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殷周青铜器怪异动物纹饰的意蕴●刘志荣据考古发现,青铜器最早出土于马家窑遗址,而青铜器纹饰最早出现于商代早、中期。青铜器纹饰渊源于石器时代。在山东日照两城镇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是正反两方面均刻有兽面纹饰的石器,与殷商时青铜器上的纹饰极为相似,从中可以看...  相似文献   

2.
鹿邑“长子口”墓的青铜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昱午 《寻根》2013,(4):56-58
1977年冬,河南考古工作者在鹿邑县太清宫镇清理了一座商末周初时期的大型墓葬,发掘者依据铜器铭文,称之为"长子口"墓。该墓出土各类文物共计千余件,其中以青铜器最为引人注目。有礼器68件、乐器6件、兵器及工具20余件。这批数量较多的青铜器,造型之奇、纹饰之美、铸工之精,为豫东地区所仅见,在全国也不多见,无疑是上世纪末我国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相似文献   

3.
来新夏 《寻根》2005,(5):60-63
青铜器的使用时代 青铜器的使用上限问题,因为文献的不足,遗物发现的不多,所以至今尚不能确定其为何时。不过据现知的材料推测,中国青铜器的使用开始得很早。《山海经》据说是夏禹时代益稷所作,时代可谓相当地早。在此书的《南山经》、《西山经》和《北山经》中处处可以看见赤铜、赤金的记载。据《说文》释铜云:“铜,赤金也。”可见在夏禹时最低限度已经知道铜的存在。不过尚未发现遗物罢了。  相似文献   

4.
蜀巫与滇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蜀与滇是我国西南的两个古国,关于它们的历史,古代献都只有一些简略的记载。因此,对蜀与滇这两个古国进行研究,很大程度上依赖其出土物。蜀与滇的青铜化都十分发达,出土的青铜器造型别致,制作精美,数量甚夥,种类繁多。虽然二的青铜器风格迥异,器物的用途也不尽相同,但同样都携带了大量远古的信息则是不争的事实。本从蜀滇青铜器上铸造和镂刻的人物、动物、植物形象及青铜器上装饰的图案入手,对古蜀国与古滇国的巫师及其宗教作一比较研究,并论及蜀滇巫师在各自社会中的地位、功能和由此窥视到的巫师与蜀滇社会结构的关系。虽然古蜀国与古滇国在历史时代上存在较大的时间差距,但蜀与滇在宗教上却有一定的相似性与可比性,这种相似性与可比性正是本立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一)序言殷墟以前地下文化,据今日所知,有龙山与仰韶两期。此皆同属新石器时代之后期遗物。无铜器之发现,亦无车马饰具之遗存_传世所称夏后之鼎、太 之币,以今日古器物学之知识言之,皆属战国时代之物,或更在其后。中国青铜器之肇端,尚不能超越殷墟时代以前。殷...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1954年春,内蒙古文物工作组的成立,标志着自治区文物考古事业的开始。1986年,正式更名为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成为全区文物保护、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工作的指导中心与科研机构。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现有专业人员49人,大专以上学历者26人。自六十年代始,一些大规模的文物考古工作相继开展,进入八十年代,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重大考古发现如:辽代陈国公主基(七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耶律羽之墓、宝山辽墓均获全国重大考古发现之称。科研工作的迅猛发展,使研究所如虎添翼,《鄂尔多斯青铜器)、《阴山…  相似文献   

7.
<正>"鄂尔多斯青铜器"是中国古代北方早期游牧民族的物质文化遗存,因以鄂尔多斯地区分布最集中、发现数量最多、最具特征而得名。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是国内收藏鄂尔多斯青铜器最多的博物馆,本次隆重推出的《鄂尔多斯青  相似文献   

8.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高至喜先生的《商周青铜器与楚文化研究》已由湖南岳麓书社正式出版发行。嫡周青铜器与楚文化研究》一书收人高至喜先生自1964年以来发表的论文37篇,是高先生辛勤研究成果的结集。高至喜先生于1964年从北京大学第三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结业后...  相似文献   

9.
《寻根》2017,(3)
<正>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大的高峰。一次是商代后期,这一时期伴随着器物的形制、纹饰、组合的多样以及铭文的增加。再次就是春秋晚期至战国,青铜器摆脱了商代的崇高神秘以及西周以来质实典重的风格,出现了繁复细巧、清新绮丽的新风尚,这一阶段的青铜器工艺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高度。镶嵌金属、线刻以及凸铸、错金银、鎏金等工艺为青铜器增添了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并由此出现了青铜器上的画像纹样。在对这一时期出现的画像青  相似文献   

10.
冀鲁 《寻根》2000,(3):42-45
朱家先生,字季 黄,浙江萧山人。一九一 四年生于北京。父亲来之 钧为知名学者,故宫博物 院成立时即任专门委员 会委员。朱先生约承家 学,国学基础坚实,后在 辅仁大学国文系毕业。抗 战时期,他曾在重庆粮食 部任职。抗战胜利后回到 北平,即进入故宫工作, 至今已达半个多世纪了── 五十多年来,朱先生 以其渊博的学识和过人 的鉴别力,为故宫历史的 研究作出了卓著的贡献 仅其主编的《国宝》一书,内容就包括青铜器、法书、绘画、瓷器、玉器、漆器、砝琅、木器、织绣等门类,涉及之广,研究之深,令人叹为观止。此外尚主编有《两朝御…  相似文献   

