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艺不是审美意识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0年 ,俄罗斯著名文艺理伦家沃罗夫斯基首先提出审美意识形态。上世纪 5 0年代 ,布罗夫进一步阐述了艺术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论。他说 :“意识形态只有在各种具体表现中作为哲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的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才会现实地存在” ,“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现象 ,其特殊实质就在于这种审美方面[1] 。”上世纪 80年代 ,中国的几位学者提出了文艺的“审美意识形态”论。那么 ,文艺是审美意识形态吗 ?一、文艺不是意识形态若弄明白文艺是不是审美意识形态 ,首先就要弄明白文艺是不是意识形态。什么是意识…  相似文献   

2.
"审美意识形态论"是童庆炳等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反思特定历史时期文学工具论而提出的关于文学基本属性的新的理论创新。"审美意识形态论"是文学的审美特征与意识形态性相结合的一套相对独立而又系统的理论系统,但其核心仍是文学的审美性。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以一种创新性的学术视野丰富了中国化的文学理论,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按照"审美意识形态论"的阐述,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形成,表现为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而由初级形式转变为成熟形态的过程.因而,所谓的"审美意识形态",其实际意义是"审美意识"的"形态",而不是"审美"的"意识形态".在这样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论中,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外来的、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本性无关的.这种认识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据,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文学实际.  相似文献   

4.
文学本质研究中以童庆炳、钱中文为代表的审美派认为:"文学是一种语言所呈现的审美意识形态",并规定它为文艺学第一原理。此观点使文学从"文学本质是社会意识形态""文学本质是阶级工具""文学本质是政治工具"的年代里得到解脱。但近年,以董学文为代表的""文学本质社会意识形式派"则认为"审美意识形态论"是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总体性概念,用一个总体性范畴给总体的构成要素下定义是欠妥当的。文学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但并不等同于意识形态就是文学。所以以意识形态为中心的审美意识形态是一个不能成立的命题。  相似文献   

5.
钱中文"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思想,以"审美反映"的提出为时间起点,以"审美意识"的发现为逻辑起点。其中,"审美反映"提出的初衷,是为着反对"机械反映"的文学观;把"审美意识"认定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逻辑起点,其主要目的在于改变以集体意志为出发点的思维模式,同时基于对个体生存境遇的反思和本真生存方式的关怀。钱中文"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观,坚持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但强调的是文学的审美特性;文学如果丢掉了审美特性,不足以言文学;人丢掉了审美本性,则不能称为健全的人。钱中文"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论建构过程,始终以人文精神贯穿。  相似文献   

6.
钱中文"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思想,以"审美反映"的提出为时间起点,以"审美意识"的发现为逻辑起点。其中,"审美反映"提出的初衷,是为着反对"机械反映"的文学观;把"审美意识"认定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逻辑起点,其主要目的在于改变以集体意志为出发点的思维模式,同时基于对个体生存境遇的反思和本真生存方式的关怀。钱中文"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观,坚持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但强调的是文学的审美特性;文学如果丢掉了审美特性,不足以言文学;人丢掉了审美本性,则不能称为健全的人。钱中文"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论建构过程,始终以人文精神贯穿。  相似文献   

7.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成立的一个理由,在于“审美意识形态”是可以在文学艺术文本的批评实践中得到检验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首先是在指明文学作为一种活动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来说的,并不完全指一篇篇的具体的文本的性质;但是既然文学活动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那么它就不能不在文学活动中的一环——文学文本——中体现出来。讨论这个问题的前提是要寻找出“审美意识形态”与“文学文本”之间的对应点,或者说中介。通过对陶渊明的《饮酒》和《红楼梦》第四十一回的个案分析,可以发现,“意蕴”是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在文学文本中的对应点,它承载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故可以进行审美意识形态批评。  相似文献   

8.
审美作为文学定义的种差,既是从内容也是从形式上区分文学与非文学:文学内容具有非功利、非理性特征,文学语言具有含混性、多义性,文学文本具有空白性、解释的主观性等等。文学定义的属概念反映文学的共性。"文本"作为属概念,可以兼容文学的多层面、多角度属性,兼容多学科观念和方法,普遍适用于中西语境。将文学定义为一种审美文本,与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是等价的,但是可以避免用语潜含的历史分歧,可以彻底解决近年中国学界有关文学界定和文学研究边界的争议。  相似文献   

