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一,国际局势可以为中国冷战结束后,“一超多强”成为世界的基本格局。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国。尽管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发展,俄罗斯试图利用军事实力保持其大国地位,欧盟的实力在增长,而且自主意识日益增强,日本也加快了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步伐,但在21世纪的头20年时间内,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外交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以后 ,中国完成了以革命性国家到建设性国家的转折 ,成为和平崛起的大国。它必须兼具硬国力与软国力 ,同时兼具政治大国、经济大国、军事大国、文化大国四种身份。因此 ,中国必然探索与建构相应的“新外交” ,确立其目标、任务与布局 ,立足于周边外交、大国外交、能源外交以及对发展中国家外交 ,理顺六大关系 ,树立合作共赢思想 ,建立全球尤其是周边安全与合作网络。  相似文献   

3.
仰胜利 《历史学习》2004,(12):12-13
时至21世纪,西方大国一些政要和媒体仍以“冷战”思维审视中国在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喧嚷“中国威胁论”,试图阻遏中国的和平崛起,以维护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那么,什么叫“冷战”思维呢?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后,在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日本政治日益保守化。其表现一是竭力突破日本和平宪法;二是加速军事大国化步伐;三是否认侵略历史。冷战后的日本政治保守化一方面对日本内政外交产生深刻影响;另一方面,严重伤害了毗邻诸国的感情,对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安全构成潜在的威胁,值得人们警惕。  相似文献   

5.
冷战后日美关系的新变化及其未来走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冷战结束后,日美关系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总的特征是矛盾增多,磨擦加剧,争执日益公开化,盟友关系弱化,表现在经济、政治、军事、化等众多领域。其主要原因是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日本企图摆脱美国的支配,由经济大国转变为政治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未来的日美关系总的发展趋势是矛盾还将继续存在和发展,磨擦时有加剧,但双方将会尽力控制在不至于引起根本关系发生破裂的限度之内,协调与合作将是日美关系的主导方面。  相似文献   

6.
中日关系新格局与日本对华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世纪之交,中日两国的实力都处在上升期.在日本以超级经济大国地位加速实现政治大国目标和中国日益崛起的进程中,中日之间“强强型”关系的新格局正在形成.面对新局面,日本逐步调整对华战略,在继续与中国进行多方合作的同时,开始视中国为战略对手,多方面对中国进行牵制与防范.在此情况下,中国也必须重新审视中日关系,采取妥善对策.  相似文献   

