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艾格妮丝·史沫特莱是美国进步记者、作家和社会活动家,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伟大的美国人”,同时也被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称为“中国人民之友”。她曾深情地写道:“哪一天我能重返中国,我一定亲一亲它的土地”,“你们的人民也是我们的人民,因为我是属于大地的,我们的斗争也就是整个大地的斗争。”这是她的心声和她一生的写照。  相似文献   

2.
人们把猫被鼠吃视为怪事,可我亲眼看到30只“猫”已被31只“鼠”吃掉了15只,残存的15只“猫”也被啃得破头断臂在半死中。更奇怪的是应该两败俱伤吧,不,31只“老鼠”个个健壮帅气,以英雄胜利者的姿态向人们炫耀……这个“事件”就发生在首都北京。这是怎么回事?听我目睹者慢慢道来……  相似文献   

3.
“龙”是中国人想象出来的也是中国人崇拜的一种神奇的动物。传说中的龙,是形体大小可以自由变化(小可以藏身于芥子之内,大可以头如巨瓮),生活于深水中,遨游于太空,行动伴有风雷,能兴云布雨的神兽。 由于“龙”是这样的神奇并令人敬畏,历代皇帝为了使百姓对他敬畏崇拜,便自称为“真龙天子”,是“龙”的化身。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在做皇帝前曾乘醉用剑斩断了一条拦路的白蛇,后来一个老妇人对人哭诉说她的儿子“白帝子”为“赤帝子”所杀,说完后突然不见。笔者想这些都是刘邦等人编造出来的故事,用以宣传刘邦就是“赤帝子”,是“龙”转世的,将来一定做皇帝。 皇帝既然是“龙”转世的,皇帝的“脸”便是“龙颜”,身体便是“龙体”,旧小说中常有“龙颜大怒”、“龙体欠安”的说法。皇帝的子孙便是龙子龙孙。 现在有一种说法,说中华儿女都是“龙的传人”,我不敢苟同。我辈乃一介草民,女娲氏做的泥人罢了。《水浒传》中公孙胜绰号入云龙、李俊绰号混江龙;他们都是绿林好汉,可以有那样的绰号。但绰号毕竟是绰号,不是“真”的。皇帝的后裔,龙子龙孙,才是龙的传人哩。  相似文献   

4.
尽管早在读小学的时候,我就接受了中国特色的“平等教育”。当时我在课堂上睡觉被老师狠狠抽了一鞭子,还被痛斥曰:“你这没出息的东西,一看书就睡觉!”我马上检举:“班长也在睡觉!”老师回头一  相似文献   

5.
水仙花     
水仙花是点缀元旦、春节的时令花卉。也是我的最爱,每年冬 季我都必培植一盆水仙花。如今她那素雅清香的芳姿已伴我度过无数个寒冷的冬季。虽然她已被挤出“中国十大名花”之列,但“寒冬仙女”、“凌波仙子”的声誉却非她莫属。寒冬中,桌几上一丛  相似文献   

6.
丛笙 《职业圈》2006,(12):47
我是甘肃省一家淀粉厂的员工,一转眼,我做销售工作已经九年了。九年来,从当初的第一年吃“零蛋”,倒贴差旅费用7000元,到如今公司的“销售状元”、“先进生产者”,其艰辛不知付出了多少。这几年来,公司广大员工给我封了个外号叫“王千万”,因为每年我为公司销售的产品收入达1000万元以上,最高时在2000年达到2300万元,占公司全年销售收入的近四分之一。这一年被公司评为“销售状元”,奖励了一套楼房。“王千万”的称呼,  相似文献   

7.
肖坦 《职业圈》2014,(2):6-7
什么是核心竞争力?我认为可以被解释为是一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始终处以领先地位的“核心专长”。这种核心专长,我以为不是“企业理念”、“企业文化”能够担当的,历史证明,是科技进步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着人类文化和人们的价值观,软实力只有在硬实力的基础上才有根,才给力。把企业理念、企业文化作为第一核心竞争力,就是把企业文化视为一种目标而不是一种手段,从而误导了管理者。  相似文献   

8.
在东京被问了很多次:“觉得东京变了吗?”因为他们都说中国变了,上海变了,而且都是作为一种赞美,我想如果我说东京没变,人家会不会觉得失望?所以我都是含糊地说:“是啊,还是有变化啊。”其实,我觉得东京变化不大,而且我很高兴东京没什么变化,我巴不得它根本没变化呢。原本那么繁华的街区、合理的布局、发达的交通、完善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对外解读“中国梦”,首先应厘清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从中国传统来看.核心价值观是“和”,这也是共产主义所追求的核心价值。从“和”这个角度,会给“中国梦”带来有别于西方语境的解读。一、对外传播与话语权拿破仑临死前曾说:“我曾经统领百万雄师,现在却空无—人;我曾经横扫三大洲,如今却无立足之地。耶稣远胜于我,他没有一兵一卒,未占领过尺寸之地,他的国却建立在万人心中。世间有两种武器:精神和剑。从长远看,精神必将打败利剑。”如果说此处的利剑可被视为诸如武力等硬实力(hardpower)的代表的话,精神则可被视为软实力(softpower)的重要代表,其具体表现是话语权(powerofdiscourse),实现方式之一就是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0.
“撩蜂蜇箭”,这是小时候大人对我的告诫。当我领教了蜂的厉害之后,我才信了。第一次被蜂蜇是在三姑家。她的门前养了两桶蜜蜂。蜂在门前飞舞几乎挡住了门。我没有见过这种阵势,就用手挥舞了两下。三姑从屋里跑出来大声叫我莫动,但是迟了,那蜂已在我脸上狠狠地蜇了几箭,痛得我哇哇大哭起来。三姑一面把我扶进屋,一面摘掉留在我脸上的毒箭,然后寻来菜油为我治伤。三姑边给我擦菜油边说:“其实,蜜蜂你不撩它它是不会蜇你的。”我很烦地说:“我怎么会知道。”  相似文献   

