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爱无形     
金翔 《文化博览》2006,(1):59-60
我一直很羡慕那些从小就得到父爱并懂得父爱的人。因为我对父爱的认识是经过漫长的恨才转化而来的。我的名字不是父亲取的。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目不识丁。在我满月的时候,父亲特意请来乡里一个挺出名的算命先生,得知我五行缺金,又因为父亲希望我长大有出息,能够跳出穷山村,于是算命先生便给我掐出这样一个名字:金翔。然而,就因为这个名字,我的童年很孤寂——小伙伴们常玩的"打仗"游戏,是不会让我加入其中的——他们会咬文嚼字地称:金——翔,今天要投降,多不吉利呀!于是就把我一个人孤零零地晾在一旁。那种感受父亲是顾及不到的。也不知父亲是没进一天学堂,  相似文献   

2.
要说子怡的事,肯定要涉及到我的父母亲。我的父亲叫章元孝,我的母亲叫李涿生。父亲在北京电信部门工作,是个很正统的党员、干部,母亲原来是幼儿园老师,因为身体不好,现在退休在家。母亲年轻的时候也算个美女。记得我们小时候在宣武区那儿住,邻居都管我妈叫“小华侨”。父亲就对我们说过:“你妈年轻的时候真漂亮。”  相似文献   

3.
怀念父亲     
我的父亲有15年没有和我说过一句话了。埋他的那堆黄土前的柳树都已经很粗了。不知道他这15年想我没有,想他的儿女和我的母亲没有,倘若想了,又都想些啥。可是我,却总是想念我的父亲,想起小时候父亲对我的训骂和痛打。好像我每次想起父亲,都是从他对我的痛打开始的。能记得的第一次痛打是我七八岁的时候,读小学。学校在镇上,在镇上的一座老庙里,距家一公里路,或许一公里多一些。那时候每年春节前,父亲都千方百计存下几元钱,把这几元钱全都换  相似文献   

4.
心结     
逸名 《文化博览》2005,(6):63-64
一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父亲的死. 那天,我和妈妈匆匆赶到码头的时候,父亲正在地上剧烈地抽搐,周围围满了不相关的人……妈妈脸色惨白,她一把搂过地上的父亲,而我惊呆在一边不知所措.  相似文献   

5.
一盒假饭票     
那年夏天,我收到一所中专录取通知书的同时,父亲也被稻场上的脱谷机卷去了一只手。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远走高飞,是老实巴交的父亲守着贫瘠的村落抚养我长大的。这突来的横祸  相似文献   

6.
我10岁的时候,父亲就对我说“你已经会说西班牙语,你的英语也还可以,你必须再学习一种语言。”我父亲的朋友都说:“学习法语或者德语吧。”可是我想,在哥伦比亚会说德语和法语的人不少。我得选择一种在世界上有很多人说,但绝大部分哥伦比亚人又不会说的语言。挑来挑去,我选中了汉语。  相似文献   

7.
两种母爱     
朱慧彬 《文化博览》2007,(10):38-39
我很小的时候出过一次车祸。车轮从我左腿上辗过,结果我骨折了,成了"瘸子",一连在床上躺了好几个月。那时我正是上学的年龄,伤势渐渐好转后,父亲为我准备了  相似文献   

8.
在我刚开始记事的时候,父亲就留给我一个喜欢喝酒的印象。全家晚饭已经结束,他还坐在那儿慢慢地喝,谁都不会去打扰他,真是神气得很。后来,父亲不仅自己喝,还教我喝,而那时我尚未满七岁。也就是说,我会喝酒比我会认字还要早。我祖母不识字,但她是惟一可以干预父亲喝酒的人。祖母不懂酒的分类,只凭父亲每次喝的量来做判断。因此,父亲每次喝白酒都能瞒过祖母的眼睛,并毫无阻碍地进入醉酒状态。我祖母一直不明白她  相似文献   

9.
朋友告诉我一则故事,我看了心都碎了,希望它只是个故事,永远只是个故事:在美国的加州有一个小女孩大约是4岁,她的父亲有一台大卡车,她的父亲非常喜欢那台卡车,总是为那台车做全套的保养,以保持卡车的美观。一天,小女孩拿着硬物在他父亲的卡车钣金上划下了无数的刮痕!她的父亲盛怒之下,用铁丝把小女孩的手绑起来,然后吊着小女孩的手,让她站在车库罚站。当父亲想起小女儿在车库罚站时,已经是4  相似文献   

10.
正勐库,就字面而言,一点也看不出这两个字与茶有什么关系,但我又不得不承认认识这个地名与茶密切相关。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生产队长安排父亲赶着马帮到勐库去驮茶籽,当时我还小,只知道勐库离我家很远,因为父亲往返一趟用了差不多10天。驮回的茶籽被秧在一条箐边的土地上,发芽了,长叶了就分给各家各户去栽种。正因为童年的深刻印记,在我的脑海  相似文献   

