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当代主流的职业体育孕育于西方文化,遵循着西方的传统价值观念,表现出商业性、娱乐性、竞争激烈性等特征,由于文化的差异,中国职业体育在仿效西方职业体育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必然遭遇困境.新时期中国职业体育的发展需处理好继承与借鉴的关系,在有中国特色的职业体育文化的引领下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湖北体育科技》2015,(9):761-763
厘清体育文化在西方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过程,有助于理解中国本土的体育文化,其实是迥异于西方从庆典与景观累积的发展模式。研究结果和结论:当代体育兼具庆典与景观的双重角色。当代中国尚欠缺体育从节庆累积的文化能量,就被迫纳入全球体育体系之中,媒介的出现又加速了体育景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中国武术近代以来在西方体育思维映照下中国武术的发展进行了文化学层面的思考:近代以来中国文化所发生的巨大变革直接导致了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断裂,导致武术西方体育进程的开始;西方体育思维的确立使中国武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远离传统,直接影响了中国武术的当代发展。  相似文献   

4.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点燃了当代中国体育文化的热情。这是中国千年不遇的体育大事件,也为我们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契机。然而如何借鉴西方体育文化、完善我国的体育文化建设、推动中国体育文化振兴,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总结当代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从体育全球化、体育产业、休闲、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这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国未来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不同民族间不同的文化传统,决定着各自不同的历史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构成中缺乏一种有如体育运动的东西,民族性格中也就缺少了一些冒险精神和肉体发达。相反,西方民族则格外重视体力,体育甚至武力有着良好的学校体育基础和传统。西方近代化的开端,与民族的强悍体魄野蛮冒险有关。日本的崛起,与其从西方借鉴这一教育传统有很大关系。中国近代的先进知识分子都已注意到了中国的这一不足。当代中国不能不重视青年人的肉体锻造。  相似文献   

6.
论中西体育文化精神内涵的差异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中西体育文化的源流传统入手对中西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涵进行了比较,提出在各自不同文化源流的影响中,两种体育文化逐渐形成了迥然相异的精神内涵。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面对西方体育文化剧烈冲击的今天,只有实现自我更新,才能为自身的发展找到一个有力的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文化学理论入手,阐述奥林匹克运动的西方文化特性,并对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转型作了进一步剖析,使我们在当前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中有的放矢、辩证和更客观地对待西方体育文化,推进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共荣与发展.对奥林匹克西方文化个性的研究和当代文化转型新的认识,对实现"人文奥运"也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加剧了中西方体育的冲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西方体育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在运动目的、表现形式以及思维方式上各有不同并各具特色。在当今社会,相互吸收、相互融合是弥补各自文化不足的首要选择,中西方体育文化都应该敞开自己的胸怀,共同造福于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谈古近代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演进历程的异同陈晋璋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主要指欧洲)体育是中西方两种传统文化的产物。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中西方民族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形态和民族心理,它包括个性、情感、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定势等。...  相似文献   

10.
中国武术:尴尬的境遇与发展的新策略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在文献资料查阅的基础上,运用文化社会学理论全面地梳理了在体育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及武术的发展境遇。文章指出: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入和迅速传播,在西方强势文化的裹挟之下,西方体育严重挤压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发展空间,以武术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瓶颈。进而提出,坚持民族传统体育的自信和自觉是应对西方体育强势文化影响的重要途径;选择“多条腿”走路的方式,全面实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武术文化的复兴。最后指出,在体育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着实遇到了西方体育的强势挤压。很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包括发展较好的武术遗存已经或正在远离我们的视野。所以,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出现危机的当代,我们有责任承担起这样的义务,唤起我们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意识,加快我们的实施行动。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文献调研、系统分析、辩证思维等研究方法,分析了西部地区原生态体育文化与旅游楔合模式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强调原生态体育文化对旅游开发中所显现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价值,从而在当今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中寻找出一条原生态体育文化与旅游楔合模式开发的绿色通道。  相似文献   

12.
东西方文化的撞击与交融——谈谈中国与现代奥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熊斗寅 《体育与科学》2002,23(3):11-13,44
从文化的视角来审视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史,作者发现,这是东西方文化的撞击和交融的历史,本文首先论述了奥林匹克文化的含义,然后说明奥林匹克文化是典型的西方文化,继而回顾了中国和奥运关系的发展史,最后展望了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中外体育文化相遇的发展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托文化相遇现象理论,通过文化自觉,从多元文化发展和分类体育的角度探讨分析了中外体育文化相遇后在中国的发展格局。得出了两种特质各异的体育文化相遇后,在现代中国形成了西方体育剔除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竞技体育文化、西方体育压抑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学校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平衡的大众体育文化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4.
张伟 《湖北体育科技》2010,29(4):386-388
近些年,我国西部地区得到了明显地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给西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从人类学的视角分析西部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强调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是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论足球活动中人与人冲突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足球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对抗性冲突,其实是人类战争情绪的一种复现,它在坚持文化制约的前提下,无限扩张人类的攻击性本能,只是中国足球乃至中国体育更多地强调文化性,而西方足球(体育)则更多地强调攻击性。  相似文献   

16.
理解的艺术 --从中西体育文化历史比较的视角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体育文化同源而流歧,原因在于世人实践这两种文化时,给予它们不同的理解,才突显迥异的风格。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对中西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的理解。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理念的中国体育文化道德价值观和以勇敢、竞争、自由、平等、节制、谨慎为核心理念的西方体育文化道德价值观成为了中西体育文化理解的分歧,同时也决定了现在中西体育文化的基本存在方式。通过分析中西体育文化核心理念的理解差异,从多个层面揭示了两种理解方式上的一些实质性的差异,指出了两种文化都是人类对生活理解的真实表达。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陆与台湾高校体育教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大陆与台湾高校体育教学现状进行比较。中国大陆高校体育教学强调终身体育、健康第一,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培养体育技能为主,评价重心放在身体素质、技术技能和运动能力上;台湾高校体育教学强调休闲化、自主化和多元化的发展,以发展学生体育能力和个性为主,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留学生与近代中国体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时铭 《体育科学》2006,26(10):38-42
在文献资料调研基础上采用实证的方法,就近代中国留学生与近代中国体育发展的关系进行讨论与研究。结果认为,第一,中国近代史上的大规模留学生运动,在加快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的同时,亦对近代中国的体育发展做出过积极的贡献;第二,近代中国留学生对近代中国体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早期时西方体育的引进上,而且,表现在对整个近代中国体育发展的引导上;第三,在近代中国体育发展史研究中,对近代中国留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方体育养生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笔者通过历史研究法、比较法阐述了中西方体育养生思想源于不同的思想起源 ,指出中国体育养生思想注重人对自然的适应 ,强调天人合一 ,形神合一 ,养生手段上以绵缓运动为主 ,能量代谢以上聚能为主。西方体育养生思想则注重人对自我的挑战 ,强调运动 ,以耗能后的超量恢复为其养生基础。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等对近代中国健康教育的演进历程进行梳理,考察其实践特色,探寻对当代健康教育改革发展的有益启示。研究认为:近代中国健康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破除封建陋习的萌芽阶段、引介西方思潮的兴起阶段和构建本土体系的发展阶段;在实践的过程中以健康教育政策为引领,在学校健康教育和民众健康教育领域做出了大量富有特色的开创性工作,推动了我国健康教育的发展。以史为鉴,发展本土化的健康教育理论体系;以乡村为重点、以学校为载体、以体育为抓手,促进健康教育实践的良性发展是带给当下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