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昌柯杏 《文化学刊》2023,(5):106-110
《论语·先进》中曾点之说引发了很多讨论,钱穆认为程朱所论“曾点气象”之说有所不同,他批评明道“尧舜气象”一说深染禅味,而朱子数次更改此章之注解,其所展现出的思想之演进痕迹可见其与明道学脉之距离。但若考明道本人用意,便可知明道区分了曾点之见处与做处,曾点之志乃“见道之言”,而非其实有之德行。朱子继承明道之大意,并且区分了明道与上蔡的不同,对上蔡之说所造成的流弊进行了批判。又在明道所说的基础上,对“已见大义”一说上多有发挥,曾点是先见得道理分明,才会有动静从容、乐物育人之心。但是朱子亦有别于明道之处,即朱子强调学者为学不可轻易学曾点,而应学曾子,只有以下学而上达之工夫途径才能稳当而不流于虚。  相似文献   

2.
闵贞是乾隆年间的著名画家,字正斋,亦呼为“闵騃子”,江西南昌人。闵贞因画风奇拙多变,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他的人物画笔墨奇纵,衣纹随意转折,豪迈绝伦,史称其所作之罗汉像,几欲乱李公麟之真。 我所珍藏的《驱邪降福图》,为4尺整纸。这幅图一反闵贞的工细静逸风格,匠心独具地以书法入画,直笔钩勒,恰到好处地表现出钟馗这个传说中的人物嫉恶如仇的个性。整幅画气势雄浑,用笔老健,堪称闵贞晚年的得意之作。  相似文献   

3.
书法艺术,古人称之为“心画”,是最善 于表现人类高尚品质和时代精神的高级艺术。张怀(?)《文字论》说:“文则数字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书法表现人的思想意识,可以说是最径直,最方便的了。王羲之《书论》说“夫书,大须存意思”,“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唐太宗说:“吾之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酿成也。”意思为临书前先“作意”,是自己成功的关键。张怀(?)《书议》高度评价王羲之  相似文献   

4.
“乘木舟虚”解王正刚《易中孚》彖曰:“中孚,柔在内而刚得中。说而巽,孚,乃化邦也。豚鱼吉,信及豚鱼也。利涉大川,乘木舟虚也。”①此“乘木舟虚”,魏王弼注:“乘木于川舟之虚则终已无溺也。用中孚以涉难,若乘木舟虚也。”②“乘木于川舟之虚”,义不可通。唐孔...  相似文献   

5.
李佳嬴  柴琳 《文化学刊》2024,(3):124-127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庄子的“道德哲学”进行阐释。首先,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阐释庄子道德哲学的本体论之“道”的五种基本特性。其次,以“自然之德”与“至德之境”来阐释庄子道德哲学的实践论。最后,论述了庄子实现“道德之境”的方法与途径,即通过“吾丧我”“心斋”“坐忘”“用心若镜”“与物为春”,达到“全德之境”与“逍遥之境”,即与“道”合一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6.
有豺的日子     
豺,又叫豺狼,古时也叫红狼。动物里能与狼字沾亲带故的,差不多都爱上人家去偷点什么摸点什么。不是吗,那专偷鸡摸鸭的黄鼬,就也带个狼字:黄鼠狼。《医林纂要》中说豺肉:“补虚劳,攻坚积,长气力,消骨鲠。”还说“昔人谓豺肉不堪食,令人瘦。然山中人腊之为良药,病久虚赢,稍食此则神气顿足,骨力顿强;若食伤、肉伤、坚积者,煎腊服之即消,且不损真气,是则昔人之言,亦多有未尽矣。”  相似文献   

7.
高梦雅 《文化学刊》2023,(3):227-230
杨万里是南宋时期诗歌储量多、学术价值高的一位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风格平淡有趣、意境优美,被称为“诚斋体”,收录在《诚斋诗集》中。本文将具体分析杨万里诗歌淡泊静谧、清新素雅、凄冷寒凉的意境,研究这种意境的成因与影响,具体全面地阐释杨万里诗歌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艺如其人、画如其人,不修公正之心、何来冲穆之神?无寂寞研习之志、何来雅正之气?”多年的山水画创作,更使我陶醉于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渐悟做人为艺之道的真谛。  相似文献   

9.
大书架     
《傅家宝书画集》傅家宝的草书,以字书心,大气磅礴,多次获国内外书法奖,受到赞誉,称其作品“变化莫测”、“下笔龙蛇”。他还善于画山水花鸟。曾遍访黄河上下、大江南北,情结山川,师法造化,以自己之法写大千世界之神貌。由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傅家宝书画集》以近40幅书法和绘画作品,表现了唐代著名诗人的诗意。该画册12开本,定价:(平装)25元;(精装)32元。  相似文献   

10.
晋华 《旅游世界》2023,(8):88-95
永春纸织画创始于隋末唐初,是手工编织纸丝而成的朦胧艺术品,与杭州丝织画、苏州缂丝画、四川竹帘画齐名,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永春州志》卷十一记载:“织画此为永春特产,其法以佳纸作字或画,乃剪为长条细缕而以纯白之条缕经纬之。”永春的纸织画融编织绘画于一体,纸痕交织,经纬分明,画面有如覆盖一层薄纱,既有十字绣一样的方格分明,又有隔帘观花隐约依稀的艺术效果,这项技艺除完美地保留了中国画的韵味,还多了一份朦胧之美,是为一绝。  相似文献   

