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胡宏提出经所以传义的思想,重理义、重道是胡宏经学的显著特点;由此批评汉学章句训诂之末;主张经史结合,把义放在经史之上;重"四书"及"四书"义理之学,其地位在"六经"之上。胡宏的经学思想体现了时代思潮的转向,为宋学与理学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道"是宗炳绘画美学思想的核心和基本出发点。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儒家、道家、玄学分别从社会、人生、自然等几个方面对"道"做过详尽的阐释。但宗炳另辟蹊径,以佛释道,认为山水之形是受佛的精感所托而形成的,是佛的"神明"之"道"的体现,开创了中国山水画重道、重理的先河。  相似文献   

3.
朱熹诗论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呈现出理学化的特点。当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朱熹主张"诗不必作",但受其道统论和心性论影响,朱熹又认为人之情感可"以诗发之",承认了诗歌创作的合理性。朱熹从其文道观出发,提出诗"不用多作",对"适怀"娱心的诗歌创作加以限制,并以平易自然作为诗歌的审美追求,肯定"真味发溢"的诗歌,而否定有意而为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4.
绘画创作过程,是使无生命的自然物溶心、主体无形的"情"铸形,形成心物一体、情景交融的意象。绘画创作是一个完整的意象思维过程,涉及到绘画意象的发生、形成和传达三个阶段。明代中期画论家绘画意象创构思想有其特点,在绘画意象发生上,主张绘画意象是心物适然相遇的物我冥合、是主体受对象"感兴"触动的神会心得,突显主体审美感知在绘画意象发生中的基础意义;在绘画意象孕育形成上,主张"外静内定"观,突显绘画意象与画家"性情"的本源性关联,强调画家"士气"与"博古"修养对绘画意象创构的作用;在绘画意象传达上,主张画家"即兴"作画,突显绘画意象创构的灵动自由和不受羁勒。明代中期绘画意象创构思想,较比于明代前期重"教化"与"师造化"观,表现出重"墨戏"与"师心源"的转向;相较于元代文人画重"寄兴"一路,表现出对体物象形的强调和世俗趣味的留恋。  相似文献   

5.
应重视对老子的研究──关于深入研究老子思想的几点意见朱伯崑从哲学史和思想史的领域看,孔子、老子乃中国哲学的创始人。老子重天道,孔子重人道,分别开创了中国哲学的传派,后来各自形成和发展为两大流派,即儒家和道家。汉朝以后,伴随印度佛教的传入,又形成了中国...  相似文献   

6.
近代佛教僧制思想的复古主张主要表现在反对僧制思想的"世俗化"倾向,坚持"僧事僧治"的原则,以使佛教与世俗社会保持必要之距离;反对"出家务俗"的时代潮流,提倡回到根本戒律中去,以"究毗尼"的姿态来重建佛教僧制,等等。在近代佛教僧制思想的"复古派"中,尤以欧阳渐与吕澂师徒二人的僧制思想的"复古"主张表现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正>謹以此文敬賀李澤厚先生華誕八秩晉五道與器,乃中國古典思想之重要範疇。道器關係倘觀之以現代知識背景,涉及一系列對立項:本質與現象,理性與感性,精神與物質,抽象與具體,普遍與特殊,一般規律與個别事物。安置於此硬性對待座架,兩端之高低重輕判分甚明,理念高於現實,本質高於現象,一般規律高於個别事物,重普遍而輕特殊,重抽象而輕具體。中國古典思想亦有重道輕器傾向,然以"一個人生"而非"兩個世界"爲基本圖式,以天人偕行、物  相似文献   

8.
张三丰是元末明初著名道士.张三丰的修道思想虽源自文始、少阳二派,但他又有创新,故自成一家.张三丰的修道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宗奉张三丰为祖师的道派多达十几个.本文从人道与丹道论、筑基炼己论、药物论和法财侣地论等方面探析张三丰的内丹思想,以此揭示张三丰内丹思想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齐鲁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本思想是齐鲁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 ,从西周时期的姜尚 ,春秋时期的孔子 ,到战国时期的孟子等 ,都具有浓厚的民本思想。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民众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认为君主需要民众的支持才能取得政权、巩固政权。他们主张 ,统治者不仅要从思想上而且要从行动上重视民众 ,处理好民众与君主、民众与国家的关系。齐鲁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强调轻神重民、民为邦本、民众决定战争的胜负、政顺民心等方面。(一 )轻神重民。夏、商、周时期 ,思想观念上的最高崇拜者是具有人格和道德意志的天 (神 ) ,政治上的最高权威是王。…  相似文献   

10.
童子科,又称"童子法",是晚唐以降随着黄箓斋的兴起而产生的一种仪式性法术。不过,童子科并未形成一套独立、完整的仪式流程,而是附属于发奏、召摄、破狱、炼度等重要仪式场合中,并采用焚符、诵咒、宣牒等方式召摄童子降坛或显形,责令其领受指示、履行使命,前往特定机构或场所完成某项任务。"童子"是童子科的主角,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察命童子、监魂童子、引魂童子、四季童子、五方灵童、泰玄真一本际童子、善恶童子、赍简童子、合符童子等。童子科是以童子附体降神法术在南方地区的广泛传播为前提的,更得益于东华派、天心派等新兴道派的推动,并借助宋元道教黄箓斋的普及而迅速流行开来。但因其先天带有强烈的草根性特征,童子科也遭到了一些传统守旧派高道的批评与抵制。  相似文献   