11.
广汉的古代文化遗存,自1929年发现以来,迄今已有70余年。当其发现之初即受到了学术界的特别关注。遂于1934年对月亮湾遗址进行试掘,出土了很有价值的科学资料,这大概是我省考古工作采用科学发掘的“开宗明义第一章”吧。抗战初期,大批外地著名专家学者人川避难,得以看到成都白马寺附近出土的战国青铜器,由于其地方特征较浓而疑为古代巴蜀时期之物,卫聚贤先生并据此提出了“巴蜀文化”的概念,这为我国考古学园地增加了新的文化内涵;旋又在其主编之《说文月刊》上,编辑一期“巴蜀文化专号”。后来华西大学教授郑德坤著有…  相似文献   

12.
<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英国剑桥大学考古系、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主办,由鄂尔多斯市文化局、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院承办的"鄂尔多斯青铜器与早期东西方文  相似文献   

13.
宁夏僻处西睡、北接大漠,历来是农耕与游牧民族的交汇地带,其古文化面貌充满神秘色彩,青铜时代的社会状况更是扑朔迷离。八十年代以来,通过宁夏文博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已初步揭去青铜时代宁夏地区的神秘面纱。现在看来,宁夏所见到的最早的青铜器属于商代,有确切出土地点的却是西周。宁夏出土的这时期的青铜器,主要是容器,造型风格与中原和关中的器物如出一辙,显然这些器物都是来自内地,而当时本地区的青铜制造业尚未形成。宁夏青铜时代的形成和发展,当在东周时期,衰亡在汉代,起始和结束年代都远远晚于中原和关中。近年来,在宁…  相似文献   

14.
(2008年9月9日)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经过两天紧张而富有成效的研讨活动,鄂尔多斯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现在就要闭幕了。有幸邀请到当今世界如此众多青铜器研究的顶级专家、学者光临鄂尔多斯,这是我们的荣幸,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盐源位于金沙江流域雅砻江下游,近年来这里出土了大量青铜器,颇富艺术价值。盐源青铜艺术具有显的特征,形成了纹饰上的抽象性和造型上的写实性两大风格,体现出笮人的化特点和艺术眼界。  相似文献   

16.
《寻根》2001,(5)
一九二三年发掘出土的新郑郑公大墓青铜器,是春秋中期具有代表性的承前启后的器群。由于历史的原因,这批著名文物几十年来一直分存于海峡两岸,未能展现其原有的完整的风貌。本书承两岸学者鼎力玉成,完整地收集、整理了分散在海峡两岸的新郑郑公大墓青铜器,叙述了其出土、收藏、离散的过程,介绍了对全部器物的科学分类、定名及已有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其源流、风格、演变作了新的考订,并对其出土环境和文化归属作了多角度的研究。本书图片精美,考据翔实,是一本颇具欣赏和研究价值的文物图录。十六开,彩印,精装。新郑郑公大墓…  相似文献   

17.
一、缘起与解题2002年10月21日,《北京晚报》上刊发一篇报道,介绍北京保利艺术馆收藏并展出的一件西周青铜器公及其铭文98字。我据刊发的铭文拓片,作了全文隶定解读,并亲赴保利艺术馆以观其庐山真面目。据介绍,这件公是2002年春天保利艺术馆的专家在海外文物市场上偶然发现的,然后将其带回北京审鉴真伪,确认真品后购买。在对其进行鉴定后,我相信李学勤、马承源等青铜器专家鉴定为真品是可信的。其铭文又一次证明禹、大禹治水、夏朝是信史,证明中国历史文献相关记载渊源有自。特别是作器者乃遂国国君,意义犹为重大。对其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丛新强 《寻根》2005,(5):13-17
李泽厚先生在其《美的历程》中,将“龙飞凤舞”喻为“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飞扬着的史前期的两面光辉的、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图嘴旗帜”。从烛阴、女娲的神怪传说,到甲骨文、金文中有角的龙蛇字样;从青铜器上的各式夔龙再到《周易》中的“飞龙在天”、“或饮于渊”、“见龙在田”,一直到汉代艺术中的人首蛇身诸形象,“龙”这一特殊的图嗨佯式以其神秘的力量长久地吸引、凝聚蕾华夏民族,乃至成为立国之象征。无独有偶。  相似文献   

19.
正在一些战国青铜器上嵌错着与采桑劳动相关的纹饰,这类纹饰通常被称为采桑纹。采桑纹是当时贵族春游场景的艺术再现,这些青铜器极有可能源于三晋地区。有选择地解释部分细节、时代思潮的影响、文献的匮乏及相关记载的模糊性是青铜纹饰多元阐释的原因所在。战国青铜器上的采桑纹目前我们虽无法知道我国蚕丝生产技术产生的确切年代,但至迟在殷商时代,先民们已能利用蚕丝织成精美的丝绸。另外,在商代、西周及以后  相似文献   

20.
王京琴 《寻根》2014,(1):82-88
从19世纪末叶开始,在我国北方长城沿线地带陆续出土了大量具有浓郁游牧民族文化特征的青铜及金、银制品,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因以鄂尔多斯地区发现的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且最具特征而被称作“鄂尔多斯青铜器”。鄂尔多斯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