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教具装置图(如图1)本教具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中间的装置用来模拟太阳光照;4个地球仪放置在模拟地球轨道的两分两至的位置上;辅助装置——其中有观察阳光直射、斜射面积的光栅和通过屏幕可以观察到影长变化的无线摄像头。  相似文献   

2.
演示世界各地区时与地方时的变化;测量当地正午时间,确定经度;测量当地北极星高度角,确定纬度;测量正午太阳高度,揭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测量一般天体高度及位置,了解天体与地球之间的运行关系。适合初、高中师生使用,符合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3.
在体育比赛中,标准运动场为什么都是南北向的?原来,在中午12点以前,太阳光从东向西直射;过了12点以后又从西向东直射。假如运动场东西向,那么太阳光在上下午都会使运动员目眩。另外,由于太阳在复季和冬季都有不同程度地偏北或偏南的斜射,  相似文献   

4.
由系统无序能与有序能守恒理论出发,可得:太阳系绕银河系银心运动过程中,行星绕太阳运行轨道半径、公转速度、自转的角速度大小是变化的。太阳系由远银点到近银点,行星绕太阳运行轨道半径逐渐增大;同时行星公转速度、自转角速度也逐渐减小。太阳系由近银点到远银点,行星绕太阳运行轨道半径逐渐减小;同时行星公转速度、自转角速度也逐渐增大。地球的冰河期,是太阳系由远银点到近银点地球绕太阳运行轨道半径逐渐增大接受太阳能量逐渐减小造成的。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一年)、自转一周(一天)的时间是变化的;太阳系由远银点到近银点,地球一年、一天的时间逐渐变长;太阳系由近银点到远银点,地球一年、一天的时间逐渐变短。  相似文献   

5.
运用熵增原理探讨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熵增原理分析环境污染的熵污染实质,阐述从太阳经地球到外层空间的稳定能流是地球上生物圈存在的基础,它决定了环境的容量和自净能力,并提出理智地利用能源,避免干扰太阳稳定能流对保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日地关系     
近二十年来,太阳物理和地球物理进展很快,在这两门学问之间诞生了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它涉及到天文、气象、地震和地理等学科的内容,这就是日地物理学,通常也叫做“日地关系”。 日地关系是研究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广阔的空间环境的科学。具体来讲,它主要探索由于太阳活动而引起太阳辐射的变动,讨论太阳辐射的变动部分来到地球区域之后如何引起一系列的地球物理现象,认识了解这些地球物理现象的演变规律,以及如何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因此,这门科学不论对物质世界提高认识方面,还是对生产实践的变革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尤其在无线电通讯和天气预报等方面更具有实用的价值。“日地关系”越来越为人们所  相似文献   

7.
正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为什么一年有四季》这一课,以古人竖杆测影的故事开始,引导学生模拟古人的做法。如图1所示,在4个地球仪中间放一盏灯当作太阳,在公转轨道上确定A、B、C、D4个方位,调整地轴倾斜指向北方,在北半球同一地点上都立一根标杆,标杆正对太阳,观察地球仪上标杆的影长。教学参考书中的教学建议:在教室内画一个公转轨道,并标出A、B、C、D 4个点,同时,4个点  相似文献   

8.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也是距地球最近、同地球关系最密切的恒星.太阳辐射是地球(?)类及其它生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方面的研究已经相当广泛,本文着重探讨的是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即太阳表层的活动和变化,不仅可引起色球层和日冕层扰动,产生耀斑和爆发日珥等现象,还与地球上的磁暴、极光,以及水文、地质、气候等现象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讨论了地球自转及太阳、月球的引力对物体重力的影响 .物体的重力主要由地球的引力所致 ,其他因素对重力的影响非常小 ,一般不易被察觉 ,当地球、月球、太阳处在一条直线上时 ,物体的重力变化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0.
昼夜更替是地球相对于太阳运动的结果。由于地球不停地运动(主要是自转运动),地表各地相对于太阳的方向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各地的时刻便渐次推进,日期也就随之更替。在同一瞬间,地球各地的日期、时刻不同。为了协调世界各地的时间,避免日期的混乱,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定,地球表面按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并规定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称为日界线.然而,地表是个连续的球面,仅经度180°日界线是不能将地球分成两个日期区域的,还必然存在着另一条“日期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11.
1特点和用途 (1)特点 通过本教具的演示,可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地球的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并能实时模拟太阳照射地球的情况,从中测量到各种有关数据。把抽象的天文知识形象化,使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有趣。  相似文献   

