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笔者在阅读1987年2月期《∏РИРОДА》(《自然》)杂志时,在第21面遇到句内有缩写词“MKM”的两个句子。现抄录如下: 这两句中的“MKM”按文中的意思看来都应该是表示“微米”的,也即应该是俄文中“МИКРО’Н”(微米)的缩写词。“MKM”与МИКРО’Н”之间不符合缩写词的构成规则。因此笔者就查了《俄汉缩略语词典》(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编,上海外国语学院《缩略语词典》组修订,商务印书馆出版,1983年·北京),查得如下: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新编高中《语文》第六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文有这样两句话:“我们平常说的‘察颜观色’‘眉目传情’等等,都是不用语言的一些特定的交际方式。”“即使像‘察颜观色’这一类特定的交际方式,也必须有语言的交际为基础,预先有了一定的了解,双方才能领会。”笔者查阅了《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汉语成语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等多种权威工具书,均无“察颜观色”一词,而只有“察言观色”。“察言观色”一词出自《论语·颜渊》。孔子跟他的学生…  相似文献   

3.
我们知道,“对于”和“对”都是介词。介词特点是不能单独使用,它必须用在名词、代词或词组(短语)的前边,跟这些词组成介词结构(介词短语),共同作句子成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对’和‘对于’的用法差不多,但是‘对’  相似文献   

4.
冰心的散文《樱花赞》有这样一句:“这首歌写尽了日本人春天着樱花的举国若狂的胜况。”对此句中的“胜况”一词,龚其康同志因为在《现代汉语词典》、《四角号码新词典》、《辞海》中查不到它,所以怀疑它是“盛况”的笔误(见《中学生学习报》高中版第39期《是“胜况”还是“盛况”》)。我以为龚其康同志的看法,是不正确的。“盛”,《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盛大;隆重:盛会;盛宴。”“胜”也有“优越;盛大;佳妙”之意,并且“胜会犹盛会。章碣《癸卯岁毗陵登高》诗:‘流落常嗟胜会稀,故人相遇菊花时。’(见《辞海》)由此  相似文献   

5.
聂琪老师在《语文知识》2004年7期《高中语文教材指瑕》一文中指出:“《胡同文化》一文最后有一短语‘怅望低徊’,‘望’当为‘惘’字之误。”笔者认为这种说法过于武断。“怅惘”意为“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现代汉语词典》)“怅望”意为“怅然凝望、怀想”,使用频率不是太高,一般词典没有收录。但这个词在文学作品中  相似文献   

6.
《山西晚报》2004年12月9日第12版发了一则热线报道:小学二年级课文课本(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中“腊梅”变成“蜡梅”,学生家长和语文老师对此感到疑惑,并且担心学生以前学的是“腊梅”,现在改为“蜡梅”,到升学考试答题时该写哪一个才算正确呢?学校不同,使用的课本也会不同,小学生们所学的祖国语言文字也不相同,怎么办?类似情况还有很多。《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以下简称《现汉》)293页:叮咛同‘丁宁’。”951页:“[旁皇]同‘彷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年版)310页:“[丁宁]现在规范词形写作‘叮咛’。”977页:“[彷徨]……  相似文献   

7.
前段时间,教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的潘老师发现一个问题,书上讲"大禹治水"这个故事时用到了"坚忍不拔"这个词,而办公室的大多数语文教师都说,书上错了,应该是"坚韧不拔"。笔者查找了许多资料,发现"坚忍不拔"与"坚韧不拔"这两个词语都存在。"坚忍"在《辞海》与《辞源》中都有收录。"坚韧"《辞海》(1989年版)中并未收录,《辞源》中也未曾见。《汉语成语小词典》(商务印书馆,1981年修订第四版)只收录"坚忍不拔"。《汉语成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解释"坚韧不拔"时认为:"也作‘坚忍不拔’。"  相似文献   

8.
《〈论语〉十则》中的第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三点一测丛书·七年级语文》(科学出版社)都把“一言”翻译成“一句话”。把第十则翻译成“子贡问道:‘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孔子回答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对此我表示怀疑。我特意查了字典,《康熙字典》有“一字为一言”的注释,《现代汉语词典》(1997年北京,商务印书馆)有“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五言诗、万言书,全书近二十万言。’”的注…  相似文献   

9.
“双赢”是近年来广泛使用、流行的一个新词,《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收入了这个词,对该词的释义是:双方都能得益。《新华词典》(2001年修订版)、《新华新词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也都收入了这个新词。这说明“双赢”一词已得到社会和语言专家的双向认可,稳稳地进入了汉语词汇的大家庭。但“双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孔雀东南飞〈并序〉》一诗中焦仲卿别母殉情时有一句“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此句课文中的注解值得商榷,特别是将“直”字解为“意思是身子骨硬朗”。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笔者查阅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修订本,1996年版)及相关资料,综合“直”字的古今意思,无非有以下几种:1、会意。小篆字形,从L(yin),从十,从目。徐锴:“L,隐也,今十目所见是直也。”本义:不弯曲,与“枉”、“曲”“横”相对;引申为正直;公正;不偏私;爽快,坦率等。2、动词,伸直,挺直,面对,…  相似文献   

