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月中旬,当江西浔阳古城飘洒第一场瑞雪时,有"江南一枝梅"之称的画梅大家傅梅影先生赠我一册《傅梅影墨梅精品集》,这是先生多年来精心创作的精品墨梅图,这些墨梅作品有多幅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或在境外参加展出。打开精品集,但见墨梅作品千姿百态,万种风情,老干虬枝,曲如龙腾,奇崛古朴,清气袭人,将诗、书、画三者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被业内人士和收藏界认为是部不可多得的珍藏精品,捧之令人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2.
闵贞是乾隆年间的著名画家,字正斋,亦呼为“闵騃子”,江西南昌人。闵贞因画风奇拙多变,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他的人物画笔墨奇纵,衣纹随意转折,豪迈绝伦,史称其所作之罗汉像,几欲乱李公麟之真。 我所珍藏的《驱邪降福图》,为4尺整纸。这幅图一反闵贞的工细静逸风格,匠心独具地以书法入画,直笔钩勒,恰到好处地表现出钟馗这个传说中的人物嫉恶如仇的个性。整幅画气势雄浑,用笔老健,堪称闵贞晚年的得意之作。  相似文献   

3.
《林兰香》是一部反映中国封建宗法社会家庭文化的典型之作。所谓"世情",指的是世态人情。《林兰香》以描写普通男女的生活琐事、饮食大欲、恋爱婚姻、家庭人伦关系、家庭或家族兴衰历史、社会各阶层众生相等为主,来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本文主要从文学史的角度关注小说的世情题材,映照出当时社会的人情世态。  相似文献   

4.
正竹子"清华其外,澹泊其中",历来为中国人所推崇。文人墨客咏竹画竹,能工巧匠雕竹刻竹。"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是竹之雅,"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是竹之俗。而竹刻器物,集审美与实用于一身,兼有竹之大雅大俗,颇得竹之精髓。从浮雕、深雕、浅雕、深刻、浅刻再到竹子表皮的留青雕,人们似乎已经将竹子雕刻的技艺发掘到了极致。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他们却另  相似文献   

5.
写钟馗之神     
钟馗是驱邪之神,凡有恶鬼邪祟之处,钟馗一到即除之。然钟馗一人不能尽除天 下之恶,于是有人便请画家画钟馗像,帮助驱之。第一个画钟馗的大画家是唐代吴道子,清人齐周华名山藏画副本《钟馗像赞》记云:“钟馗由道子画能通神也,无如天下传写,渐失其真,惟灵璧所画,往往不脱其原格,故世群推之。”为何灵璧人画钟馗好呢?清·金植《不下带编》有云:“钟馗乃灵璧人,至今后裔在焉,多以丹砂绘其祖像,货以资食,上有县篆者,尤灵应也。”清代,钟馗后裔还在灵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画家陈光  相似文献   

6.
传世名画《听琴图》因涉及宋徽宗赵佶以及蔡京此二位历史名人,从而引起众多是非争议。概观之,大致可将其归纳为两类:一为绘画作者问题,争论焦点集中于是否为宋徽宗赵佶亲笔。二为画中人物问题。凭借现有史料与技术手段,就此画真伪而言,能考证其创作年代、题画者之真伪。就此画所绘对象而言,能获知其身份之尊贵。至于画之作者何人,所绘者为谁,殊难确知。  相似文献   

7.
我敬佩叶浅予先生的人品,对他的画作也分外青睐。1990年叶浅予画展在上海美术馆展出,看到了叶老那些不曾见过的早期漫画、速写和晚期的国画,着实让人大开眼界。激动之余,我将观后感告诉了叶老的好友、著名红学家魏绍昌先生。谁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魏先生见我如此痴迷,便将他珍藏的两幅叶浅予的画拿来让我观赏,并要我从中选一幅馈赠我,我难以置信,但魏先生是一片真情,于是选了这幅《双人藏舞》。  相似文献   

