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数字化实验仪器和传统实验仪器对比共同探究教室内空气中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让学生亲自实验,获得科学实验数据。一方面展示现代科学实验手段的先进性,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课间应该多到室外运动,呼吸新鲜空气。让学生明白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扩散来实现的,扩散双方的浓度差越大,则越容易进行气体交换的科学道理。  相似文献   

2.
正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改进课本上关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如图1,是将燃烧匙内的红磷从酒精灯上引燃再放入集气瓶中。在此过程中一方面集气瓶中的气体受热膨胀扩散出去导致实验误差较大,另一方面红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扩散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改进方法:如图2,取绿豆粒大小的白磷放在注射器中,注射器置于装有沸水的烧杯上方,利用水蒸汽使温度达到白磷的  相似文献   

3.
人教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铜与稀硝酸反应[实验1-7],注重了尾气的吸收,但无色NO气体产物不容易观察,故对本实验进行如下改进。 ①实验原理:利用还原性气体,排尽空气,防止NO接触氧气,观察NO的颜色。  相似文献   

4.
《体内气体的交换和运输》是学生在学习肺通气的基础上 ,进一步学习呼吸过程中有关气体的交换和运输的课程知识。肺的通气即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果是什么 ?其原因是什么 ?是本节课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出发点。因此课本首先编排了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中 ,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变化的示意图 ,并设置了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二氧化碳的实验。但通过多次教学实践 ,我认为这个实验设计 ,只表明了呼出的气体中有二氧化碳 ,而不能对比说明呼出比吸入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另外验证性实验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为了更好地实施素…  相似文献   

5.
沁阳县鲁村中学,初三学生李金霞,在实验教师张平勇指导下,根据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原理,自己制作了一套测定空气中氧气约占五分之一体积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6.
“蜡烛喝水”实验 ,是将直立于平底盘中的蜡烛点燃后 ,向盘中倒入约 1cm深的水 ,取比蜡烛高的玻璃杯倒扣罩在蜡烛上 ,一会 ,蜡烛熄灭 ,盘子中的水几乎都被蜡烛吸入玻璃杯中。这个小实验趣味性强 ,能激发学生探索物理原理、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但对其实验原理 ,却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一种 [1] 解释认为 ,水被吸进杯中的原因 ,是因为蜡烛燃烧时 ,燃烧掉了空气中的氧气 ,杯内气压变得比外界大气压小 ,外界大气将盘中的水压入杯中 ;而另一种 [2 ]否定上面的解释 ,说是因为物质燃烧产生热量 ,杯中空气热膨胀 ,压强增大 ,一部分空气排到杯外 ,当物…  相似文献   

7.
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实验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经典实验。针对现行三套教材中该实验存在的不足,文中对此实验进行了创新设计,即利用红磷燃烧后集气瓶内外能形成压强差这一原理,设计了美丽的喷泉实验,现象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初中化学上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与老教材相比有较大改变,现象更明显,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观察。但教师的操作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更简单。由于要在空气中点燃红磷,生成的P2O5会污染空气,进一步与空气中水蒸气结合生成偏磷酸,会危害师生健康。又由于红磷是点燃后再伸入到集气瓶中,而橡胶塞与导管连接着,要快速完成该操作并不是很方便,稍有不慎,就会使测得的氧气含量准确性降低,甚至导致实验失败。为了加强学生的环保与创新意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对该实验改进如下:  相似文献   

9.
1实验目的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该实验把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该实验便于从干枯的深井中取出气体样品,易于检测其气体样品与新鲜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差别,让学生了解干枯的深井人不能随意进  相似文献   

