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张陈俊  章恒全  陈其勇  龚雅云 《资源科学》2015,37(11):2228-2239
利用1998-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模型,整体和分组检验不同类别用水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发现,用水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多种表现形态,与地区和用水类别密切相关,全国组别的总用水和工业用水、东部组别的工业用水、中部组别的工业用水、西部组别的总用水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倒“U”型形态;各省份当前用水量所处现状存在较大差异,需要警惕用水量下降后再次上升的“反弹效应”。同时,本文对31个省份的时间序列进行回归检验,发现倒“U”型形态普遍存在,且发达地区拐点值大于欠发达地区;另外,对部分年份的截面数据进行非参数估计,与参数估计结果具有差异性。因此,各地区对待不同的用水类别,需要制定差异化的政策以促使用水量保持稳定或下降,避免出现“反弹效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倾斜,支持帮助其跨过拐点实现用水量的下降。  相似文献   

2.
工业用水库兹涅茨曲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兵兵  沈满洪 《资源科学》2016,38(1):102-109
水资源稀缺是21世纪社会经济增长乃至人类生存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探索工业水资源利用情况是进一步研究工业水资源节约利用的基础。基于2000-2013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单位根检验以及协整检验的基础上,对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工业水资源利用与工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东部地区二者关系曲线呈现为倒“U”型,且拐点出现在人均工业增加值28 612.150元/人时;中部地区二者关系曲线呈现为“N”型,且拐点分别出现在人均工业增加值15 546.048元/人和35 733.952元/人时;而全国和西部地区二者近似地满足单调递增的关系。经分析,技术创新、结构调整是使工业用水倒“U”型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出现的技术层面的原因,水价提升、水权交易则是其经济激励措施。最后提出应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工业内部行业结构调整,同时适当提升工业用水价格、完善水权交易制度以最终实现工业水资源节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耕地经营规模对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慧  赵凯 《资源科学》2019,41(4):740-752
本文根据农户亲环境行为实施的动态优化模型理论分析了耕地经营规模对农户亲环境行为实施的可能影响,并利用山东省549户农户1417块地块的样本数据,运用Oprobit模型和Probit模型,从家庭层面和地块层面分别实证检验了耕地经营总规模和地块经营规模对农户亲环境行为实施的影响及其差异,以期为制定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农户耕地经营总规模和地块经营规模与农户总体亲环境行为实施之间均存在稳健的倒“U”型关系;但上述关系因地块属性不同而呈现差异,自家地的地块经营规模与农户总体亲环境行为实施呈倒“U”型关系;而转入地的地块经营规模与农户总体亲环境行为实施呈“U”型关系。最后,提出政府应积极推进农地流转,促使农户耕地连片规模经营中应注意其适度性,以及加强规范农地流转程序和管理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李鹏远  周平  唐金荣  陈其慎 《资源科学》2015,37(5):1030-1037
自2002年中国的黄金市场开放以来,中国的黄金需求大幅增长,于2013年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黄金消费国。中国作为具有黄金消费传统习俗的国家,未来的黄金消费需求规模值得深入探讨。本文通过对亚洲、美洲和欧洲地区的黄金制造业黄金消费历史进行分析,得出人均黄金制造业黄金消费量与人均GDP之间并不呈“S”形规律,而是呈一种“倒U”形轨迹;黄金制造业黄金消费强度与人均GDP之间虽然也呈“倒U”形轨迹,但是并没有相近的消费顶点;人均黄金制造业黄金消费量与人均国民收入之间呈“倒U”形轨迹。通过研究日本、美国和欧洲的黄金制造业黄金消费规律并分别在日本模式、美国模式和欧洲模式下对中国的黄金制造业黄金消费量进行预测,预计未来中国的黄金制造业黄金消费量将介于日本模式1 371t与美国模式2 361t之间,为1 800t。  相似文献   

5.