11.
陶炼 《语文学习》2024,(3):77-78
<正>《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旋涡”的释义是:“(1)气体、液体等旋转时形成的螺旋形。注意用于液体时一般作‘漩涡’。(2)比喻牵累人的事情……也作漩涡。”该词典在同一页对“漩涡”的解释是:“同‘旋涡’。”《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这样的处理似乎蕴含着两点意思:第一,“旋涡”作为主词条,应该是更常见也更规范的推荐词形;  相似文献   

12.
上古文言中,“莫”主要用作无定指代词。但这种意见,只反映在一些古代汉语语法著作中,而许多大型辞书中,如《辞源》、《辞海》都没有无定指代词“莫”的义项。中华书局影印的《中华大字典》、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词典》中也没有。使用较广的《汉语成语小词典》(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在解释以“莫”字为开头的成语时,统统释“莫”为“不、不能”或“没有”。其实,无定指代词“莫”在文言中  相似文献   

13.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第五册选了《捕蛇者说》一文,注者把“当其租入”一句注为“抵他的税收。当,抵。”这种解释,我认为欠明确。《语文月刊》一九八三年第十一期,程瑞君同志的《初中语文第五册文言文注释商榷》一文,就上述注释提出了不同意见,把“租入”解作“租税”,认为“‘租入’在这里不是一个词,‘租’是名词,租税;‘入’也是名词,同样是租税”,“‘租入’在句中是同义词连用,以凑足音节,增加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 5册课文《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有“抵足而眠”一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案》 ,将“抵足而眠”释为“两足相碰 ,共枕而眠” ,但笔者认为“抵足而眠”应释为“同榻而眠 ,分睡两头”。查《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 (1998年版 )释“抵”为“用角顶 ,触” ;查《词海》释“抵”为“碰”“触” ;查《新华成语字典》释“抵”为相触 ,“抵足而眠”为同榻而眠 ;查《现代汉语词典》 ,其中由“抵”的原意引申出了“抵触”、“抵抗”、“抵挡”等词条。从上述古今词书“抵”字的解释看 ,都言有来自相反方向的接触之意。由此可见 ,“抵足…  相似文献   

15.
茅盾先生的《风景谈》(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一文中有“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一句。课本解释其中的“浅浅”一词,说:“[浅浅(jiānjiān)]也作‘溅溅’,水疾流的样子。”我认为课文对“浅浅”一词的解释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五册《阿房宫赋》中,“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两句,课文注释是:“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铛,平底的浅锅。”句中显然有词的活用现象。究系哪一个词活用,课文未明确注释,而该课练习第五题,却是要求学生回答这二句“跟一般的文言句式有什么不同”。查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所编之高中语文第五册《教学参考书》,对该题提供的答案是:“‘铛’‘石’‘块’‘砾’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持此种观点的资料或习题,还有一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17.
“偶尔”和“偶然”都是比较常用的词,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分别排在第4731和4732位,都是丙级词。这两个常用词是近义词。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偶尔”的解释是“(1)间或;有时候;(2)偶然发生的”;对“偶  相似文献   

18.
高二册《鸿门宴》中 ,樊哙在指斥项羽时有句云 :“怀王与诸将约曰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此中“王之” ,以前的课本 (人教社 1991年4月第 1版 )注为 :“王 ,为王。之 ,指咸阳。”现在的课本 ( 1995年 6月第 2版)则改作 :“王 ,使他为王。之 ,指咸阳。”笔者以为 ,改注较旧注错之更甚 :将“王”视为使动用法 ,除这个改注外 ,课本中还有两处 :一是《鸿门宴》文后练习第二题第 3小题 ,《教学参考书》提供的参考答案是 :“王 ,动词 ,使动用法 ,封……为王。”一是高三册《单元知识和训练·词的活用》中在解释“使动用法”时云 :“‘王之’…  相似文献   

19.
茅,不少成语词典把它解释为“茅草”,如《汉语成语小词典》:“春秋时楚国以茅草作旌旗,行军时旌旗在前,故称‘前茅’。”(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汉语成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也持此说。其依据是《左传·杜预注》:“时楚以茅为旌识”。似乎持之有据。这种解释是牵强附会的,不准确的。清代学者王引之指出:“茅为草名,旌则旗章之属,二者绝不相涉。”(《经义述闻》卷二十  相似文献   

20.
近日。在备《马说》一课时,发现教参(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语文。2002年版)第202页中“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这一句中的“祗”与教材中的“祗”不同。翻看2007年版教参,这个句子仍没有改动。于是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5版,以下无特殊注明均出自该词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