11.
财路笑声     
《职业圈》2004,(3)
辞退的原因新来的年轻职员被老板叫去。“我注意到你,”老板说,“你工作勤奋,而且在每一件小事上都很认真。”年轻人面露喜色,期待老板的嘉奖。“所以,”老板说,”我不得不解雇你。”“天哪,这太不公正了。“老板笑着说:“我这里已经有过好几个像你这样的年轻人,后来他们都成了行家,然后突然跑出去自己办公司,拼命想挤垮我们。”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在《中国绿色时报》上突然看到一则关于“林区抬木号子”的征文启示。看到“抬木号子”这几个宇,心头不禁一紧.是那种被刺痛了的紧。我一下于就想起了逝去多年的父亲。我的父亲就是喊着“抬木号子”,亦步亦趋地从青年走向中年.又从中年走向老年的。  相似文献   

13.
人生际会,有时会碰上千载难逢的机遇,我收藏到刘贯道的《晴雪图》,就属于“千载难逢”的一次特殊机遇。20世纪50年代初的北京文物古董市场,是一处被冷落的地方,那里书画文物特多而又少人问津,原因是这些古代书画作品往往被人当作“封建没落文人的玩物”。这些从民间被清理出来而流入市场的字画,当时的文物商就像收废纸一样收进又以极低的售价标卖。那时有眼力的人只要有时间去搜罗,往往就有机遇得到传世之宝。我在北京王府井东安市场内的一家文物小铺搜寻古画时,店主把一幅绢本古代山水轴在我面前展开,推荐说:“这幅山水肯定是明代之前的画,…  相似文献   

14.
三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的《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2 0 0 0年第一期 ,此前我已于1999年 10月在香港一次会议上讲过这篇文章的内容。在那次会上有的学者提出 ,用“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提法不大合适 ,应改为“重建中国解释学”。意思是说 ,中国原来就有“解释学”,不过后来被  相似文献   

15.
就要参加灭火战斗了,这是今秋的第一场火。火场如战场,即将面对面与火魔较量,我心中有说不出的激动。15日,战斗打响,我的战斗小组由排长侯瑞带领。刚开始,火势也许是被我们的强大声势给震住了,火苗显得软弱无力。一点也没像老兵给我们讲的那样凶猛,我紧张的心情有所放松。但火场的小气候变化无常,就在“小火虫”爬进草塘沟的瞬间,突然改变了风向,风力加大了好几级。火借风势,风助火威,一条软弱的“小火虫”一下变成了一条“大火蛇”,吐着它那火红的“毒舌”,朝我转头迎面袭来。大火带来的热浪与浓烟,使我看不见对面  相似文献   

16.
正祝希娟是我人生中特别钦佩和羡慕的偶像。我与她同一年投考上海戏剧学院并都被录取了。但后来我被新华社“挖”走,成了一名国际新闻战线的记者,从此与上戏失之交臂。而祝希娟一直在文艺领域耕耘,成绩斐然。我始终关注着祝希娟的前途命运,写这篇文章也是出于对她的敬重和爱护。寻找“火辣辣的大眼睛”上世纪60年代的某一天,导演谢晋来到上海戏剧学院出差,其实他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挖人”。他受梁信编剧之托,前来寻找一双“火辣辣的大眼睛”。当他路过学院的一间排练场时,无意间看到里面有一对青年男女正在  相似文献   

17.
多年前曾受过一次教导:别信有的资本家对工人好,那是他为了收买人心,让工人给他赚更多的钞票。如今我成了一个打工仔,每天干活十分辛劳。我希望我的老板,能向那“收买人心者”仿效:能让我一天只干八小时,晚上睡个囫囵觉;能在法定节日放放假,让我也享受公民的味道;能按时结算工钱,该给我的一分不少;能在我生病时付点药费,使疾病得到及时治疗。若他还能记得我的生日,到时送来一块小小的蛋糕,那我自然会心存感激,尽我所能给老板以回报。如果说这就是“收买”,我倒甘愿把自己“卖”掉!我希望被“收买”@刘炳银~~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文学馆建立的唐(?)藏书文库,在唐(?)先生90周年诞辰纪念日面向社会开库,我在纪念会上即兴作了个“书与人——我所认识的唐(?)先生”的发言。我说,唐先生这个人与书是结为体的,你几乎无法分开他们。以至于,我们同时举行的唐(?)生平与藏书精品展的主题也被定作:“为书籍的一生”。  相似文献   

19.
品牌定位的大忌是“含糊不清”,正所谓“样样懂,门门瘟”。简单地来说,就是能否用最简单的话回答出“我是谁”“谁是我的用户”“为什么我能够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20.
"三帝奇人"二月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二月河的第一印象,是因为他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雍正王朝》,很快,这部小说又被改成了电视剧。雍正自小在我的印象中是个暴戾、凶残的君主,什么“文字狱”呀,“维民观止”(说是影射雍正杀了头),“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说是影射清朝不懂文化)呀,都是少年时代听熟了的雍正故事。如今到了二月河笔下,雍正却成了治国有方的英君明主,与康熙、乾隆放在一起,毫不逊色,这可真是让人耳目一新!这样,我对二月河的作品引起了浓烈的兴趣,他先前出版的“康熙”、“乾隆”长篇小说,同样令我爱读,于是我称他为“三帝奇人”。确实,要写好代表大清王朝辉煌和鼎盛的三位大帝,不是大手笔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