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批评教育是教师在教育学生时的方法之一,更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最常用的教育方式。批评是一门艺术,它可以使人成长、促人完善、助人成功;也可以令人反感、使人气馁、让人自暴自弃。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掌握批评的艺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钮丽霞 《甘肃教育》2014,(24):41-41
正教育是一门艺术,对学生的批评教育方式更是一门艺术。适度、得当的批评教育会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与不足,从心理上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要潜心研究批评的方式方法,起到批评教育的效果。批评教育方法也是有章可循的,也有其内在的科学性,这需要教师不断地深入探究各种教育案例,深入剖析学生的心理,总结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批评教育模式,讲究批评的艺术,让批评处处彰显教师对学生深切关怀爱护的人性魅力。  相似文献   

3.
人民教师对学生有批评教育的权利。但批评教育的语言必须净化、必须讲究,还要有必要的修饰。老师和家长一样,常常恨铁不成钢。但当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被父母宠大的、哄大的。他们对恨字当头的爱大多不接受,对语言带刺的爱大多不喜欢。批评教育学生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批评教育学生时一定要储备许多方法和词汇,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根据不同场合不同对象,从中挑选出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和词汇。  相似文献   

4.
有的教师批评学生,学生心服口服;有的教师批评学生,学生口服心不服;有的教师批评学生,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对抗情绪而适得其反。由此可见,批评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作为教育管理者,只有讲究批评教育的艺术与方法,使批评变得"美"一些,才能真正起到批评教育的作用,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王琼武 《林区教学》2012,(10):24-26
中小学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在对中小学生进行日常教育和管理时,要恰当使用批评教育口语。批评教育口语的运用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中小学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在使用批评教育口语时要把握好批评教育学生的原则,讲究批评教育口语的艺术,注重批评教育口语在教育教学评价中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6.
批评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育学生的手段,是教师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否定评价,以唤起学生的警觉,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批评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常用的一种方法,其根本目的是要引起学生思想的变化。使学生真正提高认识,提高思想素质。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言行。不留情面或婆婆妈妈,都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反而会造成师生之间的感情对立。批评要讲究艺术,教师要认真研究,正确指导学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批评学生欣然接受,不但引以为鉴还进行深刻反省;有的批评学生难以承受,甚至激化了矛盾,产生对抗情绪或从此一蹶不振。要想使批评既有的放矢又形式多样,既一针见血又留有余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就要求教师像艺术家那样研究和掌握批评这门艺术。而批评的艺术是在理解、信任、尊重和关心的土壤里开出来的灿烂的花朵。作为教师,批评学生时应针对被批评对象的实际情况(包括场合和情节以及学生的性格、心理素质等)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使他们乐于接受,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切忌“一刀切”。一般情况下。批评的方式有下列几种。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爱的艺术.莎士比亚曾精辟地指出:"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长."一个成功的教师,不仅需要有渊博的知识,更重要是有爱心和教育智慧.对幼儿来说,爱心和教育智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多一份赏识,少一份批评"就是最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8.
批评的艺术     
教育是一门综合艺术,倡导教书和育人两大主题。现在教育界围绕育人提出很多研究课题,赏识教育已经成为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然而,面对学生的种种缺点或错误,我们还必须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批评教育。要使批评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达到育人目的,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不能不讲究批评的艺术。笔者认为,委婉和幽默的批评是一种比较好的教育方法。它可以化刚为柔,使被批评者更容易接受,进而自己觉悟,改正过错。  相似文献   

9.
批评教育是一门艺术。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更会经常地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学生犯了错误,教师理所当然地要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但什么时间去批评,以什么样的语气去批评,用什么方式方法去批评,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相似文献   

10.
人民教师对学生有批评教育的权利。但批评教育的语言必须净化、必须讲究,还要有必要的修饰。老师和家长一样,常常恨铁不成钢。但当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被父母宠大的、哄大的。他们对恨字当头的爱大多不接受,对语言带刺的爱大多不喜欢。批评教育学生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批评教育学生时一定要储备许多方法和词汇,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根据不同场合不同对象,从中挑选出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和词汇。  相似文献   

