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奇联欣赏     
【上联】:袁世凯千古。【下联】:中国人民万岁。此联可曰“绝情对”。上联“袁世凯”三个字,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在对联里这叫对不上。寓意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上联】:洞庭天下水。【下联】:岳阳天下楼。此联为反传统联。重叠用了两个“天下”,看似违反对联规则,实则是一大妙笔。它使楼与湖更为突出,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2.
奇联共欣赏     
对联作为极富民族特色的一种文学样式,源远流长,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其中有许多奇联,更使人觉得妙趣横生,别有情致。窃国大盗袁世凯死后,四川有人送挽联一副:“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众皆不解,“袁世凯”怎能对得起“中国人民”?“是啊!袁世  相似文献   

3.
反动统治者袁世凯死后,四川有位学者写了一副挽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挽联是对联的一种,它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可是上面这副挽联却不是这样的。难道学者  相似文献   

4.
(续2002年第12期)袁世凯于复辟帝制失败后不久即倒地毙命,有人给他写了这样一副挽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人们看了这副对联后,都感到奇怪,不解其意,就问写联人:“上联中‘袁世凯’是3个字,怎么能对下联中‘中国人民’4个字呢?上下联对不上啊!”写挽联的人笑了,说:“袁世凯本来就对不起中国人民嘛!”大家听后方明其用意。上下句字数不等是有意做的,是为了造成一种特殊效果,来挖苦袁世凯。袁世凯败亡的主要原因是他冒天下之大不韪,复辟帝制,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甚至其亲信亦落井下石。袁世凯就在这众叛亲…  相似文献   

5.
一、古时候有个读书人,名叫“乐乐乐”,其人爱好快乐,性格乐观,可是他的名字老是被人念错,这倒使他心里很不痛快。你看他的名字该怎样念,才符合他取各的用意呢?二、窃国大盗袁世凯一命呜呼之后,有人送一挽联,日:“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这副对联上下不“对”,请猜猜,它有什么寓意?语文益智趣题@王培焰  相似文献   

6.
除夕,若有雪,最好。对我来说,不仅仅是“瑞雪兆丰年”的期盼。灯火辉煌中,信步走去,一任瑞雪飘飘落满肩头,一任目光有意无意地观赏着那大门、小门上大红的春联。间或一两副字好词妙的春联跳进眼帘,必驻足欣赏,品味再三,如小酌一杯,乐在其中。于是,春节观春联,平时观对联,大凡行业联、婚联、寿联、挽联、名胜联、庙祀馆堂联都在我的兴趣中。 随着天南地北的见闻,名山大川的游历,风俗民情的考察,看到的对联多了,渐渐地感触到了对联背后那丰富的文化底蕴。譬如,同为帝王古都,北京的对联雍容华贵,西安的对联格高千古,开封…  相似文献   

7.
宋晓东老师《讥讽袁世凯窃国的对联》(《中学历史教学》2007年第6期)一文引用了民围时期的半副对联:“由山而城,由城而陂,由陂而河,由河而海,每况愈下。”此联语带双关,以地代人,借地势越来越低讽刺民同总统一个不如一个,是有名的绝对.至今未有人对出下联。作者在对此联作解释时说.“山”指孙中山,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城”指袁世凯,  相似文献   

8.
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主要含四个方面:记忆能力,读写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1.记忆能力。提高历史教学效率,记忆力是最基础的一环。那怎样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呢?首先,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他的注意力就集中,记忆起来就事半功倍。教师因而要在激发学生兴趣上下功夫,利用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生感兴趣历史知识吸引学生。我讲中国近代史中“北洋军阀统治”一节,充分运用两幅对联。一幅是:民犹是矣,国犹是矣,不分南北;思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袁世凯独裁、称帝,国人都骂他不是东…  相似文献   

9.
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在对联中嵌入数学知识,能产生妙趣横生、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下面撷取几幅,以飨读者。两位数学老师喜结良缘,因为他们的爱情之路十分曲折,有人撰赠一副意味深长的喜庆对联:“爱情如几何曲线;幸福似小数循环。”另一副贺联是:“恩爱天长,加减乘除难算尽;好合地久,点线面体岂包完?”含蕴丰富,读之令人感慨不已。民国初,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窃国大盗袁世凯假称“人民拥戴”,竟恬不知耻地演出了称帝的闹剧,有人便为他写了一副对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此联上联隐去了“八”,下联隐去了“耻”,…  相似文献   

10.
窃国大盗袁世凯五十岁生日,在北洋公所大摆宴席,有谄袁之徒献上祝寿联:戊戌八月,戊申八月;我佛万年,我公万年。该联上联中的“戊戌八月”是指戊戌政变发生的时间,而这正是袁氏发迹之日:“戊申八月”即指当下袁氏寿诞之日。下联中的“我佛”指慈禧,“我公”即指袁世凯,意在祝颂慈禧、袁世凯长命万岁。  相似文献   

