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关于"《春秋》书法",历来论者甚众,观点纷呈。苏轼有一系列论文探讨了《春秋》中相关记载或表述的"书法"问题。苏轼之论"《春秋》书法",涉及面广,针对性强,其"《春秋》书法"观不仅有对先儒尤其是"春秋三传"的批判吸收,更有自己的独到发明。苏轼认为,孔子作《春秋》,褒贬历史事件与人物,均以"礼"为评判准则。作为孔子思想学说的坚定拥护者,苏轼论析"《春秋》书法",探究圣人之意,亦以"礼"为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张鑫 《寻根》2022,(1):61-67
《如梦录》是继《东京梦华录》之后又一本对开封社会风貌进行详细叙述的著作,是现存的明代文献中较为系统、详细地记载开封岁时节俗的方志性著作.《如梦录》在辗转一百多年之后,常茂徕于咸丰二年(1852年)在其友人裴春桥家中发现,并于此年完成删订.据常茂徕自序所言,他将《如梦录》中"荒诞无稽"的内容删除,记载不全的部分补充完整,...  相似文献   

3.
关于《诗经》的产生,汉代以来流行"采诗观风"的说法,但后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汉代人是根据汉乐府制度的存在而产生的附会。本文从先秦文献记载、近出竹简《孔子诗论》以及相关人类学资料入手,辩明"采诗观风"制度言而不虚,并涉巫史祭祀和政治劝谏两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三所录薛收撰(592~624)《隋故征君文中子碣铭》,是考察隋代大儒文中子王通(584~617)生平事迹及其河汾之学与唐初贞观之治之产系的关键性文献。一九八九年,笔者撰写《唐代文学的文化精神》第一章《河汾之学与贞观之治》(此章十万字)①时,根据《碣铭》所记载之内容与隋唐之际诸多原始文献之记载互证无误,已证明其信实可靠,但对其文献来源则并不清楚。  相似文献   

5.
孔门整理孔子遗说而编纂《论语》,主要是基于学派建设的考虑。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此目的,孔门充分利用传统资源以加强其权威性。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继承史官语类文献及简册载录的神圣传统,使孔子话语在"书"这样的形态下生成为经典文献;二是沿承"王若曰"、"君子曰"以来的立言传统,借此赋予孔子话语以神圣性;三是继承大夫"家语"传统,这些方面构成《论语》编纂的先在文体来源。孔门正是在这些文体资源之基础上建构《论语》这部儒家学派的经典文献,它同时也奠定了诸子"家语"文献的新传统。  相似文献   

6.
正作为一代书法名家,李阳冰的身世如同其族侄李白一样鲜为人知。自称与李阳冰有着"通家"之好的窦臮、窦蒙兄弟所撰注的《述书赋》虽对李阳冰身世以及家庭情况作了简要介绍,但由于其流传的版本较多,各版本之间看似没什么区别,内在却存在不少差异,且李阳冰的部分亲属关系记述与《新唐书·宰相世系》又相矛盾。这不仅可能误导公众对研究对象的认识,也会给李阳冰研究带来一定的障碍。尤其是当今有些人对李阳冰身世不加考究地随意引用,然后添油加  相似文献   

7.
正在《论语》中,孔子构建了一个"仁学"体系,《国语·周语下》记载:"言仁必及人",同样,孔子在谈论"仁"的时候极大部分都涉及人际关系,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仁学即人学"。在人际关系中,朋友作为重要的交际对象,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有二十余篇研究中,多数研究者简单地将《论语》交友之道概括为为何交友、如何择友以及如何相处三方面,其中部分文章甚至仅选取个别文句分析,没能把交友  相似文献   

8.
刘向在校书过程中涉及对《国语》《左传》《战国策》《韩诗外传》等语类文献的整理,这种整理不但为编撰《说苑》《新序》提供题材储备,也使其熟悉语类文体的规谏意义与编撰方法。刘向通过"采传记行事"的方式将秘府相关资料进行甄别处理,在语类文献传统之下按照"类"的思路对它们进行分类,将其纳入二十个主题之下;并对那些章句杂乱的篇目进行清理,又造作新事来加以补充、完善。《说苑》每篇总论与其下编撰的资料存在一种阐释关系,属于经说体;而在每一篇内部,《说苑》存在对话体、记行体、格言体这些次生文体,《新序》则主要是对话体。整体上,《说苑》《新序》在"语"这一体式下蕴藏多样化的文体样态,既体现刘向对此前语类文体的综合和发展,同时也反映刘向积极借助这些文体来实现其"以著述当谏书"的愿望。  相似文献   

9.
"二次戡黎说"只注意到今本<竹书纪年>有文王、武王都曾戡黎的记载,却冬视了今本<竹书纪年>与清华简<耆夜>武王戡黎时间的不同,清华简<耆夜>与<史记>、<逸周书>、今本<竹书纪年>在纪年问题上仍存在尖锐矛盾.清华简<耆夜>"作"字不能理解为创作,而是指演奏,周公见蟋蟀闯进来,演奏<蟋蟀>三章,不能因此断定周公是<诗经·蟋蟀>的作者.清华简<耆夜>并非周初文献,与<尚书>、金文等文献对比,可知它很可能成书于西周中晚期至春秋前段.  相似文献   