8.
我和大自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画了一辈子的画,我还常想我为什么要画画。画画就是要表现我对人生的感悟和思索,由感性到理性,从不自觉到自觉。 我爱画画,多半是缘于我的天性。生长在塞外贫穷、偏僻小村庄的我,从小就置身于大自然母亲的广袤胸怀中。我的苦恼和病痛在冰天雪地的仙境中融化消解;我的烦恼、苦闷在世间生灵的亲情变奏中排除;我的理想在千姿百态的万物中蕴育、升华,我分不清我的绘画之魂是冰封雪野的博大、恢宏精神所铸,还是山河大地间精灵之气所赋。乡村的农民土画家三舅,看见我绘画有灵  相似文献   

9.
早年,吴作人先生曾笔书评语“陆鹤龄的作品对中国画的传统有继承又有发展”,他的导师方增先曾在评文中称誉他“用笔简洁、厚重、墨法灵动,可谓已得‘浑厚华滋’之妙。”如果说类似《牧归》、《牛歌》这些人物小品中陆鹤龄只是熟稔地演绎了方氏画风的精髓,那么,到了《骏马奔驰》、《草原上的风》、《烛光》、《女娲补天》这些作品时,陆鹤龄已完全从浙派人物小品中破茧而出,创出了气势撼人、韵味别出的具有个人风格的大写意人物画。这些画中,我们不难发现,陆鹤龄成功地运用了艺术跨类别的融合与中国画传统的现代共生资源,在传统与现代、在“势”与“韵”的链接上,创造出了一种整体性与多元绘画基因互相支撑、互相生发的创作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盖茂森 江苏无锡人,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江苏省国画院专职画家,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国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江苏省艺术专业高级职务评审委员、江苏省第八、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擅长中国人物画、山水画,作品多次入选、获奖于国内外大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毛主席纪念堂、天安门陈列室、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日本名古屋博物馆等均珍藏其作品,曾应邀赴日本、新加坡、美国、泰国等国及我国香港地区举办画展和讲学。出版有《盖茂森画集》、《盖茂森新疆人物画》和《盖茂森作品集》等。其作品风格独特,是当今画坛上具有影响力的中年画家。  相似文献   

11.
沙舟 《文化交流》2010,(5):53-57
“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才开始创作的,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传,但我知道,现在一半放在浙江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半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整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相似文献   

12.
1961年夏,我在杭州一家古旧书店购得一部雍正年间木版《西湖志》,归来后突然发现书中夹有一幅旧画,打开一看不禁喜出望外:呵,原来是沈铨的一幅《松鹤图》!后请沙孟海先生鉴定,确认《松鹤图》为沈铨真迹。 我研究沈铨多年,得沈铨真迹,即成心爱之物。“文革”中经过“火” 的洗礼而将它保存下来,甚为不易。  相似文献   

13.
《八十七神仙卷》真迹为白描长卷,是宋代画家武宗元《朝元仙杖图》的稿本。上世纪30年代,徐悲鸿从一位外国人的收藏中发现了它,不惜重金购回并为之定名,在画坛传为佳话。现藏北京徐悲鸿纪念馆。 而《八十七神仙卷》的越塑作品,则是民间艺术家胡阿寿的开山之作。胡阿寿出生在绍兴湖塘陌坞村一个农民的家庭,自幼酷爱画画,少年时在乡间写生,为“十里湖塘”的山水风光所陶醉,常常画得连饭都忘了吃,被乡人视为“画痴”。成年后他走乡串户为农民做漆匠、画彩画,常为自己功底浅薄而困惑,于是他下决心发奋学习,经人介绍到杭州拜访吴  相似文献   