11.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积累·运用四”安排的“读读背背”和“阅读”中的内容都和对联有关。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到对联这个内容。如何在这两个训练中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搜集对联并尝试写对联的兴趣呢?教学中,我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针对这节课的教学情况谈一谈自己的体会。上课伊始,我就讲了一个鲁迅小时候的故事,从而引出上联“独角兽”,并让学生试着对下联。学生兴趣盎然,对出了“双节棍”、“三尾蛇”等。这时候,我告诉他们鲁迅对的下联是“比目鱼”,并告诉大家:“独角兽”的“独”不是…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对联渊源流长,浩如烟海,其中文学对联不乏佳作。这些对联不仅含有丰富的作家作品知识,而且与中学课文内容密切相关。倘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引用一些文学名联,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解《梦游天姥吟留别》时,用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来介绍李白的字号、性格为人以及诗歌风格;在教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用对联“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来介绍杜甫字号、草堂以及诗歌价值。可谓一石三鸟。 笔者收集了一些文学名联,并作了一些教学尝试,现具体谈淡文学名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用对联来介绍作家生平  相似文献   

13.
朱桂兰 《现代语文》2009,(3):112-112
对联是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充分体现了汉语修辞的对称美和韵律美,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实用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完全有责任教好这方面知识和技能。其实,学对联知识和学语文是完全一致的。如讲修辞的对偶,笔者就让学生搞清楚对偶、对仗和对联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这既是对偶也是对联。特别是古诗歌平仄教学,更能让学生学习对联中的平仄对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典型的五言联。所以说,结合平时教学学习对联知识,不可谓节外生枝;相反,学习和写作对联对语文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4.
漫话对联     
对联,又叫楹(Yíng)联、联语、对子、联对子。作为中国的一种独特文学式样,从古到今,用途非常广泛。从前私塾专门设有学习对联的功课,叫“对课”,并且抓得很扎实。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道:“正午习字,晚上对课……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这是为日后写作对联、填词作诗打基础。今天的青年学生不必写古诗词,但对联还是经常要写,即使从欣赏名联佳作角度出发,也有必要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一、对联的来源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先秦著作中,对偶句多,如《尚书》“谦得益,满招损”,《诗经·  相似文献   

15.
对联是华夏文苑里一束艳丽的奇葩。优秀的对联往往能够深刻评价、精辟概括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或某一阶段的历史特征。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若能从浩如烟海的名联、佳联中撷取几枝亮丽的花朵,恰当引入课堂,就能有效启迪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6.
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学形式。它对仗工整、韵律和谐、文字精美,“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巴尔扎克),是我国用途很广,使用频率很高,雅俗共赏的文学样式。现行小语教材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力作。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把相关的对联引入课堂,联文相配,珠联壁合。促成优势互补,这对于弘扬民族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开阔学生视野,优化阅读有很好的作用。下面略作论述。激趣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兴趣和愉快的情绪对认识起组织作用。教学中,抓住课文特点,精选与课文内容丝丝入扣的对联,以联引文,能有效地集中学  相似文献   

17.
痛斥袁世凯     
袁世凯很想当皇帝。当时,杨度、刘培等筹安会的六君子竭力拥戴;陈树藩、陈宦等人是袁世凯的亲信,也鼓吹要袁世凯当皇帝。后来,形势对袁世凯不利,二位姓陈的见风转舵,先后对袁世凯宣布“独立”。袁世凯众叛亲离,得病致死。当时人们写了一副对联,嘲讽袁世凯:病起六君子;命送二陈汤。上联点着六君子,下联提及二陈汤,均是中药名。在此,用于袁世凯想做皇帝得病致死,非常恰切。难怪此联一出,就在民间广泛流传。痛斥袁世凯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前自我感觉准备得很充分,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却显得无精打采,和预期效果相去甚远。课后我一遍遍思考,一次次反问: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我想起一位教师曾说过教师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既不是知识本身,也不是教师本身,而应该是学生。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在学生那里得不到相应的回应,其原因在于忽视了学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经过一番思考,我决定借鉴同仁的经验由对联切入,在授课中大量引入对联,经过对学生兴趣点的激发、迁移和强化,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对联是我国富于民族风格的独特艺术。中学生掌握了写对联的基本方法,学会了对对联的艺术,既有利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趣味,激发学习兴趣,丰富知识,更有利于培养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我在教学之余,组织学生开展写对联的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的具体作法是: 一、结合学生思想,讲古今大师的故事,激发学生写对联的兴趣。开始,学生认为是搞单纯的文字游戏,“没意思”,“不如看小人书痛快过瘾”。我就给学生讲古今历史上对联大师巧对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1.引用对联,导入新课笔者在教学导入中,引入相关对联收到了比传统导入要好得多的效果。比如讲授《过秦论》,笔者引述屈贾祠联一副“: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把贾谊与屈原相提并论,让学生在未读《过秦论》时,先了解贾谊文章的历史地位与文学价值,很快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学王勃的《滕王阁序》,以一副滕王阁联引入“: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学生兴趣顿生,会迫不及待地去感受滕王阁的美景,去领略王勃的才情“。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可导入新课《〈呐喊〉自序》。2.借用对联,丰富背景知识有的课文段落涉及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教学时若引入与此有关的对联,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讲到《内蒙访古》中秦始皇修长城造成民怨沸腾一段,即引山海关孟姜女庙联一副,佐证翦伯赞的观点:“秦皇安在哉?万里长一色。”在鉴赏杜甫《客至》时,引明代唐伯虎与张灵醉酒后所吟趣联“贾岛醉来非假倒,刘伶饮尽不留零”(贾岛,刘伶皆为善饮者),妙趣横生,亦可增加学生见闻。学习《琵琶行(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