10.
《寻根》2021,(2):F0003-F0003
李景文主编大象出版社2021年1月出版16开布面精装定价:255800.00元(全四编)《民国艺术史料丛编》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共分"艺术理论""书法""绘画""雕刻、摄影、工艺美术"四编,分类汇编影印,成书计436册。本丛书遴选1911年至1949年间以图书形式出版发行的艺术理论、绘画、书法、雕塑、摄影、工艺美术等类中文文献,也包含非正式出版的手稿、抄本、油印资料、海报、宣传册、节目单、书画作品等,它多方位地呈现了民国时期的艺术成就,也见证了历史转型时期艺术思潮的互动与流变,因而具有极高的史料学、艺术学及版本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文献记载与实物相参照,对南宋大诗人陆游《剑南诗稿》一书的版本源流进行了考察.通过文献梳理,弄清楚了《剑南诗稿》在南宋的三次刊刻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对《剑南诗稿》的版刻、卷数、流传等问题做出了分析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王鹏 《华夏文化》2008,(1):60-61
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距今也不过四千多年,然四五千年以前的人类靠什么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呢?原始符图无疑是文字的雏形。或如《山海经》中传说的河图、洛书,据说夏朝人得之曰《连山》;商朝人因之做《归藏》;周人也是以此演成《周易》的。《周礼》中又把《连山》、《归藏》、《周易》并列,  相似文献   

13.
<正>纵观《荀子》一书,引用《诗》《书》等文献的频次很高,其中一些篇目又兼记录孔子、曾子以及诸门人弟子之语,为后世研究儒家经典和早期人物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这些在学界已经有很多研究成果可供参考。然而,其中又有一类引作"传曰"的文献,其来源和性质都不甚明了,在《荀子》书中这类引文多达二十条(有两条引文在不同篇目中重复出现,故实际引文数量为  相似文献   

14.
高培华 《寻根》2012,(5):26-29
孔子据鲁国史记编纂《春秋》,不仅是编修了中国第一部编年史,简略记述了春秋时期242年的历史,还常常以一字寓褒贬,借以表达其王道政治观点,以谨严的措词惩恶扬善,所谓“微言大义”。故《孟子·滕文公下》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有文献明确记载,“《春秋》三传”之《公羊传》《谷梁传》都传自子夏;至于《左传》,近现代学界有谓“子夏作”,有谓成书于“子夏门下一再传弟子”,可见子夏是《春秋》最主要的传人。  相似文献   

15.
高培华 《寻根》2012,(6):20-25
谈子夏传授《诗经》(《寻根》2012年第2期),不能回避上博简《孔子诗论》作者问题.2001年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有一篇被整理者定名为《孔子诗论》,计29支竹简1006字,经专家整理,百分之九十以上内容已能释读,是一篇有严密组织和中心主旨的《诗》学论著.这篇产生于孟子之前的《诗》学论著,引起海内外学术界广泛重视.其作者有孔子说、子夏说、子羔说、子上说、再传弟子说、楚地经师说等多种说法.其中影响最大、可能性也最大的是"孔子说"与"子夏说".此二说,发端于对开头那个特殊合文的释读.这个合文又见于《子羔》篇、《鲁邦大早》篇,因为与"孔子""卜子"合文字形都有些接近,在目前情况下,读作"孔子"或"卜子"都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16.
虢筱非 《寻根》2004,(6):103-108
虢国虢氏是以国为氏的姓氏,源自虢国。虢国是西周初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与其他诸侯国不同的是,见于文献记载的虢国从一开始就有两个,其国君分别是虢仲与虢叔。二人为周王季的儿子,周文王的弟弟,同任文王卿士,文王常“孝友二虢”,“谘于虢”(《国语·晋语四》)。周武王伐纣得天下  相似文献   

17.
陶易 《华夏文化》2012,(3):47-48
班固的《汉书》自从问世以来,便与司马迁的《史记》共享大名,史学史向来《史》、《汉》齐名,班、马并称。尽管《汉书》在批判精神、人物刻画、语言艺术诸方面确实逊色于《史记》,但它开创了我国纪传体断代史的先河,保存了大量珍贵文献,特别是它周详绵密、典雅骈俪的文风,对封建时代的读书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自东汉至唐宋,《汉书》的影响力甚至在《史记》之上,当时的文化人几乎没有不读《汉书》的,就连孙权和刘备都曾要求自己的儿子读《汉书》。唐宋人有关读《汉书》的诗文很多,而历代文献中也载有不少阅读《汉书》的轶事趣话,现从中挑选几则与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18.
《宋略》为南朝齐梁时期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裴子野所撰,主要记载刘宋一代历史的编年体典籍,所用材料大部分源自沈约《宋书》。本文集中探讨了《宋略》一书的编撰体例、篇章结构、《宋略》与《宋书》之关系以及《宋略》成书与散佚时间等方面的问题。《宋略》开篇大致评述了南朝刘宋兴起等事,其后为《本纪略》《诸侯略》等卷,倒数第二卷大体论述了刘宋衰亡等,末卷为"总论"。各卷之下内容及相关评论,基本上按照史事发生时间先后编次。其大概的编纂过程是:中兴二年(502)裴子野的父亲裴昭明去世以后,裴子野开始编撰《宋略》初稿;天监七年(508)或稍前,删《宋略》初稿与沈约《宋书》合成《宋略》。大约在宋元时期,《宋略》散佚。  相似文献   

19.
《周人秘史》评介王世雄著名考古与史学家唐兰先生逝世前,曾向人说过,希望能根据建国后出土的丰富文物,结合文献记载,写出一部完整的《周史》。先生的这个愿望,终于由周人故乡的学者、陕西历史博物馆史学专家杨东晨先生来完成和实现了!《周人秘史》(《周兴亡史》)...  相似文献   

20.
杨守敬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和书法家,他于1880—1884年随清国公使黎庶昌出使日本。杨守敬在日本期间,传艺授徒,广泛交友日本艺术家,兴起了以他为首的日本"前卫派"书法门派。日本书法界尊其为"日本书法之祖"。本文通过当时日本书法界最负盛名的"三驾马车":松田雪柯、严谷一六、日下部鸣鹤中的最长者松田雪柯的《雪柯日记》中相关记载,研究杨守敬与日本书艺界的交往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