11.
仅以此作献给我已故的母亲和所有工作在林业战线的人们。——作者题记飞絮我永远忘不了那个凶险的午夜,我和大哥睡得正香的时候,父亲从门外跌了进来,声音很大,如爆裂的气球一般。当时屋里一片漆黑,大哥慌乱地点着油灯,只见满身是血的父亲躺在门口。他的脸面如一张白纸一样冰冷而萧杀,我和大哥扑倒在他的身上大哭起来,父亲指了指我,没说出一句话,手指轻轻地划落下去,如一片飘零的秋叶一样苍白无力。他额上微微闪着的光泽有如红与黑交织的梅花,散发出一股陌生的腥味,我不禁伸手触摸,温热的是血,那种腥味顿时弥漫在屋里的各个角落。我深深地吸了几口浑浊的空气,这种腥气从此跟随我一生一世。门外刮进一丝冷风,灯又灭了。屋内屋外的夜色交融在一起,无边无垠。夜冰凉冰凉,父亲的身体冰凉冰凉,一阵阵寒风向我袭来,大哥用双手抱住我的双肩,也抱住了这夜的恐惧和寂静。兰姨赶来的时候,我们已经把父亲面孔上的血迹擦洗干净。兰姨揪扯着父亲胸前的衣裳,拼命地嚎叫,她的身体如死蛇一样缠绕在父亲的尸体上,仿佛要用尽全身的力气把父亲的灵魂从他的身体内彻底挤压出窍。父亲睁着双眼,他所有的牵挂全部凝结在呆滞而灰暗的瞳仁中。夜更深了,夜猫子咕咕咕地嚣叫着,兰姨尖利的哭声如箭一般射...  相似文献   

12.
在父亲的眼里,女儿最可爱的时候是在十岁以前,因为那时她完全属于自己.在男友的眼里,她最可爱的时候却在十七岁以后,因为这时她正像毕业班的学生,已经一心向外了.父亲和男友,先天上就有矛盾.  相似文献   

13.
我出生在新疆。12岁的时候,到张家口市父亲的身边。当时正逢困难时期,一家六口人也只有父亲一人上班。他虽为一所小学的一校之长,可工资还不足一百元,是城市里教育界赤贫阶层的典型代表。无奈之际,我又被送到一个老太太身边。这个老太太就是我的养母武氏。那年,她已经五十多岁,独自住在山  相似文献   

14.
父亲     
虽然我是家里唯一的女孩,然而,父亲好象从没有显出特别的喜欢。等上了初中,看到别人的父亲殷殷地关怀女儿,心里便有了比较,认为我这只知道春耕秋收的农民父亲不懂得什么叫“爱”。小学和初中在父亲的不经意间过去了,上学和放学就象他出工和收工一样,只是顺其自然的事。他不关心我的学习亦如我不关心他的收成。学习和收成原本没有太大的联系。可是,我考上了县一中,这就意味着父亲的大半个收成都得被我一个人吃掉。母亲望着不太年轻的父亲幽幽地说“要不,别让妮子上了?”父亲脸上刀刻似的皱纹突然生动地一跳,“哪能!儿子娶媳妇花钱比妮子上学花钱多多了,咱们不能太偏心。”就为这一句话,我第一次被感动了。在一个骄阳似火的夏日,父亲一头挑着我的行李,一头挑着一筐桃子送我去上学。跟在父亲身后,望着颤悠悠的扁担和父亲那被扁担磨成老茧的双肩,我在心里默默发誓:不学出个样子来,无颜面对父  相似文献   

15.
社交名媛     
我想起在上海的时候,交过一个女朋友,是一个朋友的同学。我朋友告诉我,此人在上海是个社交名媛。我当时并不明白什么叫社交,自然更不明白什么是媛,但是名媛我知道,就是著名的媛。我和这个时髦  相似文献   

16.
这个明目皓齿的少年是吉野的儿子,他给我鞠躬,也会说"请多多关照",中文比他的父亲还要好。吉野在中国开设公司已经十多年了,他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在这座城市里,有属于他的别墅、汽车;在这座城市里,吉野的生活如日中天。"这是我的儿子,前天中午刚到中国,过了这个暑假,就要在这里读书了。我先看一下这些文件,你给我儿子当半个小时的中文老师,完了,我请你吃味千拉面。""不了。"吉野有数的两次请客,到席的中国人没有一个吃饱过,我当然不想再次享受这种遭遇,说",你先看文件,我在客厅里看一会电视。"  相似文献   

17.
最近有不少饭局。很多时候,我很无奈于必须陪吃,或是为了尽人情或是为了还人情。比如,这天.我就接到了“阿黑”的电话,必须接的,他是我在10年前认识的,那时,两个弟弟在老家因为与人打架,其中一个被抓,关在派出所里,我十万火急回去救人,发动了所有能动用的关系,通俗地说,就是中  相似文献   

18.
父亲的叮嘱     
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助父亲一起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这一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奥数测试费,所以父亲昨晚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今天早晨在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我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一阵轻微的冷风袭来,  相似文献   

19.
父亲是个赚钱的高手,儿子是个用钱的高手,父亲一笔生意进账上百万,儿子一挥手就能用掉上十万。父亲常常劝儿子:"学些本事,不要只顾着吃喝玩乐,万一有一天我破产了,你可怎么办?"儿子从来没有当回事,他如此能干的父亲怎么会破产呢?他想:就算他死了,也会留下一大笔遗产给我。然而造化弄人,父亲真的破产了。儿子的生活一落千丈,曾经的"好朋友"都消失了,儿子受不了这样的打击,呆在房里准备自杀。父亲破门而入,用力给了儿子一个耳光:"没出息,钱是我赚的,也是我赔的,与你不相干,我都没想死,你凭什么死!"儿子被打醒了,不知所措,问父亲:"现在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20.
出差到上海,我顺便去看望同学老谢。老谢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商人,老谢大学毕业后,子承父业,当了父亲公司的老总。老谢见到我盛情相待。席间,秘书向他汇报,有个美国人上门联系代理广告业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