12.
太阳高度测量仪是小学自然教学中使用的学生分组实验仪器,是用来测定当时当地的太阳高度角的。 这里说的“太阳高度”,指的是太阳在天球座标中的高度。我们要测量的,是用角度来表示的太阳对于地平面的角距离,也就是课文中所说的“人看太阳的视线与人的水平视线之间构成的角度”,而不是太阳对于地球的线距离。 由于强烈的太阳光会射伤眼睛,所以我们不能用眼睛直接看太阳。这样,我们就只好用别的间接方法来测定这三条视线之间的夹角。小学自然教学中引入的是测物体影长作图法,市场上出售的太阳高度测量仪就是根据这个原理设计的。我们见到过的,至少有三种:  相似文献   

13.
多功能地球仪是将地球仪分成南、北半球仪,南半球仪赤道平面设有颜色用于形象地表示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采用半轴传动;赤道平面上交叉分布着五个半圆表示经线面;经线面之间,垂直于地心设有三块锐角球面板表示纬线面;在地球仪外部装备有湛蓝色的夜半球仪;在夜半球仪上用不同颜色表示出晨线、昏线、子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度量仪(午线),形成一个主要用于地理教学的多功能地球仪,可以直观地观察和观测地球内部构造、地球自转和公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相似文献   

14.
凡高中学习到有机化学,就要学习甲烷。那么验证甲烷主要化学性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甲烷和氯气的取代反应实验显然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在这个实验中,反应条件是光照,课本中说的是放在光亮且日光直射不到的地方(谨防爆炸)。  相似文献   

15.
太阳是一个炽热的火球,其表面温度高达1亿6千万度,其上面在不断地进行着热核聚变反应。由此而使太阳在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放射出巨大的能量。太阳每分钟放出大约5.2×10~(24)kcal的能量,地球仅获得了其中的二十亿分之一。而这个量已相当1980年全球所耗能量的几万倍。 广义的太阳能包括太阳辐射能和由其转化成的各种形式的能量。它包括了过去和现在由太阳辐射产生的各种能。如风能,波浪能,海洋热能,水力能,生物能以及过去形成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相似文献   

16.
同步即时信息反馈强化控制排球普修课技术教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信息论与控制论的原理,设计同步即时信息反馈强化控制排球普修课技术教学的教学模式。通过两轮的教学实验,结果表明,在常规的教学条件下,运用学生间的同步即时信息交换进行同步即时的微观个体化调控,可在技术教学中实现100%的即时强化机率,从而有效地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科普场馆越来越成为学生非正式学习的重要场所,尤其是科技馆、博物馆对学生的辅助学习发挥了重大作用.结合科普场馆优势和学校教育内容开发的馆校合作的项目、活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博物馆、科技馆中.为了更广大的教师与学生能充分地利用这一宝贵的科普资源,更好地发挥科普场馆的教育作用,同时对国内中小学教师学习如何利用科普场馆开展教育活动有所启迪.本文结合国内外科技馆、博物馆馆校结合发展现状,针对国内外优秀科普场馆①,重点分析其馆校合作的情况,并提出一些开展馆校结合②活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太阳辐射是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源泉,理论推算,绿色植物对太阳辐射能的利用率可以达到8~10%。但现实的利用率,国内平均1%左右。由此可见,光资源生产潜力巨大。研究提出以每日最大太阳高度发生时的太阳方位角与日最高气温发生时太阳方位角平均值作为绿色植物最佳行(带)方位。将光照和温度的季节与日变化综合运用,从而形成农田的定向立体辐射光照,提升了作物的光能利用率。按照这一原理实施农作物栽培,无需增加投入即可提升绿色植物的光合产物至少一成以上。  相似文献   

19.
太阳辐射是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源泉,理论推算,绿色植物对太阳辐射能的利用率可以达到8~10%。但现实的利用率,国内平均1%左右。由此可见,光资源生产潜力巨大。研究提出"以每日最大太阳高度发生时的太阳方位角与日最高气温发生时太阳方位角平均值作为绿色植物最佳行(带)方位。将光照和温度的季节与日变化综合运用,从而形成农田的定向立体辐射光照,"提升了作物的光能利用率。按照这一原理实施农作物栽培,无需增加投入即可提升绿色植物的光合产物至少一成以上。  相似文献   

20.
地球每年从太阳获得大量的能量,但地球表面的不同地方在不同时间获得的太阳能显然不是平均分配的。那么到底是如何分配的?有什么规律?由于太阳能对我们人类的生存有着极大的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认识它对地球提供能量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