11.
批评的艺术     
刘习良 《湖南教育》2001,(16):26-26
批评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批评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改正毛病,而不讲艺术的批评不但不能促使学生改正缺点,还会使学生疏远你,为你以后的教育设置障碍。  相似文献   

12.
教师们常说,批评是门艺术,掌握了批评教育的能力.教育就能成功一半。殊不知,表扬也是一门艺术,表扬运用得不当,也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教育效果事倍功半。《礼记·学记》中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教学中运用表扬,对于鞭策先进、激励后进、  相似文献   

13.
批评的艺术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批评教育是家长和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育手段。批评不是简单粗暴地训斥,而是一门艺术,如何批评,大有学问。  相似文献   

14.
同表扬一样,批评也是班主任经常使用的一种教育手段。由于人的天性是“趋赏避罚”,很难做到“闻过则喜”,所以,批评总不如表扬那样易见成效惹人喜欢。因此,批评一个人要比表扬一个人困难得多。尽管如此,正确的批评总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如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能避免错误的做法,讲究批评艺术,就能使批评成为学生乐意接受的教育形式,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笔者认为,批评学生应做到“四舍五入”:  相似文献   

15.
批评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有着积极向上的进取心,但在行为上又较为幼稚,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需要教师及时而巧妙地加以批评指正。讲究批评艺术的教师能够施良药而不苦口,为学生易于接受。在多年教育实践中使我体验到,对学生的批评,须遵从以下三项原则。  相似文献   

16.
批评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育手段。作为一名正处在成长发展时期的初中生来说,违纪犯错,产生矛盾在所难免,受到批评当然是少不了的。虽然批评的手段人人会用,但技巧各有不同,批评不仅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师如果不讲究批评的艺术,批评的方式不妥,不分场合,语言不当,往往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样不但达不到批评教育的目的,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抵触,产生逆反心理,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为人师者,在批评学生时,必须周密思考,把握度和量,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征、心理特点,结合具体问题,采取灵活多样、切实可行的批评方式,讲究批评的艺术性,给学生良性刺激.提高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7.
教师批评学生的语言,是唤起学生对自己不良行为的警觉,终止不良行为,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心理刺激素,是教育学生的常规方法。恰当使用,能指点迷津,启迪心智。但事物总是辩证的。直来直去、直言不讳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心底坦荡,待人真诚,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人的优点,即使对对方有所冒犯,也会因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而得到谅解。但直言并非处处适用,事事都行,如教师在批评学生时使用不当,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还可能引起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隔阂。真正富有教育魅力的批评,不是伤害学生心灵的刑具、批评者广施威风、使被批评者无地自容,而是培养学生的尊严感,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使学生道德上的自勉。因此,批评不但是教育人的一种手段,也是一门艺术。笔者根据自己教学经验,谈谈如何让学生在微笑中接受批评。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一门科学,教师工作是一门艺术,而批评学生则要求更高的艺术性,其方法是否妥当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在教学工作中,特别注意批评学生的艺术性,力求批评学生而又不伤害学生,还可以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9.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一些错误。那么怎样让学生改正错误,愉快地接受批评呢?批评恰到好处,能指点迷津.启迪心智。如批评不当,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可能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真正富有教育魅力的批评,不是伤害学生心灵的刑具,不是批评者广施威风,使被批评者无地自容,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尊严感,激发学生上进心.促使学生道德上的自勉。因此,批评不但是教育人的一种手段.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何让学生愉快地接受批评。  相似文献   

20.
杨朝栋 《教育》2011,(36):27-27
<正>校长批评的语言,是唤起教师对自己不良行为的警觉,终止不良行为,向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心理刺激素。恰当使用批评语言,能指点迷津,启迪心智。如果批评的语言使用不当,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可能引起校长与教师之间的隔阂。真正富有教育魅力的批评,不是伤害他人心灵的刑具,不是校长施展威风,使教师无地自容,而是在于培养教师的尊严感,激发教师上进心,促使教师道德行为上的自勉。因此,批评不但是教育人的一种手段,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