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为迎接第16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的到来,57岁的河北吴桥民间艺术家庞国祯用1年时间,创作了200余块杂技题材的画像砖,献礼杂技节。独台戏、角抵戏、魔术、马术、顶缸、转碗、三仙归洞、黄镇杂技庙会等图案刻镂在一块块青砖上,古朴、抽象,凹凸有致,传神写意。在创作画像砖之前,庞国祯将篆刻肖形印与吴桥杂  相似文献   

2.
一、概述1990年我国《著作权法》没有明确把杂技艺术作为其保护对象。2001年著作权修订时增加了杂技艺术作品。随后修订的《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对杂技艺术作品做了明确规定:"是指杂技、魔术、马戏等通过形体动作和技巧表现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正我自进入河南省郑州市杂技团工作,就与杂技结下不解之缘。经过16年与杂技的"亲密接触",杂技在我心中撞出了艺术火花。通过学习探讨,我想就新时期杂技艺术的拓展问题谈谈个人见解。传承杂技艺术提高杂技教育水平在杂技艺术传承的过程中,在正规的国有杂技艺术学校之外,"言传身教""以师授徒"的传统培养方式,至今还没有发  相似文献   

4.
在新世纪的浪潮中,编导者们开始对杂技技巧之外的文化意义和叙事功能进行挖掘和展现,那么,如何让观众感受到杂技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让技、艺与美更高层次地结合,就是一个杂技编导的核心工作。一个完整的杂技艺术作品,好比植物一样具有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系。作为编导,我把作品创作过程比作对一棵植物的精心栽培过程,根、茎、叶、花好比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5.
正杂技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文化之间相依相承,用中国杂技来演绎中国传统文化有天然的亲和力。近年来,广州杂技团创作了《现在梦幻时――聊斋》《西游记》《笑傲江湖》等剧目,将杂技技巧融入观众熟悉的故事中,用杂技来讲述中国古典文学故事,使杂技艺术作品更加具有中国特色,具有"中国精神"的表达,其有人物、有意境、有思想、有文化底蕴的表演,给观众带来视觉的盛宴。一、初步融合上世纪90年代,我国杂技主题晚会兴起。这是一种  相似文献   

6.
讲杂技的创新,其本质是一种对艺术的鉴赏。而对艺术的鉴赏,却又是见仁见智。在一般情况下,除了特别突出、特别优秀的作品容易取得比较一致的好评外,在许多时候,对一个艺术作品的评价与鉴赏,多是一种百花齐放、各抒己见的局面。本文是我个人在工作中发现的和想到的关于杂技创新及其发展方面的感受和看法。  相似文献   

7.
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要求杂技艺术要肩负起弘扬文化自信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对于杂技创作而言,需要更高级的表达形式、更深刻的思想内涵,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新时代中国美学思想。对杂技创作而言,杂技因其"杂"而难以用明确的行业艺术标准去规范它的创作。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上,杂技长于展现"技艺精湛"和"制作精良","思想精深"始终是其创作短板。杂技艺术需要对杂技语汇进行创造性转化和  相似文献   

8.
正河北吴桥杂技以历史悠久、群众基础广泛、能人世代辈出、技艺精湛古老,以及对国内外杂技事业的发展和贡献,被赞誉为"杂技之乡"。法国"明日"与未来杂技节主席莫克莱尔先生曾来吴桥访问,他在参观吴桥杂技艺术学校时说:"吴桥杂技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杂技摇篮。"荣获外籍杂技学员培训项目资质吴桥杂技艺术学校诞生于"杂技之乡"的沃土上,肩负传承和弘扬杂技艺术、培养国内外杂技人才的光荣使命,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已为全国各省市杂技团体培养杂技人才两千多名,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传统杂技节目已不能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怎样创排出符合当今时代主流、切合现实社会主题的杂技精品新作,是新时代杂技人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我以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这一社会主题,结合杂技作品的创排,谈一谈自己的想法。1.创作符合时代主题的杂技作品。老百姓的认同感,是杂技艺术获得群众喜爱的法宝,而最大的认  相似文献   

10.
正当今社会,世界杂技艺术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格局,崇尚原生态风格、讲求表演自然的"新马戏"以及融合高新科技与杂技创作新理念的表演"秀",在全球演艺市场逐渐成为主流。毋庸讳言,这对以高难度技巧闻名于世的中国传统杂技构成了较大冲击。  相似文献   

11.
<正>作为最受杂技界瞩目的评价体系、最为优质的观察样本,中国杂技界的最高奖——第十一届中国杂技金菊奖全国杂技比赛围绕着作品与人才两个坐标系,勾勒出党的十九大以来五年间杂技艺术发展的成就与连绵脉络,既有党的文艺政策、方针的主线主流,又不乏杂技艺术内部实践的支流细流,交织体现着当代杂技艺术最显著的实践原则:以技为核、技艺并举。中国杂技金菊奖致力于表彰精品创作、培养杂技新人、鼓励艺术创新,自1997年设立以来,每三年一届,迄今已成功颁授400多个奖项。  相似文献   

