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0 毫秒
1.
三星堆神权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影响,可能是研究古蜀文明形态特征的关键所在.如果说与生态环境协调的经济生活--稻作文明、适应自然的文化传统--神话古史是前提条件,而以原始宗教维系的古国--神权国家,则是问题的核心.由此派生出古蜀文明另两个显著特征,即注重人物造型的艺术传统、多元文化的有机融汇的社会构成,进而在神权与王权的统一和矛盾之中,影响着古蜀历史的发展,并因其人神相通的神仙观念,成为道教思想的重要源头.古蜀文明如此鲜明的形态特征,使其在统一的进程中成为汉民族根基之一,在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发展史上都有特定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
从酋邦理论谈到古蜀国家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蜀文明最重要的体现,是这里出现的由古蜀人建立的早期国家。这个国家是在古蜀大地自成单元的地理环境中独自产生出来的,这对于我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现代人类学广泛采用的酋邦理论,通过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的对比,论证古蜀地区与中原同样经历了以不平等氏族结构为特征的酋邦发展阶段,再进化到早期国家阶段。并对古蜀地区由酋邦社会发展到国家社会的具体途径进行了探讨,认为古蜀国家的产生也同中原夏商周三个王朝一样,是由一个大的酋邦对其它酋邦统一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从龙山时代晚期开始,成都平原的文化就同周边文化有一定关系。二里头时期,良渚文化和二里头文化通过三峡进入四川。夏、商文化进入四川,催生了古蜀文明。春秋时期,由于秦、楚的兴起,阻断了蜀与中原的联系,使古蜀文明的发展一度走向低谷。战国早、中期,古蜀文明再度辉煌。秦灭蜀后,蜀文化一步步削弱。到西汉,汉文化逐渐取代了蜀文化。  相似文献   

4.
古蜀文明是在一个自成单元的特殊地理环境中独自产生的,它的产生与古蜀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古蜀文明从根本上说,应属于原生性质的文明,是一种自然生长的文明,其基本特征为:第一,为亚热带低地农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第二,它拥有吸纳众多外来文化因素,并将它们熔铸为一炉的文化气质;第三,为多神崇拜的宗教信仰及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5.
长江上游文明进程略论——以成都平原先秦文化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宝墩文化(或称三星堆一期文化)一三星堆文化一十二桥文化一晚期蜀文化,较清晰地勾勒出了古蜀文明起源、形成、发展以至融合的历史轨迹。在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进程上,集中代表了长江上游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以来,借助于大量考古新材料的面世,巴蜀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在巴蜀的族属、地域、古蜀先民的迁徙,巴蜀的社会经济,巴蜀古代文明,巴蜀与中原和周边文化的关系,巴蜀文字以及巴蜀文化与南方丝绸之路等方面,取得了大量重要成果,在有些问题上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巴蜀文化的研究,在以下三个方面,即:巴蜀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形成、巴蜀文化与中原文明及周边文明的关系、巴蜀文化与南方丝绸之路的关系方面还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7.
古蜀与美索不达米亚城市演进中对外贸易作用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外贸易在古蜀与美索不达米亚城市演进中起的作用是有所不同的.对外贸易在美索不达米亚城市中的作用不仅十分重大,而且甚至超出了纯粹的经济意义,成为城市生死存亡的重要因素,渗入城市政治制度建设、文化发展领域;对外贸易在古蜀城市中却没有如此重大的意义,虽然青铜原料的贸易也具有相当强的战略意义,但总的来说,对外贸易只是古蜀城市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外贸易在这两大文明地区城市中产生的不同作用的原因,是两大地区所处的不同地理环境及不同的经济类型.  相似文献   

8.
环境研究表明,成都平原有着大象适宜生存的环境;考古资料表明,成都平原在距今42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出现象牙器,大象制品广泛出现于成都平原是商周时期,西周晚期后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人地关系矛盾紧张使得大象逐渐南移,春秋以后的考古遗存中难觅其踪影,象牙或象牙器的广泛使用是古蜀文明祭祀文化传统的特质。  相似文献   

9.
本文梳理了四川西汉早期土坑墓,从随葬特征来看,大墓代表的上层社会表现出对中原文化特别是"楚文化"的偏好,并且最先摒弃了土著的蜀文化传统。中小型墓葬所代表的底层社会还保留着本身的文化传统。古蜀社会结构的变化始终是自上而下的,随着汉文化的形成,古蜀文化的诸多因素或退出历史舞台,或融化成汉文化的地方类型。  相似文献   