赖晓瑾  唐一丁  祝树金 《资源科学》2022,44(8):1630-1644
随着经济全球化概念越来越深刻地体现在国际分工专业化和经济增长模式中,全球价值链(GVC)的深化将如何影响环境这一问题引发了越来越多的思考。本文立足于GVC的视角,利用1995—2018年64个国家的面板数据,依托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理论体系,探究了参与GVC对于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关联性的影响,分析各国参与GVC是否会影响EKC的“拐点”。研究结论表明:①GVC参与度的提高将显著延后EKC“拐点”的到来,这一“延后”主要源于后向GVC分工的驱动,而前向GVC分工的提升将有助于EKC“拐点”的提前。②参与GVC对EKC“拐点”的影响存在国家异质性,环境规制严格的国家参与GVC将助其更早迎来“拐点”,实现经济发展意义上的碳达峰;而规制宽松的国家参与GVC则可能沦为“污染天堂”。③GVC参与度对EKC“拐点”的影响存在行业异质性,其中技术密集型行业前向GVC参与度的提升将有效推动EKC“拐点”提前到来。④GVC参与度与CO2之间存在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本文的发现丰富了全球价值链在经济和环境效应方面的实证应用,为协调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约束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曲衍波  魏淑文  商冉  郑捷 《资源科学》2019,41(6):1035-1047
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调整应加强对其空间形态的系统认识与分类研究。本文从“点”-“面”耦合的角度构建农村居民点空间形态概念模型,基于“2+3”式抽样法选取山东省不同区域的5个典型乡镇及其内部的15个典型村庄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点”属性的规模、形状和密度指标划分农村居民点类型,利用“面”属性的生产、生活和生态指标剖析农村居民点功能,进而通过对比分析揭示农村居民点“点-面”形态耦合特征。研究发现:①在“点状”形态上,典型乡镇的农村居民点规模差异较大,密度相对集聚,形状偏于不规则;经济落后地区和山区的农村居民点组合类型比较单一,经济发达和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点组合类型多样。②在“面状”形态上,农村居民点整体表现为“生产功能较好,生活功能差,生态功能一般”的特征;随着镇域内区位优势的衰减,典型村庄的生产功能逐渐降低并趋于均衡化,生活功能逐渐降低但分化程度更加剧烈,生态功能也逐渐降低但缩减幅度相对均衡。③在“点-面”形态耦合上,大规模-集聚型农村居民点的生活和生态功能偏强,小规模-分散型农村居民点的生活功能稍强,大规模-分散-不规则型农村居民点各项功能均较弱,这种组合类型和功能关系之间的关联性是外部性要素导向下农村居民点内部要素自组织演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王宪恩  王寒凝  夏菁  赵婧辰  段海燕 《资源科学》2016,38(10):2001-2011
国家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特征因各国工业化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异,通过分析典型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演进趋势,可为其他国家未来工业化进程中实现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美国、日本等8个典型国家为例,运用修正后的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对其1961-2011年的国家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特征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1年期间日本、韩国、西班牙等工业化完成国家经历了完整的工业化进程,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度呈现明显的“U”型变化趋势,而美国、法国等后工业化国家因处于后工业化阶段而处于“U”型曲线右侧的上升阶段,埃及、马来西亚、泰国等前工业化国家因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而处于“U”型曲线左侧的下降阶段。各国因工业化开始时间、发展速度及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人口规模和城市化水平差异,其协调发展度谷值时间和谷值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中国在吉尔吉斯斯坦区域资源产业开发布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涛  于汶加  代涛  李颖  邢佳韵 《资源科学》2015,37(5):1096-1105
吉尔吉斯斯坦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国建设“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支点。本文从互利共赢的资源合作切入,分区域对吉尔吉斯斯坦资源、产业、基础设施、投资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合作构想:①中吉合作目标及基本原则:资源产业作为切入点,全方位推动中吉战略合作;将费尔干纳盆地反“C”字形地区作为中吉合作核心区;促进吉尔吉斯斯坦南部经济发展,为“大通道”营造良好环境;②合作主要领域和重点布局:电力、公路、铁路、管道等资源通道建设;矿产资源及相关产业合作;③合作模式:积极稳妥、互利共赢的合作方式;吉尔吉斯斯坦资源开发合作模式构想——谦比西模式。文章最后指出中吉合作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还可以共同维护中亚地区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9.
