   

17.
说来挺有意思,我的第一篇《应杜绝军用品外流》竟在北京军区《战友报》一版发表了。可谁能想到,我的“处女作”还是信手捡来的呢! 我刚入伍就迷上了写稿。一开始,总以为“捡到篮里都是菜”,不论事情大小,有无价值,两天一篇向报社电台投稿,谁知投了80多篇稿子却杏无音信。教导员知道我的事后,鼓励我向有经验的干事和老报道员请教。他们告诉我:“要多观察周围,从中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写,才能一碰即响!”一个星期日,我到驻地一商店买东西时无意发现,几个老百姓身着部队的作训服和新式冬装,还有戴军帽、肩章、领花的。我脑中灵光一闪,联想到上级曾专门开会要求制止军用品外流,立即意识到这是个有价值的素材。经过深入采访,一篇300字的读者来信一气呵成。稿子寄出不几天,便被《战友报》  相似文献   

18.
寻找一字之师车仑10个年头了。寻找一字之师的心情愈来愈强,于今更烈。那是1986年,我写了一篇题为《“老山东”又想起了豆面饼》的小稿,试投到人民日报,不久便在该报的《今日谈》上发表了。标题上去掉了一个“又”字。初看不怎么得劲,细一琢磨,感到编辑这一字...  相似文献   

19.
2001年7月13日军报第三版“战士视点”栏目,发表了我在军报的处女作《班长,请注意批评方式》。这篇近两千字稿件的发表,不仅圆了我的军报见稿梦,而且打破了所谓的“没有关系就别想在军报上稿”的传言。作为一名基层连队的新闻爱好,从没见到过军报记长啥模样的一个普通战士,能在军报发表这么长的稿件,这向战友们证明了一个真理:只要稿子写得好,就一定瞎不了。“多琢磨稿子,少琢磨编辑。”也成了我新闻路上和战友共勉的一句座右铭。  相似文献   

20.
通讯员也能写大文章──从三篇报道刘章华的长通讯引起的联想蓬溪县委报道组蒋先平在今年上半年五个月时间里,《四川日报》连续三次发表长篇通讯,报道刘章华的事迹。第一篇是2月12日一版右下角由川报记者采写的长篇通讯“一个农民党员的合格答卷”;第二篇发表于6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