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阅读教学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呢?我在教学中以读为突破口 ,引导学生读中探究 ,读中感悟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过程 :一、通读课文 ,把握探究主题。在学生初读课文、读准读通、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抓住课题或文章最后一句中的关键词“全神贯注”作为研究主题。二、精读课文 ,领悟研究策略。1 教师引入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把你认为最能表现罗丹全神贯注的动作的句子画出来 ,再用心体会。”(学生读、画、想。)…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 ,我们以语文课堂教学为突破口 ,围绕“激发自主精神 ,培养自学能力”的主题 ,进行了“三读批注式教学法”的尝试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所谓“三读” ,是指初读感知、精读引思、品读感悟。它包蕴了多读的内涵 ,贯穿了以读引思、以思求读、以读感悟的全过程。所谓“批注” ,就是让学生用铅笔 ,以不同的符号在课文中勾出、圈住认为有疑难、有感悟的内容。学生在“三读”中 ,尝试运用批注的方法 ,自学自悟课文 ,激发了自主学习的意识。一、初读感知“初读感知”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 ,对课文有一个整体上的感知 ,它是局部学习的基础。初读…  相似文献   

3.
郭秀萍 《广西教育》2014,(29):50-50
正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引入课题,待学生学完生字新词后就迫不及待地引领学生进行所谓的"研读课文"。然而不少学生在"研读课文"时一知半解,甚至不能把课文读通读顺。特级教师于永正说"书不读通不开讲",就是指阅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顺畅,这也是初读教学第一课时的重点。教师只有把初读教学第一课时的目标落实了,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打开阅读教学的大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以北师大版语文第三册《小马过河》这篇课文为例,谈谈怎样才能使初读教学更有效。第一步:随意翻看,了解大意小学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他们在初读课文时,可能会对文中的插图  相似文献   

4.
《我家还缺啥》教学设计福州市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陈相如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全文,然后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3.质疑问难。4.思考课后的3道思考题。二、细读课文,深入理...  相似文献   

5.
实施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关键在于教师要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引导他们去搭建自主探究和发现的操作平台.这就要改变教师逐段串讲串问、碎问碎答的教学模式,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读通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出可供学生深读探究的一两个能够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去自读自探、合作交流.  相似文献   

6.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的一部分。初读是学习课文的第一环节,承担着读准课文、读通课文和初步感知课文的任务,为下一步的重点研读乃至全文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教学,初读课文的学习也会精彩。  相似文献   

7.
“探究式品读”是以“主体”发展为指导思想 ,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相对独立的多种探究活动和语言实践活动 ,发现知识 ,掌握技能 ,品悟语言 ,提高语文整体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一、初读感知———探究中读通课文本阶段包括两个紧密相扣的环节 :1 激发兴趣 ,引起需求。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采用有效的方法 ,唤起学生的思维及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学习。如 :审题质疑等方式都可。2 初读探究 ,感知内容。学生初步阅读课文 ,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的时间 ,请学生读全文 ,要求读准确。那些较易读错的多音字、新词、意思复杂的长句等都是训练学生…  相似文献   

8.
读 ,是当前的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通过朗读 ,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 ,熏陶情感 ,积累语言词汇等。因此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根据这一精神 ,我在教学《我坐上了飞船》(“九义”教材第一册 )一课时 ,以读为主 ,以初读→再读→细读→品读为主线 ,让学生积极参与读书实践活动。一、揭示课题 ,初读课文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 ,导入设疑 :同学们你们知道飞船是什么吗 ?(能在宇宙空间航行的飞行器。)坐在飞船里能看到些什么呢 ?可先采取自由读的形式 ,将课文读准字音 ,再通过小组之间两人互读将课文读通。在此…  相似文献   

9.
周一贯 《江西教育》2002,(10):25-25,26
实施研究性阅读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要的可行性策略。虽然阅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具有实行接受性学习还是实行研究性学习的可能性,但研究性学习更大的实施空间还是在深读课文阶段。即摒弃教师逐段地串问串讲的传统模式,代之以一种新的模式:在学生初读课文,读通课文的坚实基础上,提炼出一两个足以覆盖全文,具有穿透力的研读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并组织课堂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在解读课文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关键在于教师必须…  相似文献   