翁凌飞  白昊男  沈镭 《资源科学》2021,43(12):2451-2464
线性交通廊道建设对区域景观格局产生深刻影响,科学分析廊道建设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及尺度效应,明确景观格局的变化趋势,从而构建线性交通廊道建设与生态保护均衡发展格局,对铁路所在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老(中国—老挝)铁路为研究对象,基于2015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回归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铁路沿线整体和不同类型的景观格局指数变化特征及其空间差异,揭示中老铁路建设对沿线景观格局的影响及尺度效应。研究表明:①中老铁路沿线区域土地利用以林地为主,2020年铁路廊道土建工程完工后,林地面积减少,耕地面积有所增加,部分减少的林地面积转化为耕地。②铁路建设导致沿线缓冲区整体景观格局的异质性增强,斑块连通程度减弱,斑块面积缩减,林地破碎度加剧。③整体景观和林地的斑块密度、分散指数均与铁路影响尺度呈倒“U”型关系,铁路对整体景观和林地的景观格局产生显著影响的拐点分别位于铁路两侧6 km和8 km附近。本文结果可用于评估铁路等线性交通廊道的建设对沿线景观带来的影响,对未来中国与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其他国家在实现互联互通的同时,如何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景观格局保护政策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袁睿佳 《资源科学》2019,41(2):405-413
为保障松华坝水库流域的饮水安全,促进滇池流域水污染的防治工作,本文以非点源污染为研究对象,通过专家打分法分析不同景观在该流域非点源污染形成中的贡献,并确定各“源”、“汇”景观的比重,以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为基础,分别从流域整体与各景观空间要素2个方面,定量研究了流域景观格局与非点源污染的关系。结果显示:①松华坝水库流域整体和各空间要素层面的4个景观空间负荷指数值均小于0.50,表明流域在整体和各景观空间要素层面,均属于“污染截留型”景观格局,即理论上由当前景观格局新产生并排出的非点源污染物极少;②坡度景观空间负荷指数>相对高程景观空间负荷指数>距离景观空间负荷指数,表明加强保护该流域中高海拔陡坡地带的“汇”景观,不仅可以防止形成新的“污染贡献型”景观格局,还可强化其隔离圈式“污染截留型”景观格局,有效阻挡流域中面积最大的“源”景观,位于中高海拔山区的旱地所产生的土壤和养分外流。  相似文献   

11.
为了检验环境规制能否推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从正式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和非正式环境规制的直接影响入手,本文采用沿海33个城市2007-2016年动态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沿海城市的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升级存在U型关系,拐点值为0.4452。当环境规制小于拐点值时抑制产业结构升级,当环境规制越过拐点值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整个沿海地区环境规制已经越过拐点值。但是不同区域环境规制拐点值不同,其中东部沿海环境规制的拐点值最高。非正式环境规制中的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力资本能够显著促进沿海产业结构升级,人口密度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负向作用,其显著性存在区域差异性。技术创新有效推动了沿海产业结构升级;外商投资阻碍了沿海产业结构升级,对北部和东部沿海的阻碍最明显;贸易水平对南部和东部沿海具有明显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2.
海外研发投资已经成为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后发跨国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战略选择。本文以中国2009-2014年八个行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面板的负二项回归模型,从海外研发组合结构两个维度(广度和强度)检验对母公司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结果发现海外研发广度与母公司创新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海外研发强度与母公司创新绩效之间存在U型曲线关系。另外,还发现企业的吸收能力和海外投资经验在海外研发广度、强度与母公司创新绩效之间的起着积极的调节作用。该研究结果可以为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跨国企业海外研发投资决策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掌握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运输领域能源消费状况基础上,构建长期能源替代规划系统(LEAP)-粤港澳大湾区交通模型,通过设置基准情景、能源转型情景和能源深度转型情景,模拟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运输领域未来的能源消费需求和节能潜力,分别从货运交通、城际客运、市内客运等部门分析其能源转型的方向和路径.研究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运输领域未来的节能压力巨大,基准情景下的能源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能源转型和能源深度转型情景下通过加大政策措施的实施力度,能源消费需求有望于2025-2030年达到峰值.基于分析结果,提出要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源转型,需要大力推进天然气、电力、氢能和生物燃油等清洁能源的应用,大力发展铁路和水路运输以及城市公共交通,并通过强化技术节能和管理水平提升实现交通运输工具的能效提升.  相似文献   

14.