14.
恩师潘天寿1947年辞去国立艺专校长职务,卸下重担,尔后便专心作画。他于1948年戊子所作的《松鹰》《诵经僧》《归友晤谈图》《烟雨蛙声》《观鱼图》《柏园图》等都成为精品。这年年底,我到“望吴山楼”看望老师,他高兴地拿出这些近作给我欣赏,并一一作了指点,使我痴迷地度过了大半天。时隔十年后的1958年,我在杭州收藏到的这幅《竹石幽兰图》,就是恩师这年秋凉时所作。这幅四尺对开的狭长之画,竹竿以右下角根部直上到顶,以挺秀之笔出之;竹叶浓淡偃仰,疏密精当有致,姿态生动,如临清风而舒展摇曳;左下部用粗笔重墨画带斜方形之石,并用焦墨点苔…  相似文献   

15.
一本全面描述中国竹文化的专著《绿竹神气》,10月23日在第五届中国竹文化节上首发。《绿竹神气》全面系统地收集了我国自上古先秦至清朝历代文人写竹的上万首诗词文赋和大量珍贵历史文献中有关竹的记载,充分展现了中华竹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是迄今我国惟一系统全面描述中  相似文献   

16.
与王伯敏先生交往有年,却从未向其求过墨宝。2002年9月的一天,在王宅闲聊时,伯敏先生慷慨地说:该好好给你画一幅。时过一周,伯敏先生约我过去,展开这幅《读画楼图》言道:“这幅画我自感满意,既是为你画的就得送给你。”割爱之情溢于言表。细观之,只见满纸氤氲,水墨淋漓。在生机  相似文献   

17.
人生际会,有时会碰上千载难逢的机遇,我收藏到刘贯道的《晴雪图》,就属于“千载难逢”的一次特殊机遇。20世纪50年代初的北京文物古董市场,是一处被冷落的地方,那里书画文物特多而又少人问津,原因是这些古代书画作品往往被人当作“封建没落文人的玩物”。这些从民间被清理出来而流入市场的字画,当时的文物商就像收废纸一样收进又以极低的售价标卖。那时有眼力的人只要有时间去搜罗,往往就有机遇得到传世之宝。我在北京王府井东安市场内的一家文物小铺搜寻古画时,店主把一幅绢本古代山水轴在我面前展开,推荐说:“这幅山水肯定是明代之前的画,…  相似文献   

18.
秦峰 《文化交流》2014,(6):30-33
一 春节过后,我接到朋友发来的Email,说中国杭州越剧院将在2014年3月初到美国访问,演出易卜生的《海上夫人》(1888)和《心比天高》(1890),并与几所著名高校的艺术系进行学术交流。如何用中国越剧的表演形式来演绎19世纪挪威人的感情戏?我很难想象。3月4日,带着好奇之心,我与朋友一起前往普林斯顿大学观看这两场演出。  相似文献   

19.
正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得见一幅纸本、设色《亭长专室煮茶图》,甚为欣喜。经考证鉴定,此图是1971年朱醉竹先生应金越舫先生所嘱、专门作为祝田宿宇先生生日贺礼所绘。朱先生(1910—1974),曾名宝庭,又署晖,号醉竹,浙江杭州人。他是西泠印社早期社员,工书,擅篆刻,亦通画,室名九芝砚室。金先生(1929—1986),浙江绍兴人。他是以收藏家的身份入西泠印社的中期社员。田先生(1894—1972),原名赢,字宿宇,以字行,号秋籍,浙江绍兴人。他  相似文献   

20.
《中国好声音》是近期一档娱乐人民群众、影响广泛的节目,同时也是民间草根歌手展示才华的舞台。她的成功背后究竟有怎样的故事?我刊特组织本文以飨读者。似乎在一夜之间,从歌曲到故事、从节目到模式,都成为了热门话题。中秋之夜,全家人在一起观看"好声音巅峰之夜"一定会成为2012年中国人特别的记忆。《中国好声音》象征着精英阶层回归电视和大众审美趣味在电视中得到真正的尊重。定位准机会佳形式奇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定位为"大型励志音乐评论节目"。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评价道:"我觉得《中国好声音》正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