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威权性的道德教化是中国传统道德教化的基本特征,个体生命被遮蔽在神圣的“(天)理”之中,“人”被遮蔽于“民”的身份之中,纲常名因之而成为“吃人”的教化。从明末清初早期启蒙教化思想的出现,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现代性教化的艰难启蒙一步步走向深入,在发现了“吃人”的礼教的同时,也发现了“人”。  相似文献   

2.
民众教育是中国近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从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变的重要标志。中国古代教育素有“教民”传统,重视社会教化是传统教育的特有功能,与近代民众教育既有本质性的区别,又有自然的内在联系。系统梳理从古代社会教化到近代民众教育转变的历程,了解古代不同阶段社会教化的状况和近代民众教育发展的基本类型,从施教目的、制度、内容、方式和效果入手,揭示出“民众”历史地位的变化,乃是从古代社会教化向近代民众教育转变的核心,也是近代民众教育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儒家教化说为近代以来的知识分子诟病者多,这些批评与诟病不少就值得再商榷、再检讨。孔子以前的中国社会,是一个“治教官师合一”而以“教”化天下的社会。孔子开出诗书礼乐教化传统的价值理性的人文基调,强调教化培植人的价值理性而“成人”。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儒家教化说的真义乃在“为天下而教化”而不是为“一家一姓”而教化,它的强固存在正是孔子教化为天下为人的理性启蒙之精神不灭的见证。  相似文献   

4.
“Bildung”被译为“教化”,其与“两希文明”渊源深厚,又在德国古典哲学和德国浪漫主义时期融入新的内涵。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以黑格尔所规定的“教化”在于“普遍性的提升”为起点,并立足“普遍性”对诠释学理论进行重构,最终实现了诠释学的“普遍性”。诠释学“教化”与教育有着密切关联,探讨诠释学教化的“普遍性”在教育中的实现符合诠释学的“应用”。从理论上讲,中国现代教育强调的“美育”,正是着眼于美的“普遍性”;而从现实上看,“理解”的历史性让“教化”关注过去和未来,因此,教育注重与“传统”对话,也是走向未来的必要路径;更重要的是,诠释学教化着眼于人的“有限性”,将“师—生”关系重塑为“你—我”关系,在语言中达到对自身、对他者的更高“普遍性”。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家被认为是“道德枢机”,这使得中国古代特别重视“为政以德”。“德治”不仅是古代社会治理的一大法宝,而且也是考量统治合理性、合法性和正义性的一个核心因素。由此也就决定了统治者尤其推崇“以德服人”的教化。  相似文献   

6.
教化是“政教风化、教育感化”之意 ,道德教育称为“教化” ,“通过教育化理论为德性 ,化外在的‘他律’为内在的‘自律’”。尽管我国自西周以来就一直有着重视道德教育的良好传统 ,但明确提出教化的概念是在汉代。如“重教化 ,正法度的德治主张”、“行教化”、“德治与教化”、“以教为本”等等。那么汉代何以兴教化 ?又是如何实施的 ?它与先秦的道德教育有何区别值得探讨。汉代教化的兴起源于两个基本事实。其一是秦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 ,其二是汉王朝夺取天下后治理国家的需要。汉代教化 ,有着较完整的体系和策略 ,首先是大力宣传教化的…  相似文献   