11.
老子美学思想是及其丰富的。其中,重身、贵身思想是其美学的旨归。老子对玄之又玄的"道"的界定,意在消解宗教神性对人的束缚,旨在人的自由与和谐;老子对人的生存和生命的关注是其美学的重要特征,老子把"人"提升到和"道"、"天"、"地"平齐的地位。因此,从生命之维去考察老子美学思想是极其恰当和有效的,老子美学实质上就是生命美学。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也是以关乎现实生活的"实用理性"开始的,老子美学思想尤其突出地表达了反对人的"异化",追求个体人的"自由"和群体的"和谐",即以不违逆个体生命"情性"为美。  相似文献   

12.
平凹先生写商州的散文,以其简约而潇洒的文字,明显的秦腔秦调,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最近读了他的新著<怀念狼>,除了找回了读他商州散文时的那种感觉外,还加进了一种新的认识,那就是洗尽铅华的朴实.作为一个名满天下的作家,他仍然用一种道地的中国西部陕西高原特有的民族语言在写作,在叙事过程中有时还有意(抑或是无意?)表现出一种笨拙,但这种笨拙反而拉近了读者.我们感觉到走进了作家想要表现的那个世界,而不是在听一个都市作家用作家特有的语言在叙述故事.他是文人群中用"狼"的语言在写作的作家.  相似文献   

13.
全真道与重玄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首先,全真道对重玄学有无双遣、病药双遣、“不知而知”、“得无所得”的方法论作了继承与发挥。其次,全真道对重玄学在整合传统的老庄道家、玄学、佛教等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出的以道性论为标志的心性哲理,也进行了继承与发挥。它不仅从静态的层面运用重玄思维规定形上性体与心体,并且在动态的修炼过程中仍然表现出重玄之姿态。再次,全真道并非只是对重玄学的简单重复,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消化、创新、拓展。全真道对重玄学的超越表现在神仙意涵的精致化、修炼工夫的落实、“真行”的突显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许衡治经,重在求理以行道。由此他重视《小学》和“四书”,并通过《大学》、《中庸》来阐发义理。进而他重实理,批评宋儒近理而乱真的流弊;并重躬行践履以行道,强调圣人之道不在训诂章句,而在真知践履。这体现了许衡经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道"是中国文化、中国本土思想中的一个根本性、普遍性的概念,它的蕴意与佛教概念中的"真如"、"法性"、"菩提"等有本质的不同.但在早期佛教输入中国的过程中,佛教却大量地采用了"道"这个语词,它的使用有三种情况:一、译经中的使用;二、佛教徒称号中的使用;三、佛教名物中的使用.这种对"道"字的普遍采用,加快了佛教的华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编后     
《中国文化》2010,(2):234-234
<正>季羡林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先生高足荣新江教授的缅怀文字,藉由书房和书的细故,还季先生大学者真书生的本色,特刊于卷首,以志永怀。本期佳构颇丰,张寿安先生专攻明清学术思想史,《龚自珍学术思想研究》、《以礼代理:凌廷堪与清中叶儒学思想之转变》、《十八世纪礼学考证的思想活力:礼教论争与礼秩重省》等著述,让我们见识了作者严谨绵密的研究风格与文章体制。《打破道统,重建学统》一文,是她对清代学术思想史流变的一个新观察。杨儒宾先生的《混沌与太极》,以上古神话的雄奇瑰丽,追述元气淋漓的先秦学术,一反学界成见,认为中华文化有丰富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有五千多年没有中断的文明史,这在世界历史上是少见的。这种现象说明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传承力和创新性。中华文化强大的传承力表现在哪些地方?它公正,不偏激,它不排斥对人类有益的优秀文化。春秋末期孔子已经提出"和而不同"、"中庸"之道、"过犹不及"等思想和论断,主张包容,提倡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相互学习,这是很伟大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觀音身世和因地修行事迹在大乘佛典中的缺失,導致唐以前觀音成道類變文和變相的缺失。千手千眼大悲觀音爲觀音大悲行門表法,妙善公主的故事是從中國本土诞生的大悲觀音本生,據此創作的妙善公主故事壁畫,相當於大悲觀音變相中的妙善本生變相或大悲觀音成道變相。這兩種本土變文和變相彌補了觀音成道類變文和變相缺失的遺憾,是大乘佛教精神在中國文化時空中合乎邏輯的呈现,是佛教中國化的特殊案例。同時,作爲本土制造的觀音本生故事,妙善成道的每一個環節皆和大乘佛教六度思想若合符契,分析妙善孝親故事中的大乘思想,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以平等爲内核的大乘佛教孝親思想,假儒家孝道思想爲"善巧方便",完成了其在中國社會的表法和傳播。  相似文献   

19.
在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打破之后,中国被迫纳入了全球化体系,而伴随着这一痛苦的社会现实,代之而来的是殖民化与现代化的双重嬗变.列文森的《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就从"冲击—回应"的角度,解释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使"天下"成为"国家"的过程."天下"的观念实际上是与儒家的"道",亦即中国自身的主要传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出于某种原因,当近代中国人被迫求助于外国的"道"时,将国家置于文化亦即"天下"之上,也就成了他们的策略之一(《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4页).即中国自身"天下共主"的文化心理认同被剧烈冲击,取而代之的是对西方世界的重新体认,然而这一过程却不是东西方之间的平等对话,而是伴随着西方殖民的强制渗透.中国知识分子再也不能用历史上"华夷"的观念看待这一次历史巨变了,中华文化的优越感在西方科技理性面前荡然无存,传统儒学构建的"道统"体系产生了巨大的信任危机.  相似文献   

20.
隋唐时期以双重否定为特征的"重玄"思想兴起,"重玄"思想是继魏晋玄学之后兴起的道家哲学.李荣是"重玄"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李荣的"重玄"思想有其自己的特点.本文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修养论几个方面分析了李荣的中道思想,并分析了中道思想对李荣的政治伦理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