10.
小学自然中,测定空气不是单纯气体的实验装置,是在透明水槽中盛上水,然后在水面上浮上一支点燃的蜡烛,用玻璃钟罩或是用无底广口瓶加橡皮塞进行实验,实验结果是水液面在钟罩内上升约五分之一。从而证明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约占五分之一。然后用点燃的蜡烛进行燃烧实验,从而证明空气中只有氧气是助燃的。我们在这个实验中,发现有这样两个问题,一是钟罩本身是罩在水中,学生有一种不信任感;二是燃烧后液面上升,因玻璃与水都是无色透明的,不便于学生观察。因此,我们对此项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在一个划分成五等分的集气瓶上,装上打有双孔的橡皮塞。一个孔穿过一根带钩的铁丝或是燃烧匙,另一个孔插入一根“厂”形玻璃管,并接上一根橡皮管伸入盛有红色液体的烧怀中,如图。实验时,拿起橡皮塞并点燃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设计在简易气体发生器中、氧气存在条件下 ,铜和硝酸反应 ,从而引发一系列变化 ,观察到有趣的振荡现象。实验装置和药品1.装置 :简易气体发生器 ,如图 1。图 12 .药品 :硝酸 ( 1:1)、紫铜粒 (导线铜芯碎段 )、氧气 (预装在简易贮气瓶中 )。实验步骤和现象1.步骤 :在实验装置的隔板上铺一层铜粒。打开 A、B阀门 ,通入氧气 ,排出空气。关闭 A、B阀 ,撤去氧气源。在漏斗中加入预先量好的硝酸 ,体积等于 V (参见图 1) ,刚够淹没铜粒。先打开 B阀 ,再打开 A阀 ,让硝酸顺着漏斗颈流入试管 ,当硝酸与铜粒接触时马上关闭 A阀。细心观察漏…  相似文献   

12.
在化学实验研究中,有很多需要将物质点燃的实验,一般最简单的办法是用火柴或用酒精灯点燃。但笔者通过长期实践,发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实验中白磷的点燃;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时白磷的点燃;白磷、红磷着火点高低对比实验中磷的点燃;可燃性物质与空气或氧气混合的点燃爆炸等。按传统的方法点燃方式均存在不足之处,如果改用电点火方式则可弥补,同时更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介绍几个电点火实验,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分析整理了历年高考化学实验题中有关气压原理的试题,将其进行归类,井巧用学生熟知的气压原理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4.
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是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首次利用实验来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的一次较复杂的探究活动。教材通过给出实验原理的信息和图示步骤等方法,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笔者认为操作步骤明确实用,但综合性差;实验过程简洁明了  相似文献   

15.
进行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实验6—6时,由于该实验是用带火星的木条来检验分解后混和气体中的氧气的,效果不良,现象可见度也小。同时产生的少量二氧化氮气还污染空气。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将该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16.
一、气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 本实验装置可通过易拉罐饮料筒的鼓、瘪现象,清晰、直观地显示出气体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收缩的现象。有利于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气体热胀冷缩的原理。 本实验装置是利用废易拉罐饮料筒加工自制的。在常温下稍被压瘪的密封饮料筒内,装有空气,当把饮料筒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时,筒内空气被烧热,体积膨胀,筒壁被压瘪的部位被膨胀的空气顶起来,使饮料筒恢复圆筒状。当把胀圆的饮料筒放入冷水中时,筒内空气受冷收缩,筒内压力变小,在筒外大气压力的作用下,筒壁又被向内压瘪。  相似文献   

17.
分析:硫在氧气里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二氧化硫,该气体有毒,是一种大气污染物。按原教材所做的实验中,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就会扩散到空气中。实际上做此实验时,在高温条件下,硫还能跟铜、铁等金属(注:燃烧匙是铜匙铁柄)直接化合生成硫化物而将燃烧匙腐蚀。鉴于此,要避免上述负面影响,笔者做了如下实验改进。  相似文献   

18.
正1关于"氧气性质"的实验创新设计(1)设计背景在探究氧气的性质时,一般会安排C、S、Fe三种可燃物燃烧的实验,通过在氧气和空气中燃烧现象的对比,得出氧气具有助燃性。通常的做法是在三个集气瓶中依次完成,现象短暂且不具有连续性,对比不明显,而且Fe燃烧时对操作要求较高,容易失败,硫的燃烧也会产生污染。是否可以在一个装置中完成课本中有关氧气助燃性的相关实验,并且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操  相似文献   

19.
针对在做"空气成分中含有氧气"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对"瓶内高度、瓶内直径、火焰高度"三方面进行了探究,得出三者的最佳结合点,并阐述了此实验中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20.
两百多年前,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空气中除去氧气和氮气后,仍有很少量残留气体存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化学家重视。一百多年后,英国物理学家雷利测氮气密度时,发现从空气分离出的氮气,与从含氮物质制得的氮气相比,稍重几毫克一可贵的是雷利没有忽视这微小的差异,他怀疑从空气分离出的氮气中,含有没被发现的较重气体,后来经过实验、分析,科学家们终于从空气中发现了氲等隋性气体。由此启示,我们在做实验时也应该仔细观察,对于微小的细节也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并深入研究,才能挖掘出他人尚未发现的“真理”,增长才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