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每到学生放假时,补课就成了热门话题。为了给学生减负,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严禁学校、老师在寒暑假期间给学生补课。然而,这样好的政策却总是遭遇执行难,学生反感、家长抱怨,学校和老师也有自己的委屈。假期补课为何屡禁不止,真的是学生需要吗?一些家长和社会人士不禁质疑,这其中是否有老师借此增加收入、学校提高升学率之嫌?补课之风盛行,原因究竟何在?【你来问】家长王俊华:"我的孩子今年上小学五年级,还没放假的时候,老师就通知要假期补课,说是要赶赶课程好多留一些时间复习。  相似文献   

2.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由中学补课引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中学补课问题是历年来困扰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一个难题。所谓中学补课指的是学校组织教师占用国家规定的学生休息时间(节假日或放学后)给学生进行的统一整班授课,这种授课活动纯属加班加点,且收取额外补课费。这一概念不是指学生在校时教师课后开展的无偿的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那么,学校该不该进行这样的补课活动?补课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补课是否有利于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补课是否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补课为什么屡禁不止?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学校、校长与教师想方设法顶风补课?为什么家长成为补课的积极推动…  相似文献   

3.
张晓东 《师道》2006,(4):12-12
一、升学重压使以人为本远离毕业班教师在升学考试等评价制度尚未发生根本改变的今天,学校仍然一如既往地格外关注毕业班,升学重担毫不留情地压在了所有毕业班教师的身上。于是,没有了星期天、没有了节假日。补课,补课,还是补课。学校的清贫决定了劳动的性质——无偿。时刻被学生、考试、升学率缠绕的毕业班教师怎能体会到“以人为本”?二、家长的责难使以人为本远离普通教师现在教师都有这样的感慨:为何家长如此不理解我们?仅仅出于教师的责任心,偶尔对一些极其淘气的孩子语言过激了点,行为过度了些,和我们一样对孩子有教育义务的家长,就带…  相似文献   

4.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所以教育是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协作、共同努力得以实现的。把学生教育好是教师与家长的共同目标,加  相似文献   

5.
吴江 《教育》2013,(31):16
在2013年10月22日《北京晨报》撰文指出:家长们要求学校为六年级的学生在4点半的放学时间后,再多加一些补习时间。为此,学生家长们自愿向学校交了400元的补课费。一星期后学校召集家长们开会,宣布不补课,并退回家长们的400元钱。当老师在课堂上宣布不补课时,班上的同学"都"很失望,家长们联名要求补课。(《成都商报》10月21日)"补课"遭诟病,"取消补课"却又遭来激烈反对,"求补课"的诉求更是不绝于耳。这一情形绝非个例。不少地区在学校取消补课的大势难以逆转之后,各种"补课"的替补形式则如雨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语     
众所周知,近现代教育制度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所以有人把学校比作工厂。这种"规模化生产"虽然有利于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但也出现了另外一些问题,主要是集体化的教学不能照顾到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特殊的兴趣爱好,有可能把孩子变成千人一面的"产品"。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教育者在两个学期之间安排了一个较长的假期,  相似文献   

7.
“赏识”二字早已认识了,但对“赏识”二字内涵的真正理解还是源于学校推行的赏识教育,源于一个后进生的转变。原来赏识这么美丽。现在的学生都有比较严重的厌学现象,即使不厌学,学习自觉性也不强。我所教的班级学生就是这样,每天都有几位学生没有做作业,听课时总有几位学生不认真。其中有一位后进生更是经常没有做作业,学习成绩差,学习没有一点兴趣,我使出浑身解数:把他留下来补课,对其进行有关学习目的性的苦口婆心的教育,请家长到学校……十八股武艺用尽,但是收效甚微,我丧气,想放弃,正巧学校推行赏识教育,心想何不一试。  相似文献   

8.
李忠志 《地理教育》2015,(Z1):15-16
很多学校进行教师集体备课,但每当谈到集体备课总有人会说这是流于形式,认为教师个体都有一些保守和自私,加上评职晋级还要相互竞争,所以真正的"绝招"不会与他人共享。现在新课程流行合作学习,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与考试竞争的关系何尝又不是如此?于是限入这样的死结:集体备课与合作学习究竟还要不要进行?对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学校管理人员也莫衷一是,同一个人内心也时常为此纠结徘徊,不少学校集体备  相似文献   

9.
刘春英 《班主任》2004,(3):32-32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但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往往很难协调起来.这主要是由于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做到每天都能与每个学生的家长去沟通,而家长也都处于百忙之中,不可能经常到学校去了解孩子的情况.因而使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很难形成教育合力.而事实上,每个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期望值都非常高,很想全面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学校应该为家长提供这样的机会.当然,每个学校在这方面都做过努力,如召开家长会、家访等.但这毕竟是有限的,不能使每位家长天天了解到孩子的学习情况.在实践中我发现,作业是我们与家长沟通的最好途径,因为学生每天都要做作业,每天都把作业带回家,我们何不在这上面做做文章呢?经过尝试,我发现作业本上的"留言板"是一种很好的家校沟通渠道.  相似文献   

10.
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然而大多数学生家长文化素质不高,他们或只重养不重教,娇惯溺爱,或方法简单粗暴。与学校教育背道而驰的现象也大量存在:学校教育学生互相谦让,却经常听家长教育孩子:"有人打你,你就打他";学校教育学生爱劳动,家长却担心自己孩子吃苦受累;……这样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相协  相似文献   