吕涛  高剑  王政 《资源科学》2018,40(7):1450-1458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成品油消费量较高的区域,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成品油应急储备体系,对成品油供应中断事件的响应能力较弱。本文在确定储备基地、划分应急调运渠道的基础上,建立了成品油应急运输网络,并应用灰色预测和多目标优化模型对2020年成品油应急储备规模与布局展开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预警等级的提高,总体储备规模逐渐增加,各储备基地储备规模受覆盖范围和服务区域应急需求量的影响;应急调运方式由调运时间和成本共同决定,在调运距离较近时,铁路、水路和管道的应急调运量差别不大,调运距离较远时,铁路和水运表现出较大的优势。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加快长三角地区成品油储备基地建设、完善成品油应急调运网络、建立联合储备和应急协调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选取新基建重点领域新能源汽车行业65个联盟及351个成员作样本,分别探讨政府、大学、企业牵头的3种类型新能源汽车联盟对新基建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以齐美尔链为中介变量深入分析不同类型创新联盟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这3种类型新能源汽车联盟对创新绩效均有促进作用,齐美尔链在不同类型联盟与创新绩效间有部分中介作用;政府牵头联盟拥有更多齐美尔链的假设不成立;基于分类视角,政策导向型齐美尔链与创新绩效呈正U型关系,成果导向型齐美尔链与创新绩效呈线性关系,利益导向型齐美尔链与创新绩效呈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在预测中国交通运输需求量的基础上,量化设置了运输结构优化和交通技术进步影响参数,设计了基准情景、结构优化情景、技术进步情景、低碳情景,测算了中国交通运输的碳减排潜力。研究显示,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交通运输碳排放明显回落,若疫情逐步有效控制,交通运输仍将保持增长趋势,到2030年,中国交通运输技术进步的减排潜力为8.20%,结构优化的减排潜力为7.08%,低碳情景下减排潜力为14.45%。低碳情景下,公路民航运输碳排放显著下降,水路城市客运碳排放微降,铁路运输排放上升。公路、民航运输的减排潜力为23.71%、10.43%,公路民航领域是交通运输行业减排的重点领域;水路运输、城市客运减排潜力为2.76%、4.40%,技术进步可以抵消结构优化带来碳排放增量;铁路低碳情景的碳排放高于基准情景增加20.08%,是由于结构优化使得铁路货运周转量大幅提升,远超过铁路技术进步带来的减排效果,但对于交通运输系统整体起到了最优碳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17.
李雪莲  朱中国 《软科学》2012,26(12):88-92,98
基于投资、消费内部结构及其细分项目对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视角,对四川省1978~2010年的投资、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作了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公共投资总体过度中存在局部不足,其中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教育与科技事业投资仍有进一步增加投入的空间;私人投资对经济增长起总体促进作用,且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大于公共投资,但其中向第一产业领域的投资已出现过度,应避免继续盲目增加该领域的投入;消费呈现整体不足,其各细分项目对四川省经济增长均起正向促进作用,但从产出弹性来看,消费各细分项目均小于公共投资、私人投资。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交通运输碳减排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预测中国交通运输需求量的基础上,量化设置运输结构优化和交通技术进步影响参数,设计基准情景、结构优化情景、技术进步情景和低碳情景,测算中国交通运输的碳减排潜力。研究显示:中国交通运输的碳排放,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明显回落;到2030年,在技术进步、结构优化、低碳发展3种情景下的碳减排潜力分别为8.20%、7.08%、14.45%。其中在低碳情景下,公路、民航运输碳排放显著下降,水路、城市客运碳排放微降,铁路运输碳排放上升,公路、民航、水路、城市客运的碳减排潜力分别为23.71%、10.43%、2.76%、4.40%,而铁路运输的碳排放高于基准情景,增加了20.08%,主要原因是运输结构优化使得铁路货运周转量大幅提升,远超过铁路技术进步带来的碳减排效果,但对于交通系统整体起到了最优碳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镇化对能源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蕾  魏后凯 《资源科学》2014,36(6):1235-1243
随着城镇化的大力推进,中国城镇化、工业化与能源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已经发生新的变化。而目前对城镇化与能源消费之间关系的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①没有考虑工业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过高估计了城镇化的作用;②没有考虑区域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的差异,正是由于这种差异导致不同区域的城镇化、工业化和能源消费之间关系呈现的不同特征;③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实证方法尚需要进一步完善。基于此,本文构建了固定效应面板模型,估计了反映不同区域能源消费水平长期趋势的均衡方程。结果显示,在全国层面,中国城镇化、工业化对能源消费的净效应为正,并且城镇化的影响作用更加明显。分区域情况来看,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净效应为正。其中,中部地区影响程度最大。这意味着中部地区城镇化转型面临的能源消费压力最大。据此表明中国在城镇化进程中,降低能源消费强度,缓解能源消费压力,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①新型城镇化要考虑城市的规模效益;②要充分考虑地区发展的差异,制定差别化的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