9.
陈凯 《现代语文》2008,(6):119-120
对于文学的本质问题学术界争论已久,其中审美意识形态论被认为是影响最大、认同程度最高的文学本质论.本文结合多方学者的正反两方面观点,肯定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性是文学不可摆脱的一个基本属性,在特殊性的层面上以"审美的"来规定文学艺术的这种"意识形态"特性,揭示了文学的客体、主体和功能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作为近几年文学理论与批评界的热点,“审美意识形态”论争的核心似乎在于为文学寻找一个“本质”,或者为这“本质”寻找一个“科学”的表述:究竟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还是一种具有“意识形态”意味的“审美意识”?这两种表述都建立在八十年代以来“审美自律”前提上,而这一前提也仅在反拨文学的工具论上有其历史意义。所以论争的意义不过在于进一步彰显了各种政治与反政治权力对文学“本质”表述的介入。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庄子与海德格尔美学思想比较,力图提示某些现代西方美学流派走向非理性主义,并与庄子美学思想产生子某种类似性的特殊现旬肌时说明提示这各类似现象,对探讨东西方差美思想发展的特殊规律是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的。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形成可以分为早期和成熟期两个阶段。本文通过对黑格尔早期美学思想合理内核的研究 ,指出在黑格尔早期美学思想中 ,自觉的历史主义观点和辩证法思想已逐步形成 ;已初具人道主义的色彩 ;已萌发出劳动创造人以及人的异化的思想 ;鲜明提出了审美活动是理性最高活动的观点。黑格尔早期美学思想的合理内核体现了黑格尔青年时代的政治思想及其对民主、自由的追求和向往 ,为成熟时期的黑格尔解决美学根本问题提供了比较科学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3.
佛教禅学对诗的影响,首先是对人的影响。由于受禅学思想浸染太深,王维在游览山水及与高僧交往中,写下了许多富有禅意的田园山水诗,在亦官亦隐中完成了从佛教禅学向华夏美学的转化,也因此成就了其别具一格的中国禅诗。这种诗风,对唐之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一书内容搏大精深,蕴含了中国古代丰富的美学思想,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人在对儒家中和审美思想内涵,作一个探讨的同时,对文心雕龙具体表现出来的和谐美也进行了分析。文心雕龙强调,情礼之间的和谐,内外一致的和谐,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和谐,诗性美的和谐,正是这多层次、诸范畴的和谐统一。构成了文心雕龙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在文学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点。  相似文献   

15.
文艺审美超越的意识形态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审美超越现象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存在。艺意识形态理论与艺审美超越现象的张力关系构成了艺发展的当代课题。艺审美超越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策略。意识形态策略表现在行为模式,认本结构的反作用,语言形式和艺生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在钱钟书看来,文学是一个心理事实,也是一个审美存在,是心理性与审美性的合一,这是其关于文学本质的最核心观点。这一理念与马克思主义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既可以沟通,也存在差别。某种程度上,它是对20世纪以实证主义为代表的社会学文艺思想的"负"模仿,与韦勒克所言西方现当代以来反实证主义的文艺潮流与趋向高度合拍,体现出世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裕钊书法美学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张裕钊的诗文、手札中,我们不时可以读到其美学思想。这些美学思想不仅指导了他的文学创作和育人之道,也无可避免地从艺术风格上左右了他的书法创作。故而,所谓“兼陶古今,遣灏深古”的张氏书法并非意外的契合,而是必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在关于文艺本质的论争中,"审美意识形态"说和"可以有意识形态性的审美的社会意识形式"说的对诘很有代表性。前者对"审美性"和"意识形态性"及两者关系的论述尚欠完备。后者则质疑前者以审美消解意识形态,但其本身游移松动的表述也难免有淡化文艺的意识形态性之嫌。提出"审美性是文学的根本属性",但什么是审美性和怎样认识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仍需深究。应该注意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的功能内涵和产生原因的论述,并且进而从人本生态观认识意识形态和审美各自的生态本性及其本源性的相互关系。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价值观念,文艺不仅因对政治、道德、宗教和哲学等思想意识的反映和表达而获得意识形态性,更为重要的是,文艺审美作为人类重要的生态调节方式,其涵盖并超越真善的审美价值乃是文艺的意识形态性的内在根据。审美的生命和生态的价值比政治性和阶级性等传统观念更为本真和永恒。  相似文献   

19.
从意识形态论到审美意识形态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国内关于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讨论成为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马克思对于意识形态概念的革命性改造和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展的事实,说明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新时期中国学者提出的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本质论,是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本质观的重要理论成果,否定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本质观的学术见解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