12.
正(该论文获评"全国优秀杂技理论作品征集活动"优秀杂技理论作品)近年来,随着杂技艺术的不断发展,观众欣赏水平不断提高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我国的杂技人才教育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制约中国杂技发展的不稳定因素。杂技人才教育培养问题关乎中国杂技的未来,已经成为摆在杂技人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自2020年起,文化和旅游部决定实施"中国杂技艺术创新工程"。这一重要举措的出台旨在以确定重点扶持作品为关键抓手,孵化、打造、推出一批优质作品和优秀人才,以期形成示范带动、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落地实效,从而有力促进中国杂技艺术事业繁荣发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中  相似文献   

14.
正2019年,第四届中国杂技艺术节在河南濮阳举办。本届艺术节上,杂技剧首次被大规模纳入展演,成为真正的"重头戏"。这一全新举措与近年来全国杂技剧创作的发展态势相呼应,传递出国家对杂技剧的肯定和重视。杂技剧是当代杂技人的创新,是进入新世纪后诞生的全新艺术样式。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笔者与全国杂技同仁共同见证了杂技剧的最新发展成果,在此将对中国杂技剧的观察与思考作以分享。  相似文献   

15.
<正>杂技剧《战上海》于2019年创排首演,在2020年先后入选文旅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中国杂技艺术创新工程重点扶持作品”及“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这不仅是对《战上海》所取得的成绩的认可,更是文化管理部门对杂技剧持久深入关注的体现,还是杂技艺术在新时期创新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正由中国杂技家协会策划,边发吉担任顾问,王仁刚担任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杂技文丛》于2020年9月起陆续出版。《中国杂技文丛》是我国第一次集中出版杂技艺术的理论丛书。该丛书全面展示了我国杂技艺术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成果,系统介绍了中国杂技艺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理论建设及趋势、审美功能与特色。文丛共10卷,作  相似文献   

17.
社会在前进,走过了三千年的杂技艺术,也同样需要与时俱进。长春杂技团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们与长春评剧院共同创排的杂技故事剧《花木兰》就是一部探索性作品。该剧将中国民间故事"木兰从军"引入杂技,改变了传统杂技单纯展示技艺和绝活的状态,使杂技艺术戏剧化,给观众以一种陌生化的审美惊奇。  相似文献   

18.
正在我国杂技舞台上,杂技剧已呈繁花盛开的景象。以杂技的形式或讲述故事、或表现情境、或创造诗情画境,在杂技创作者不断耕耘下,杂技剧的创作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具有了很好的艺术审美。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新近创作演出的《加油吧!少年》,就是其中一部成功之作。《加油吧!少年》从文化底蕴和精神层面着手,大胆引进故事情节,赋予整台节目以生命和灵魂。同时,推出了全新的"杂技+"理念,以杂技为主体,融合戏剧、舞蹈、独唱、合唱  相似文献   

19.
正中华杂技绵延几千年生生不息,新、难、奇、绝、美这五个要素构成了杂技的观演魅力和审美核心。当以"炫技"为主要呈现方式的这门表演艺术,伴随着杂技人创新求变的炽热情怀和观众审美意识的提升,我国杂技的大型作品创作走过了从"拼盘式杂技晚会"到"主题杂技晚会",再到"杂技秀"这样一条发展之路,舞台演艺的样式越来越丰富斑斓。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杂技舞台上又出现了杂技剧这一新的演艺样式,而且发展前行的步幅非常大,获得了越来越多艺术界人士及观众的关注和认可,2019年,大型杂技剧《战上海》甚至以担纲"开幕大剧"的豪华身份,开启第21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帷幕。当今,面对公众对这一新演艺样式的希冀,我们更需要认真总结和钻研杂技剧的创作,研讨未来的发展方略。笔者在实践中获得一点创作心得,在此与大家交流。  相似文献   

20.
正如何将不善叙事的杂技动作技巧与戏剧的情节叙事、冲突营造、人物塑造、情感表达等有机融合,实现杂技与戏剧的合而为一,是杂技剧创作的重点和难点。最近,由南京市杂技团编创演出的大型原创杂技舞台剧《渡江侦察记》在杂技剧创作方面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大型原创杂技舞台剧《渡江侦察记》根据上世纪50年代的同名电影改编,借用了电影的基本故事构架和主要人物,并对情节内容进行了精炼和拓展,以"惊、险、特"的杂技艺术进行重新演绎。该剧将杂技的"形"与戏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