11.
《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即“养气章” ,是《孟子》中很难理解的一章 ,其疑难集中在“不得于言 ,勿求于心 ;不得于心 ,勿求于气。”①一句的理解上 ,古往今来学术界争论不断。本文试图从“言”字的解释入手 ,以“义”为核心 ,对“不得于言 ,勿求于心 ;不得于心 ,勿求于气”进行一种新的阐释 ,并分析孟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的不同。文中涉及“勇”、“气”、“不动心” ;“养勇”、“养气”、“养浩然之气”等范畴 ,有必要先作探讨。“勇”意为“不畏难”、“不畏惧” ,经过长期反复“勇”的磨练 ,形成较稳定的个人气质 ,即“气” ,在这…  相似文献   

12.
18世纪以前,西方和中国都强调诗画相通论。18世纪,西方逐渐开始强调诗画相异论,而中国则继续坚持诗画相通论。王维从山水画创作实践开始了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画中有诗”路子;苏轼从文艺理论的高度引领了古代文人画的诗意创作,推动了诗画一律化进程;倪瓒的山水画创作达到了“画中有诗”和“诗画本一律”的艺术巅峰。中国古代山水画之“画中有诗”,就是象外之意、画外之音,是通过意象和意境所传达出来的画家的丰富意绪,是画家对历史、社会、自然、宇宙、人生等诸方面有了深刻体验之后通过画面所渗透出来的浓郁情感。画中有“神”,画中有“意,”画中有“我”的创造,也就是画中有“诗”。  相似文献   

13.
与王伯敏先生交往有年,却从未向其求过墨宝。2002年9月的一天,在王宅闲聊时,伯敏先生慷慨地说:该好好给你画一幅。时过一周,伯敏先生约我过去,展开这幅《读画楼图》言道:“这幅画我自感满意,既是为你画的就得送给你。”割爱之情溢于言表。细观之,只见满纸氤氲,水墨淋漓。在生机  相似文献   

14.
《老子》三十七章的“镇”字在较早的文献中,多训为“安”或“安定”,并非强制性的。“镇压”之类的意思只见于战国以下较晚文献,将此章的“镇”字理解为《老子》要对不合道的行为采取强制性的“镇压”措施,并不符合《老子》原义。因此,把《老子》“无为而无不为”之“无不为”理解为强制性的无所不用其极也是有问题的。“无为而无不为”是典型的“以退为进”思维方式,《老子》中有很多与之类似的表述,主流意见一般将其理解为以“无为”为手段,达到“无不为”的目标,并无不妥。《老子》思想世界中“绝对性”表述与“相对性”表述是并存的:“绝对性”代表其最高理想的同时,“相对性”同样也是为《老子》所接受的,不能由其“绝对性”否定其“相对性”。  相似文献   

15.
释“”———兼论《公》中之“公”自保利博物馆 (polymuseum)收藏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公”以来 ,已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学界于其铭文读释和文物价值 ,大部分已取得一致看法 ,唯有个别文字的读释尚存在分歧。如“公”之“”字 ,李学勤先生释“”为“遂” ,裘锡圭先生读为“豳” ,美国学者或以“X”代之 ,以示不能确定。近来 ,刘雨先生著《豳公考》一文 ,认为该字应读“豳” ,“读为‘遂’肯定是错误的”。①笔者近期亦对此字进行了一番分析比较 ,并考稽史料 ,发现该字实为“燧”字 ,青铜器应称为“燧公”。李学勤先生…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将“槁木三年 ,不必为邦旗”的“槁”字释作柘。从训诂的角度而言 ,槁、干相通 ,干指柘树。三年的柘树不堪作“邦旗”含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之意 ,与《成之闻之》主旨“君子之教”相贯通。从政治的角度看 ,“槁木三年”表达了儒家养民、教民为先的政治观念。从文中的忠信思想看来 ,它该与子张之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郑晓华 《职业圈》2006,(10):42-44
2005年,北京的饕餮大侠们纷纷得到消息,后海将建立一个集北京传统小吃精华的美食城。2006年6月30日,后海小吃美食街正式挂牌迎客,在“九门小吃”这个面积为3000平方米的仿古建筑中,具有上百年历史的11家“北京小吃”重新开业“爆肚冯”、“年糕钱”、“月盛斋”、“羊头马”、“恩元居”、“豆腐脑白”、“德顺斋”、  相似文献   

18.
宋欣  马宇峰 《职业圈》2014,(10):116-117
提及“水”这种物质,每个人都再熟悉不过。水是万物之源、自然之灵,更是与我们每日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必要元素。古人有云:“一周无水,人则虚;一年无水,则国损;百年无水,将如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饮用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数据调查显示,有68%的人对饮用水的要求不仅是解渴,而是更加关注水的品质和健康。  相似文献   

19.
写钟馗之神     
钟馗是驱邪之神,凡有恶鬼邪祟之处,钟馗一到即除之。然钟馗一人不能尽除天 下之恶,于是有人便请画家画钟馗像,帮助驱之。第一个画钟馗的大画家是唐代吴道子,清人齐周华名山藏画副本《钟馗像赞》记云:“钟馗由道子画能通神也,无如天下传写,渐失其真,惟灵璧所画,往往不脱其原格,故世群推之。”为何灵璧人画钟馗好呢?清·金植《不下带编》有云:“钟馗乃灵璧人,至今后裔在焉,多以丹砂绘其祖像,货以资食,上有县篆者,尤灵应也。”清代,钟馗后裔还在灵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画家陈光  相似文献   

20.
玉茗 《职业圈》2014,(34):90-92
山东京博控股以“仁孝”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既有着深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之“根”,又融入了时代发展具体要求之“新”,立足“以客户心为心,以员工心为心”这两个原点,花真金白银感恩社会,为员工发“孝工资”,为员工父母发“敬老金”,将孝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