7.
杂字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流行于民间的一类识字教材。是和“三、百、千”并行的另一路识字课本。杂字之所以能在我国广大农村中流传久远,影响深广。究其深层原因,不仅在于其基本的识字功能,更重要的是它的社会教化功能。因而,挖掘隐藏在杂字读物中的教化意蕴,对于我们今天的农村教育、西部大开发地区的化建设、道德建设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明建设都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社会教化是一种化诱万民以维系社会统治的政治工具与社会软调控手段,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从历史人类学视域下观照,先秦礼乐社会时期,时人创见了“外物以饰内情”的社会教化方式,青铜礼乐器成为这种教化方式的物质载体,并承载了道德教化、伦理教化、政治教化、警示教化等丰富的教化功能。这种社会教化方式与礼乐文明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对先秦社会的良性运行、中华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学教化论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教化论是贯穿于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的一条主线,它以“诗言志”、“美刺”说、“文以明道”为核心范畴,形成具有教化特色的文学本质论,功能论,作家论,创伤论及风格论,从而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文学教化论体现出中国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其实质上蕴着强烈的古代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0.
“教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范畴。作为一个与儒家伦理道德原则和社会政治原则密切相关的范畴,‘墩化”范畴的批评原则和特征不仅为古代文论家推崇,而且“教化”范畴在当代语境中仍有强大的生命力.“教化”范畴所呈现出的思维模式,已经渗透于我们民族的大脑、灵魂和发肢,我们在许多当代文论中都能看到它的踪迹和影子,“教化”范畴在当代文论建构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刘秀峰  廖其发 《成人教育》2009,29(12):11-12
我国古代社会很重视社会教化,并形成了国家重教化、科举做桥梁、人民勤自学的三位一体的社会教化模式。借鉴和弘扬古代社会教化的丰富经验和优秀传统,对加快学习型社会体系建设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2.
论朱元璋的教化思想及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元璋在其统治实践中,立足当世,鉴于往昔,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教化思想。在教化途径方面,朱元璋始终以兴办学校为急务,认为学校是风化之原,教化之本。在教化目的方面,他依然坚持划一道德、端正人心、醇化风俗,重视对臣民的教化和管理。在教化条件方面,他认为最需凭借各级官员的参与,要求各级官员以淳美教化为要务。朱元璋通过其教化思想的实践,不仅达到了整顿人心、导民善俗的目的,且对加强意识形态建设、重构统治秩序亦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由于社会经济结构异动和"西学东渐"的不断深入,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教化体系渐趋瓦解,儒家价值观念和教化思想也越来越招致激烈的批判。反思传统教化的近代命运,对于深刻理解现代性教化的兴起和全面把握中国现代学校变革的文化走向显然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14.
陶冶法是德育实践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方法。陶冶法的运用应该注意选择和设计陶治学生的环境,加强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客家童谣生动地反映了客家地区的文化背景、风土习俗和审美情趣,它在一代又一代客家人口耳相授下,起到了传承客家文化的作用,既给客家人的童年带来了欢乐,也对客家人精神气质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它的文化功能表现为:娱情功能、教化功能、贮藏功能。  相似文献   

16.
明代建阳坊刻通俗小说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古代长篇白话小说到了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才大繁荣,大发展.而建阳书坊是当时最主要的印刷中心,为此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建阳书坊为追逐利润,同时也为了适应广大市民的需要,让小说更有效地承担起教化的任务,他们出版了明代三部名著的删节本或文简事繁本.但是,在这个深受理学影响的地方,他们在出版书籍时,还坚守一条道德的底线,没有出版<金瓶梅>和正在热销的"艳情小说".  相似文献   

17.
试论《学记》的教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记》是《礼记》中的第十八篇.它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比较系统的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它论及了教育教学中的许多问题。但是,《学记》的突出贡献则在它所提出的有关教学的思想。比如:启发诱导等等。  相似文献   

18.
网络时代的到来会对传统的教育造成巨大的冲击。网络文化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应该对此做出自己的反应,中国现代经典作品的细读化,中国现代经典作家讲解的精神个性化,中国现代文学热点难点问题的讨论化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科学的训练,诗意的感染,帮助学生成长成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19.
学校精神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知、情、意、行的统一性来分析,学校精神发展可划分四个层次,即:接受学校精神熏陶,体现为学校成员受到陶冶与启迪,是学校精神发展的基础层次;构筑学校精神凝聚,体现为学校精神对学校成员形成吸引力、向心力、亲和力,是学校精神发展的较高层次;遵守学校精神规范,体现为学校成员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提高,是学校精神发展的提高层次;体悟学校精神创造,体现为学校成员不断超越的精神力量,是学校精神发展的更高层次。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前,党的教育方针只提"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改革开放后,曾有德智体美"四育并举"和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之争,争论之后仍提"德智体全面发展";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国务院改提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①,江总书记强调了这个提法.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