10.
“读”是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可以这样说,不读就不是语文教学,也就无法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和任务。那么,我们应当怎样进行“读”的教学呢?笔者认为,每学一篇课文,师生都有一个“由浅入深,逐步掌握,深入研究,挖掘内含,撷取精华直至画龙点睛,境界全出”的学习过程。因此,可根据不同文体、不同类型的课文,有侧重、有重点地采取如下读的方法进行。初读明梗概。学生接触新课文,首先要通过初读来认识   课文的总貌,形成梗概:是由哪些事、哪些段组成,要表达什么样中心的。这种“读”在故事情节较为复杂的课文中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突出强调了“读”的重要性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时 ,如何体现这一要求呢?一、初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1 听读 ,感知情感。学习课文前 ,安排学生看课文 ,借助多媒体的声像效果 ,演示美丽如画的四季景色 ,配以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 ,使学生整体感知文字所负载的情感 ,训练学生的听力。2 自读 ,感知内容。自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读通课文 ,感知文章的内容。在学生自由读前 ,提出自读要求。(1)借助拼音 ,仔细读课文 ,不丢字 ,不加字 ,难读的字、词、句画…  相似文献   

12.
《比尾巴》是新编教材第一册中的一篇对话形式的儿歌。课文通过对话描写 ,向小读者介绍了猴、兔、松鼠、公鸡、鸭子、孔雀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教学时 ,根据初入学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天性爱动的特点 ,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贯穿 ,以“读”的训练为主线 ,上“活”语文课。一、贴“尾”激趣 ,初读感知同学们 ,你们喜欢小动物吗 ?(喜欢 )那么 ,你们在观察小动物时 ,注意到了没有 ,小动物的尾巴是一样的吗 ?(它们的尾巴不一样 )今天 ,我们一起学习《比尾巴》。指导学生对照拼音读课题两遍 ,同时学习“尾巴”这两个生字 ,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思考 :课文描…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在评价体系上要“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如何做到这一点,我一直在教学过程中孜孜以求、潜心探索。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点滴体会。一、评价标准层次化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怎样才是学得较好,怎样才是有待提高,应该有个度。这就需要给各项评价定出指标,否则评价就难以进行。以“朗读”为例,我与学生明确了教学的基本途径:“初读——品读——赏读”之后,再逐步评价。(1)评价“初读”。这是学生在借助字词典、工具书等,自己读通课文。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这…  相似文献   

14.
怎样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呢?“以问促读”是个好办法。所谓“以问促读”,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熟读精思,不仅读课文内容,而且在读书过程中逐步具备独立阅读能力。下面举一例为证。本学期,我用“以问促读”法上了《将相和》一课,效果很好,整个教学分三步。第一步,设计浅显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初步感知课文。简介时代背景后,我让学生带着这样两个问题初读课文:1“将”是谁?“相”是谁?“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2.将相为什么不和?后来又是怎样和的?问题很简单,目的是让学…  相似文献   

15.
以读为本 潜心领会──《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管见黄全法,庄丽丽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读得好,可以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读”要脑并用,读思结合。现以《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为例,谈如何引导学生以读为本,潜心领会。一、初读课文,感知...  相似文献   

16.
初读是学习课文的第一环节,承担着读准课文、读通课文和初步感知课文的任务,为下一步的重点研读乃至全文的学习打下基础。笔者曾对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的一些课例进行了比较,发现有些老师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根据学段特点进行初读指导。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7.
《林海》——检查初读情况设计 一、分人读文,读后评价;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二、通过初读课文,你了解了些什么?或提出下列问题,请学生回答。  相似文献   

18.
吴丽蓉 《学子》2013,(6):63
一、以读为本,夯实"双基"读,是学生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读,是学生理解、感悟、思考的前提。读通、读顺是理解课文的前提。我们常常把读分为以下几步:初读一读顺一熟读,品读—感悟,诵读—积累。读通课文,指的是学生对课文在初读阶段反复读,达到基本读通的要求,也就是读得不错、不漏、不添、不倒、不破(读破句),比较顺畅地读完课文。比如,高年级可采用预习课文五步法,即:一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二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三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并查资料弄懂;  相似文献   

19.
洪岳 《现代语文》2006,(9):42-42
小学语文教学中“初读课文”,一般都是列在上课伊始,旨在疏通文本,引导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读通课文,此为其一。其二,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课文有总体感觉——大致读懂课文。而实际教学中,上课伊始,学生刚刚从课外走入课堂,注意的转移并没有这么快,注意力没有全部转移到课堂之上,再加上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又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往往出现学生讨厌“初读课文”,不认真“初读课文”的现象,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往往打个折扣。  相似文献   

20.
“整体-部分-整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初读课文的整体感知,是承载着贯通“初读”到“精读”的衔接、铺垫、纵深的“支架”功能.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提出要注重培养整体把握能力.文章从三个方面走进文本,有效进行“整体感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