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克 《文化交流》2016,(2):46-47
正刘祖鹏生活在浙江湖州,擅长画江南水乡风光。从他的作品里,我感觉得到他对这块土地有深深的眷恋,也正是这江南水乡,给予他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他凭借出色的艺术天分和格外的勤奋,终于成就为具有鲜明艺术个性和画风的中国画家。观刘祖鹏的山水画,有种别开生面的感觉。他的以江南水乡为主题的水墨山水画风,不但在北方画家中找不到,就是在盛行此种水墨技法风格的浙江,好像也很独特。中国山水画历来有南北之分,从地域的不同所造成的人文特征看,形成某些差异显然是客观存  相似文献   

2.
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去看一个中国画家的画展。这画家是以画人物画出名的。其中有一幅画,画一个书生正在读书,身旁站一个女人,替他加上炉香。不用问,画题必然是“红袖添香夜读书”了。  相似文献   

3.
在北京西郊的一座公寓楼内,我拜访了山水画家张复泉先生。年届六旬的张先生为人豁达开朗,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一走进他那小小的画室,我便看到四壁墙上挂着一幅幅气势磅礴的山水画,都是出自他的手笔。画案上还放着一幅尚未完成的作品。我坐下后,张先生拿出一本厚厚的相册给我看,里面都是他画的山水画的照片。他喜欢画大  相似文献   

4.
若水 《文化交流》2010,(2):36-39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著名教授、画家李燕的身影和作品常现于众多文化艺术领域,这不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好奇。即使是老友,也因其涉业之广、投入之深、成就之大、头衔之多,真说不准该称他为哪一家更好。其实我认识李燕有个“三步曲”:即画家、国学家、杂家。  相似文献   

5.
沙舟 《文化交流》2010,(5):53-57
“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才开始创作的,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传,但我知道,现在一半放在浙江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半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整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相似文献   

6.
高速公路像一条亮闪闪的地毯,铺在大漠,越过峡谷,进入森林, 通向无限的遥远……飞速行驶的“雪佛兰”轻型客车载着“中美画家写 生小分队”一行七人,开始了为期九天的美国西部绿色行。汽车由旅美 画家朱称俊和他的美国学生秋麦轮流驾驶。我坐在副驾驶座,视野开 阔,沿途风光如宽银幕大片扑面而来。 在我二十多年的记者生涯中,此次“绿色行”极具特色。从8月7 日到15日,小分队从洛杉矶出发,先后穿越加利福尼亚、亚利桑那、犹 他、怀俄明、蒙大拿、爱达荷、内华达七个州,餐风饮雨,万里采风。 其内容之丰富、景色之奇丽、印象之生动,一篇短文是概括不了的,只 能择其一二而叙之。  相似文献   

7.
王贞虎 《文化博览》2006,(12):20-21
18年前,他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孩,天生的顽皮及对画画独具的天赋,让他意识深处有一种当画家的梦。曾经有人问他:"你长大了想做什么?"他回答,"当画家。"迎接他的是一阵不自量力的耻笑声,于是,他退缩了,在别人的嘲笑声中,沉沉地勾下了头。那时候,他家太穷,买不起画笔和画纸。但上学的时候,内心进发出的画画冲动让他偷偷拾起老师扔过的粉笔头,在黑板上一展风采。有一天,一个戴着眼镜、鹰钩鼻子、笑嘻嘻的"人头像"出现在黑板上。同学们进来了,看着这  相似文献   

8.
兆木 《文化交流》2004,(4):46-47
今年4月25日在杭州的一次书画拍卖会上,一位画家忽然成了新闻人物:他的一帧花鸟画《海棠白头翁》从无底价拍起,不意一路跃升,最后以1.75万元高价成交,成为拍卖会的最大亮点。这位画家名叫谢伟强(号止庭),1947年出生于浙江杭州西子湖畔,是一位实力派中年画家。他的写意花鸟画构思精妙,设色秀丽,气韵灵动,意境高雅,深受人们的喜爱。上世纪60年代,经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介绍,谢伟强正式入室陆抑非教授门下学画。经过30多个春秋的默默耕耘,在陆抑非先生的悉心教诲和熏染下,他的画艺日臻成熟,佳作迭出,不少画作在全国和省级报刊上发表后,受到…  相似文献   

9.
鲁迅与知味观关系密切,可能与他出生于浙江绍兴有关,还与知味观当年名闻南方的美味佳肴有关.也许,知味观的"知味停车,闻香下马"的店名典故,对鲁迅有些许吸引力的缘故.   杭州知味观于1913年开业,原由绍兴人孙翼斋和阿义创办,后由孙翼斋独资经营,并按"欲知我味,观料便知"的店幅取名"知味观",以经营杭州风味菜为特色,主要名菜有"西湖醋鱼""龙井虾仁""叫化童鸡""西湖莼菜汤"等.……  相似文献   

10.
申菡 《文化交流》2013,(8):63-65
他有着扎实的科班背景,以历史画和肖像画创作见长,用油画、中国画、素描以及综合材料等形式多次参加过全国美术展览。可正是这样一位"传统"画家,近年来却又把目光投向了"不传统"的艺术形式——汉字立体化,希望以此作为突破口,拓展现代植物化融绘审美理念。为了了解这"植化"旨趣,我拜访了他——在艺术天地中神飞的顾盼。  相似文献   