7.
冷战后,一些大国不顾美国霸权的威慑,竞相加入到争夺中东石油的行列。美国为了阻止其他大国获得中东石油支配权和萨达姆政权以“石油牌”抵抗制裁,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尽管美国与其盟国在中东石油利益上存在着竞争甚至冲突,但是有着共同的一致性利益。考察冷战后美国与世界其他大国中东石油之争及其互动关系,对于中国实施石油安全国际化战略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和平崛起”实际上概括了中国从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成果和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同时也包含了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态度和决心。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及“统筹兼顾”的发展方式,并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纲领。随着中国外交思想的变化,中国的外交战略也作了相应的调整与改变,其基本精神就是将政治外交转变为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的外交。本文从三个方面概括了中国的外交策略:第一,积极参与促进和平与发展;第二,强化公共形象,肩负大国责任;第三,加强和改善各大国的关系,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9.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有其深刻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内外原因 :日本对其侵略历史缺乏正确认识 ,导致极端民族主义情绪膨胀 ;其政治的“先天不足” ,促使其极力想成为“普通国家” ;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加 ,使其具备了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物质基础 ;冷战后的国际局势变化为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提供了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世界主要大国纷纷调整其对外战略 ,大国关系随之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本文认为冷战后大国关系调整的最突出特点有 :一是以构筑伙伴关系为标志的相互合作加深 ,但西方大国的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二是大国关系中的经济因素比重上升 ,综合国力的竞争加剧 ;三是大国之间的互动和制衡态势使大国关系更加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11.
经济体的影响力,一般而言,经济大国较之经济小国要强。中国经济的影响力究竟如何,关键取决于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实力地位。若中国已然成长为世界经济大国,与非大国经济体相比,其影响力自然要大,反之则反。从表面看,中国经济总量紧跟美国、欧盟、日本等经济体之后,但与世界经济三强相比,中国经济尚有本质的差距,那就是尽管经历了20多年的快速增长.中国尚不完全具备世界经济大国的条件,尚未取得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雅尔塔格局结束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处于磨合与调整中,但美国出于控制世界、称霸全球的需要,竭力维持单极化力量格局,抱定旧的冷战思维,在国际交往中延续冷战模式,以中国为新的冷战对手,在国内保守主义、现实主义以及普世主义等思想的推促下,鼓吹“中国威胁论”,并以此为掩护,扩弃美国的政治、经济、安全利益及其文化价值观,服务于其全球霸权的战略需要。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日本政治右倾化加剧,主要表现为:否认甚至公开美化军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力图突破并修改和平宪法:极力扩充军事力量。妄图充当政治军事大国;渲染“中国威胁论”。究其原因主要是战后对日本军国主义战争责任的清算极不彻底,日本政界总体保守化,“新民族主义”抬头。经济的持续衰退所引起的不安心理。以及加速走向政治大国的政策抉择的影响。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加剧。增加了日本未来政治走向的不确定性,加深了东亚主要国家对日本的不信任感和警惕感。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和国际冷战史研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冷战的主要特征虽然是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对抗,但中国在冷战中的地位决非无足轻重。冷战之所以没有从“冷战”发展为全球范围的“热战”,原因之一便在于中国的参与及东亚冷战的发展起到了将美苏两大国分割开来的作用。冷战所涉及的并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围绕着国际权力分配而展开的争夺。它从一开始就表现为对立意识形态的交锋,表明意识形态因素在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演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有历史基础和战略共识,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依托者,是我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目标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我国维护主权与安全利益的有力支持者。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交汇日益增多,“搭中国快车”日益成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华政策的主导面。深化与发展中国家关系需处理好与西方大国及发展中大国的关系,始终坚持互利共赢的合作战略处理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和摩擦。  相似文献   

16.
魏玛德国争取恢复大国地位的斗争肖汉森关键词魏玛德国,大国地位,回到西方集团1923年是魏玛德国历史发生转折的一年。此后,魏玛德国从一战后出现的政治经济危机中摆脱出来,并且经过几年惨淡经营和斗争,重新恢复了昔日大国地位,以欧洲资本主义头等经济大国的实力...  相似文献   

17.
冷战结束后,“明冲突论”成为美国外交政策制定们寻找的解释后冷战世界的“新理论”。它实质上是美国霸权思想的反映,旨在为实现美国的战略利益提供理论依据。冷战后国际环境的变化,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美国“化霸权”提供了现实基础。美国“化霸权”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都有表现。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而言,抵制“化霸权”,坚持多元化的互补繁荣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喜子 《学习之友》2008,(9):17-18
中国是一个智慧大国。但是,人们有理由提问:如此智慧大国为什么没有能够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相似文献   

19.
经济特区企业集团跨世纪的人才培养工程黄富昌21世纪将是一个空前繁荣、高速发展的世纪,是中国由发展中国家成为发达国家,由人口大国成为经济大国进而成为经济强国的世纪。推动21世纪高速发展的基本要素是社会经济、科技尤其是高新技术,其主体是大型企业,特别是大...  相似文献   

20.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在肆虐杨元华今年是联合国宣布的“宽容年”。可是西方一些大国在处理国家关系和相互矛盾时却显得一点也不宽容,经常剑拔弩张,甚至不惜动用武力和制裁,颐指气使,对别国横加干涉,以获取最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冷战结束后,长期以来制约国际形势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