10.
古蜀文明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都是建立在发达的古代农耕经济基础之上,两地都建有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灌溉系统.古蜀的灌溉系统偏重于排洪,而美索不达米亚则偏重于灌溉,不同的认识和做法对自然和人类社会造成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并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鱼凫史传的文献记载多以神话传说为多,虽然丰富,但是显得十分的驳杂。鱼凫史记传说的记载多归于对蜀史三代论、鱼凫田于湔山、鱼凫治导江、鱼凫统一各部等几个方面。从各种文献材料记载看,随着对鱼凫相关记载的文献材料不断的增加,各种文献记载中相互间有着矛盾之处,对这些史料进行研判成为对鱼凫演进之路得出可靠依据的根本前提。深入分析鱼凫史传的相关资料,可以更加深入的揭示古蜀文明的演进与古蜀早期王国的形成之间存在着的交织关系,进而对古蜀文明的形成的历史进程形成一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古蜀文明与中华牙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古蜀文明与中华牙璋林向玉石牙璋是我国先秦时期特有的文物,主要分布在我国大陆及沿海岛屿,对研究中华古代文明的区域划分与流变甚有种益。笔者曾撰《中国牙璋与研究》讨论它的命名、类型与年代、渊源与功能等问题。①这里着重讨论以三星堆遗址为代表的古蜀文明中所发现...  相似文献   

13.
在先秦时期,古蜀和古印度之间就已经存在着较为频繁的贸易往来关系,两地间贸易关系的建立正是得益于南方丝绸之路这样一条重要的国际交通路线的存在。古蜀对外关系的建立,不仅仅有利于自身经贸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对外域各地区的经贸文化繁荣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本文试以对古蜀与古印度之间的贸易手段、方式及途径等方面进行阐述,去探寻古蜀对外关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浑沌与太极     
<正>一前言早期论述中国文化或比较中西文化的学者,时常列举的一项中国文化之特色,乃是中国没有创世神话。这个命题配合着"中国文化缺乏宗教精神"、"黄河文明质朴说"或所谓的"儒家是人文主义"等诸种的命题,它们构成了一种强而有力的论述,这种论述强调中国文明缺乏形上的思考与宗教的情怀,它基本上是现世的导向。①这种解释模式所呈显的中国古文明颇特别,因为古代在西亚、埃及、印  相似文献   

15.
我国生态文明超越西方对生态文明的认识,目标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三重和谐;社会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追求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双赢"。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传统企业文化缺乏对人与自然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的思考,造成人与自然的疏离;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造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疏离;强调经济单位的工具理性,实质是一种物本文化。生态文明视域下企业文化的重构包括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价值观的确立,顶层设计与底层推动相结合的企业制度生态及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梳理有关古蜀史料记载,指出"蜀"在中原史家语境中系他称,乃方国名或邦国名,将其作为族称缺乏依据。蜀为"黄帝后世"或"蜀山氏之后"的认识乃后人附会与创造。文章同时对常璩所言"蜀曰邛"一语进行分析,认为"邛"是形成古蜀早期政权的轴心族群。  相似文献   

17.
"文化"小议     
"文化"一词是人们最喜爱应用的一个词语,有的人由于不知文化一词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社会上无论出现了什么事物都冠以文化,以示文明高雅,这种现象谓之"泛文化"(又叫伪文化).伪文化之泛滥与社会上的庸俗、媚俗、鄙俗和恶俗相关联.  相似文献   

18.
正黄帝作为华夏民族"圣王同祖""华夷共祖"的理想型人物,是由古代中国文明进程的特征所决定的。以黄帝起始的中原地区部落联盟制度中以"礼"为标志的政治文化与世俗性特征,体现了华夏民族的社会生活与政治文化的鲜明特点。人们往往将黄帝及其部族所开创的政治文明及世俗化礼仪制度作为华夏民族文化与国家、文化认同的标志,而将黄帝作为华夏民族始祖及政治文明的开创者。一、文明与国家文明与国家是两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  相似文献   

19.
乡村文化:解构与扬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老的农业文明具有极高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如何保护和利用优秀传统农业文化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关键是要摒弃农村现存的愚昧、落后文化,保护和利用优秀传统农业文化。同时,积极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将是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渾沌與太極     
一 前言 早期論述中國文化或比較中西文化的學者,時常列舉的一項中國文化之特色,乃是中國没有創世神話.這個命題配合着"中國文化缺乏宗教精神"、"黄河文明質樸說"或所謂的"儒家是人文主義"等諸種的命題,它們構成了一種强而有力的論述,這種論述强調中國文明缺乏形上的思考與宗教的情懷,它基本上是現世的導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