11.
“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学生。据调查显示,全国共有1980万留守学生,留守学生人数众多,已经形成了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由于长期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有很多“留守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和性格缺陷,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在一些人的眼里甚至变成了“后进生”的代名词。他们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值得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第32个教师节又将来临,首先向耕耘在第一线的教师致以敬意,祝大家教师节快乐!通过每年的教师节来体现大家尊重教师,敬爱教师,并表扬一批先进教师,这固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但何时才能把尊重教师变成社会风尚中的一种常态呢?最近河北涿鹿县科教局长辞职的信息在网上走红,郝金伦"三疑三探"的教育改革在家长的一片反对声中夭折了。无独有偶,2014年武汉市规定,暑假不组织学生补课,结果家长联名到教育局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现代学校管理的再思考和再认识 我们也许都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好学校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才能把学校办好?家长和孩子喜欢什么样的学校? 有一位诗人说,"走得太久了,以致忘记出发时的目的地."这无疑说出了多数学校的现状,顺从社会、迎合家长,学校的价值观、校长的教育观无意识地被屈从和迎合的逻辑所挟持,用结果大于过程、显性重于隐形的管理思维和手段办学,从而导致学校特色匮乏、学生个性流失、学校如工厂、学生如产品的结果.在不断地反思中我认识到:学校要抬头走路,教育要回归原点,教育的原点就是教育的"根",即教育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小学应该体现一个"小"字,把小学当小学办,把孩子当孩子看,让校园活起来,让孩子动起来,真正让师生体验到育人的快乐、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成功的快乐.  相似文献   

14.
一段时间以来,"纠结"频频出现在各大主流媒体上,成为观察当下社会动态、文化现象的一大热词.那么,"纠结"这个词为什么这么红呢? "纠结"很有画面感,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纠",义为缠绕,"结",则代表着一种凝聚的趋势,二者组合给人一种物体相交纠缠、枝杈重叠的印象,把这个词的动作义非常鲜活形象地表达出来了.所以,"纠结"常被用以指人的复杂处境或内心思绪的纷乱状态.  相似文献   

15.
家长会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的渠道,是联结教师与家长的纽带,是促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重要措施.但家长会历来是学生怨、家长烦的会.学生们甚至把"今夜有暴风雨"作为家长会的代名词.传统的家长会囿于教师讲、家长听,家长问、教师答的模式,效果往往不太明显.如何开好家长会,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暴风雨"变成"毛毛雨",让孩子们更好地成才呢?我尝试让学生成为家长会的主人,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李玉柱 《教育》2013,(24):8
荆楚网报道:湖北不少学校暑假违规补课,导致学生叫苦不迭,不堪重压的学生"奋起反抗",效仿高三学长毕业的"六月飞雪"——将书本撕碎化雪飞扬……"碎书化雪"事件,透露着这样一条早已人所共知的信息——孩子们是不愿意补课的。这信息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早在多少年前就已心知肚明的,但却以爱的名义,对孩子哄诱威逼,硬将孩  相似文献   

17.
一、学校应成为社区大家庭 基础学校首先应是一个学习的社区大家庭。在这里,教职员工、学生及学生家长就学校应实现什么目标这一点的看法是一致的。在一所目标不明确,师生之间彼此没有真诚交流,家长不参与对其孩子教育的学校里,要想取得教育的成功是根本不可能的。毫无疑问,社区大家庭就是把学校里所有的人凝聚到一起的黏合剂。  相似文献   

18.
元元 《成才之路》2010,(6):I0007-I0007
有这样一个家庭,就因为孩子补课与不补课的问题产生了争吵:父亲比较开明,倾向不补课,要让孩子开开心心玩一个寒假;母亲却说,"别人都在补,社会就这样",要想办法把孩子塞进补习班。笔者还看到另一则报道,有几所学校为了让学生补课,竟然想出让学生不穿校服、选择在校外某偏僻地方补课,  相似文献   

19.
<正>"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的教育似乎变成了一场分秒必争的比赛。学英语、学钢琴、学舞蹈,很多孩子成天被家长拖着赶各种班。到底什么是"起跑线"?这场假想中的比赛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很多人并不清楚。"抢跑"是有代价的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丁利民特别想说:"家长,你慢慢来。"她讲了一个"放空的男孩"的故事,这个孩子的家长很早就给他报了一个和高年级学生一起上的英语班,让他学英语。可孩子听不懂,于是,他坐在教室里,用眼睛看着老师,把自己的思绪放空。结果,他把这样一个倾听的习惯带到了小学,变成了学习困难的学  相似文献   

20.
“赏识”二字早已认识了,但对“赏识”二字内涵的真正理解还是源于学校推行的赏识教育,源于一个后进生的转变。原来赏识这么美丽。现在的学生都有比较严重的厌学现象,即使不厌学,学习自觉性也不强。我所教的班级学生就是这样,每天都有几位学生没有做作业,听课时总有几位学生不认真。其中有一位后进生更是经常没有做作业,学习成绩差,学习没有一点兴趣,我使出浑身解数:把他留下来补课,对其进行有关学习目的性的苦口婆心的教育,请家长到学校……十八般武艺用尽,但是收效甚微,我丧气,想放弃,正巧学校推行赏识教育,心想何不一试。赏识教育就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