11.
我曾多次陪同外地的专家学者去嵊州艺术村参观几位根雕艺术家的陈列室,他们最钟情的是弥勒的造型。观惯那一尊尊笑容各异的弥勒佛,简商是一种美好的享受。你看,弥勒是那样的静谧、亲切和自信,朝着大家咧嘴微笑,感染着大家的精神;他又是那样的亲和、宽容和欢乐,使大家忘掉尘世间的烦恼,和他进行心灵的交流。  相似文献   

12.
空白     
一个画家在自己的一幅山水画中留下许多空白,隔着 久远的年代,我不知道空白的底色是不是宣纸的纯白。白色入画,造化山峰峦坡、江河湖泊、石竹树草亭,浩渺无尽、空明澄净、节操高远。 我也不知道白色是画家怎么泼铺上去的,或许根本就没有白色的墨宝,它就是画家心灵透出的宣纸的空白?它上面不需要涂泼?画家既省了不少墨宝还省了不少心力,有些画的空白占云画面一半或近半,绘画真像人家说的容易和简单吗?  相似文献   

13.
中国著名画家董辰生,以擅绘人物和长于速写蜚声中国画坛。董辰生从小跟父亲学绘画,18岁参加解放军,成了一名背负行囊和画笔的军旅画家。他曾登临长城、渡过黄河长江、游历过名山大川,也曾到边疆小寨、出没于傣寨、瑶乡、苗寮和藏房。董辰生自幼好学,不但熟悉中国的神话故事,而且精通老庄孔孟等诸子百家学说,称得上是学者式的画家。  相似文献   

14.
黎增辉先生,生于洪湖,长于洪湖,洪湖赋予了他特有的艺术灵性。从他的水彩画中可以感受到一个画家的艺术才华和一种超越自我的创造力。他靠自己的摸索和悟性,闯出一条属于他自己的水彩画之路。他在领悟东方艺术意境后.把创作的思维触角伸向自己感受过的自然万物和风俗人情。洪湖水乡浓郁的风情和美丽的景色,是他  相似文献   

15.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在苏联留学时的同班同学陆京偕其在上海的弟弟陆一起来杭州大学看望我,多年未见,相叙甚欢。他告诉我,此次来杭是因为家父陆俨少调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院)任教授,由于兄弟三人都不在杭州,故小弟弟陆亨将从江西调来杭州。往后如有什么事,希望老同学照料一下,我当时即欣然允诺。旋即,我们一道去看望了陆俨少先生。陆先生住在南山路美院教工宿舍,对门是他的弟子、画家姚耕耘家,他说门当户对彼此可以照顾。第一次见面,陆先生给我突出的印象是为人敦厚,谈吐高雅,知识渊博,文人气息很浓。他正在作画,室内安装了一个北方常见…  相似文献   

16.
中国和韩国正式建交的时间不长,但是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早就开始了。我的一位朋友李可范先生就是致力于中韩两国民间文化交流的韩国画家。身为韩国书画联合会副会长的李可范先生自1987年至今,已经到中国来了7次,他为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为向世界宣传东方传统的绘画艺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第一次见到李可范先生是在1993年8月24日,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绘画馆举行的“中韩建交一周年纪念——第一届中韩书法展”开幕式上,那  相似文献   

17.
从外国专家写稿的过程看,他们的采访内容与采访方法和中国记者不太一样。比如中国记者采访画家,很容易写画儿很漂亮,而外国人并不是这样的,他不直接说画儿漂亮不漂亮, 让读者自己评说,因为读者有自己的观点,他的着眼点是放在介绍画的特点。我要求部里的年轻人出去采访时, 也要注意这一点。  相似文献   

18.
《富岳百景》在太宰治文学创作上具有分水岭意义。先前的研究者普便将此文当作私小说来研究,本文摒弃这种立场,认为原文以富士山为媒介,用高级的表现手法,隐晦地记录了新的文学观("单一表现")的确立历程。"富岳百景"实则"三十六景",投影到富士山上的自我意识和他意识的反复纠葛中能看到"我"对"明日的文学观"的定义。  相似文献   

19.
鲁娃 《文化交流》2013,(5):66-69
浙江人周世义是商人,也是画家。商人是歇下来的商人,画家是从未专业过的画家。周世义的客厅里堆满了画,有世界名作的拷贝,也有自己的画作,还有他绘画习艺的心得随笔。他穿着休闲的衣装,在他巴黎奥斯曼经典建筑的豪华公寓楼里放下画笔,然后从漆成深红色的老式电梯里上上下下。周世义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雨之路,甜酸苦辣的滋味足够用余生来回味了。一周世义与潘笑黎结识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那时他俩都在浙江温州。笑黎的"黎"是后来团聚巴黎时改过来的,是周世义送给新婚太太的礼物,够浪漫。周世义是"老三届"。初中毕业考上浙江美术学院附中,  相似文献   

20.
正去绍兴文理学院美术学院拜访吕国钢先生,是因为他创作的反映中国轻纺城的巨幅工笔画作《丝路新语》已于6月底完成。车至校区门口,与其联系。很快,他便出现在我的视野里。远远望去,还是那般模样,一张典型的国字脸上依然留着浓黑的络腮胡子,走路的步子不疾不徐。双手紧握一起,细细打量,发觉岁月还是在这位画家脸上铺上了些许沧桑——毕竟,作为朋友,我们已经多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